公务员待遇的评判标准及公共言论规则

2013-08-15 00:43
财政监督 2013年6期
关键词:罪错言论待遇

●叶 愚

新闻综述:

“两会”上,有民营企业的代表说即便年薪涨到了十多万元,民企员工还是想考公务员。对于员工“考公”的原因,企业界的代表们总结了三点:一是公务员工资高;二是稳定;三是轻松。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吴顺江也在讨论中称,“公务员的待遇太高了”。一个省级人事部门主官如此自评本群体的待遇,引起了不小的反弹。《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说:“这样的哗众取宠不利于社会和谐。真实情况是,公务员的合法收入并不高,但他们的灰色收入和待遇多。”更多来自公务员群体的人对这位厅长的言论进行了反驳。

评论员观点:

要论证公务员待遇高或不高,你得了解公务员职位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找到市场工资率标准;你得考虑政府等公共部门的绩效,是不是人浮于事,公共服务水平与纳税人的付出是否相称,如果扰民坑民,拿一分钱都多了;你得明确是和谁比,中国普通劳动者收入的总体状况如何;你得明确“待遇”所指,公务消费算不算,福利分房、集资建房、大比重例地占有经济适用房算不算,荣誉、社会地位、职业安全算不算……诚实地参与公共言论是件费力的事。

胡锡进是媒体中的一朵“奇葩”,几乎天天都在警觉地发现和紧张地挖出 “哗众取宠”者、“炫耀道德”者、“不理性发泄”者、“为了某种利益装出来”者等等异端,也附和一些人随意对守法公民安上“汉奸”等政治和法律上的罪错。对立场观点不同者,他的常规论战武器多是给对手找“不良动机”。如“公务员待遇太高了”就让他无名火起,以动机论伺候,口不择言地斥观点异于己者想“哗众取宠”,有破坏社会和谐之责,这帽子的确唬人。他这一套客观上还算是相当“成功”的一种“眼球经济”,尽管这些“眼球”中有不同的眼神。

不以事实、学理、逻辑见长,甚至罔顾这些,却以动机纯正来自我标榜或以指斥他人别有用心来作为讨论问题的武器,这样的言论有“屁股决定脑袋”的只问立场不问真相者的支持,也能引起更多异议者好奇地“围观”或为了痛斥而“围观”,假以时日,胡锡进这样垄断着平台并勤奋写作的人“红”起来了,并不足为奇。

笔者还是坚决反对诛心论在言论市场的漫延。诛心论过多地揣测不同观点者的动机,这样的做法,容易使写作者、言论者丧失风度,将明是非、求真相的言论竞争导向没有规则地攻讦。你骂我汉奸我骂你五毛,你说我偏激我说你投机,这样的言论竞争是没有结果的。而且,诛心论和“文革”式的大批判本质是一致的,客观上是对被诛心者的人格和心理上的伤害,会导致更多的人担心被诛心构陷而不敢言说。现在,已不是找异端、找敌人的阶级斗争时代,每一个参与言论竞争的人都应该有一种 “只求是非,不问动机”的自觉。

回到“公务员待遇高不高”的问题上,由于参照标准不同、待遇包含的口径不同,加之公务员待遇还不够公开透明和对社会舆论辨别困难等信息不足的问题,认为“公务员待遇太高”哪怕真的错了,并不见得是要与社会和谐作对,想“哗众取宠”。你无法准确把握别人动机,你认定的真理被别人视为谬误不能成为别人的罪错。

作为言论竞争的一方,所要作出的努力不是去发现别人的观点如何“别有用心”,而是使自己的观点令人信服。这个工作当然比指责他们哗众取宠、别有用心艰难,但进入健康的言论市场避免不了这样的劳累,无法取巧。参与公共言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局限,信息不全,知识有限,利益干扰都可能存在,这都不可怕,言论市场自会寻找到竞争的均衡。以诛心之论,以揣测动机来阻挠别人的观点,会形成言论垄断,反而不利于找到真相,明确是非。要参与公共言论,就不应去纠缠他人动机,罗织他人政治法律罪错,制造言论市场的恐怖,你踏踏实实地去立起自己的观点就行了。

猜你喜欢
罪错言论待遇
不讲待遇 不计得失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HAVAL F5 “帝王”般的待遇
河北枣强:依法对7名罪错未成年人开展训诫教育
罪错未成年人拟分级处分值得期待
分级干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处置的优化选择
对罪错未成年人不能“一放了之”
他们的言论
优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