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红,于子舒
(1.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吉林师范大学 研究生部,吉林 四平 136000)
党的十八大将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我国高校发展的新方向,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下,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巨大的调整。以往高校教育改革多集中在课堂教学体系上,在收获经验成果的同时,所剩的改革空间逐渐减少;而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改革长期鲜有涉足,具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和潜力。因此,如何深入开展大学生课外活动相关的改革,助力高校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1]
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在学总人数在3000万以上;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比例由2002年的3.61‰上升到2010年的8.93‰;已拥有1.2亿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的受教育人口。[2]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激励和鞭策。同时党的十八大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7点主要任务,其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3]
在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建设由规模发展转变为向内涵发展。同高等教育发达的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着教学资源紧张、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在教学管理、资源利用上有待改进。
高校长期的规模式扩张,在校生数目激增使高校师生比例持续走低,同欧美等名校1∶3的师生比相比,我国高校平均师生比已超过1∶11,多数学校还远低于这一水平。不适宜的师生比,不仅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堪重负,课外指导有心无力,同时也导致管理部门更倾向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思想素质教育。
由于资源紧张、理念落后,在高校实际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协调、教学环节不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在管理理念上缺乏对学生教学“全程培养”和“大教学”的全局性认识。如多数高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配合与沟通,不能形成课内课外教育管理连锁机制,导致现有资源利用率低,更使学生的课外生活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十七大以来,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注重因材施教”的要求;党在十八大中更是明确指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目标。大学的发展从以往的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发展到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上来,这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与要求。[2]
笔者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改变单一、狭隘的课堂式教育,教学不应只是课堂、实验室中的过程,而是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将教学投射到大学生活的每一页,充分利用学生课上、课外,形成全程培养的“大教学观”。
在教辅结合上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管理部门间的协调统筹,二是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间的相互合作。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才能使教育有内涵、有特色。[4]
首先,在管理结构上,高校应形成协调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等部门工作的管理机制,以培养“完整人的教育”为核心,开展系统的教学与学生活动工作。在管理制度上,可以将课程教学视为一种必须执行的“正式制度”,具有导向、约束作用;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视为一种自由的“非正式制度”,发挥其自由、砥砺作用。在实践上将两种制度科学融合,形成一致的目标,促使正式制度“导向性”与非正式制度“砥砺性”相融合,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两个制度的目标不一致,将造成正式制度的“约束性”与非正式制度的“自由性”的抵触,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要在管理机制和制度方面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保障“大教学”的完整进行。
其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教师间应加强合作。任课教师与辅导员教师都工作在学生教育的第一线,也是执行“大教学”的中流砥柱。任课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具有高水准的专业指导优势,而辅导员老师在学生管理中拥有更多的资源,具有更灵活的方式。[5]有效结合两者可以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具有专业性和教育性。目前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在组织规模、活动质量上都有提高,但活动的内涵有待发掘。如果辅导员老师在组织安排学生活动时,能与任课教师合作,让活动更具教育性、专业性,会更好地深化学生活动的内涵;同时辅导员老师安排的学生活动,也为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随时能够通过各种“小活动”来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应用。总之,通过专业教师、辅导员老师的合作,科学地设计课外学生活动,随时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内涵发展,形成“大教学观”。
“全面教育”就是要做到让全部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不仅要将工作做大,使之能覆盖到每位同学,还要将工作做细,更全面地体现出工作的意义及内涵。[6]
1.改变组织、评价的管理模式
目前针对学生开展的各类活动中,多数学生仅以“亲友团”、“拉拉队”、“观众”的身份被动参加,达不到通过活动锻炼个人能力的目的,长久下去学生将会减少对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逐渐淡出,最终被变相的“抛弃”。[7]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评价的管理模式上存在问题。[8]
“多一把尺子,就能多一批好学生”。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团队竞技式的学生活动组织方式,可以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展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扩大活动覆盖面;同时团队式的组织机制可以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兴趣,发挥每个学生各自的特长,提高活动的效果。
以举办学生活动为例,一个活动中的优胜者是由诸多个要素共同决定的,每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评价的指标。就像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可以评出好的演员、好的导演,还可以评出好的编剧、音乐、特技等等。如果我们改变活动的评价模式,以团队作为评价对象,以团队的多重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就能使更多的同学参与活动其中并得到锻炼。比如唱歌不好的同学虽然不能当歌手,但不等于不会造型设计、音乐编排。团队形式不仅能使每个同学们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更能通过活动增进同学友谊,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在奖励分配上也要充分考虑团队作用,体现团队价值。
2.建立全局性课外活动调控机制
为每位同学建立课外活动情况档案,实时了解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位同学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及时调整课外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开展兼具趣味性与专业性的学生活动,深化活动内涵,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及时并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从而做到全面发展。
3.全面发掘活动价值,深化活动内涵
通过对活动内涵的深化,不仅能提高活动质量,使同学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启发,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还能减少相关活动的重复开展,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在树立榜样的问题上,介绍经验时,要注意方法,不能只单纯介绍榜样的事迹,更不能机械地号召向榜样学习。对榜样的简单复制,只能将其他学生局限在榜样之中,阻碍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榜样的作用是激发而不是约束,所以在介绍经验时要做到正确归因,深入分析成功经验的内在动机及特点,并通过触类旁通式的启发,让同学们到适合自身的成功方式。通向成功的道路和方法不只一条、一种,正确归因、启发教育能找到更多的方法,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灵活、开放且实践性强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在本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教学资源。在对课外活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组织管理结构的优化,发挥教辅结合的优势,并充分发掘活动的内在价值,使课外活动更具有导向性、专业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形成本科教学的“大教学观”。“大教学观”的形成,可以将课外活动等教学外的环节转化为教学,使本科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在缓解规模式扩张带来压力的同时,为内涵式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最终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内涵”、“特色”和“社会贡献”的创新人才,助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李曜明,柴葳.推进教育改革: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EB/OL].www.jyb.cn.中国教育报,2012 11 14.
[2]杜玉波.努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EB/OL].www.jyb.cn.中国教育报,2012 11 13.
[3]袁贵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2 09 21.
[4]李曜明,柯进.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EB/OL].中国教育报,2012 1113.
[5]伍安春,尕峰.国外大学生课外活动对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5):174 176.
[6]李曜明,张婷.十八大代表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EB/OL].www.jyb.cn.中国教育报,2012 11 14.
[7]朱红根,赵刚等.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意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6 149.
[8]沈慧.我国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3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