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迪江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随着生物学、复杂系统论、进化论、考古学、心理学、基因科学、神经科学等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考古学家、神经科学家、语言学家等共同合作,一个新学科“进化语言学”诞生了。它是研究人类语言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一门新兴学科,旨在揭示语言及语言能力的起源和进化,以寻找进化推动力的源头为学科的核心信念,为我们研究语言进化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理论基础,使得从科学角度重新思考和探究语言进化成为可能。语言基因观与模因观在进化语言学的视角下采取不同的认识论,帮助我们从不同的理论层面更好地理解当前关于语言起源与进化问题,也是对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了不同的研究路线与重新认识和把握。本文将语言作为基因及模因现象置于进化语言学的框架下来研究,诠释当前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式。基于此,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是语言与基因、模因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
Chomsky开创的生成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肯定具有生物学属性:语言机制就像身体其他器官一样由遗传决定,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发育和成熟。Chomsky提出人类语言产生于基因的突变而非渐变,自然选择没有对语言的产生有过任何影响[1]4。他声称有理由认为人的心智/大脑中有一个“语言器官”。语言器官是人类大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由遗传基因决定,这跟人类的视觉系统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语言是人类独具的一种种属属性。人之所以会说话,是因为生下来的时候人脑就呈现为一种特定的物质状态。这种特定的物质状态和结构是人类遗传基因预先规定好的,它在后天经验(语言环境)的作用下,发育成长进入一种稳定的物质状态,从而具备了说话的能力,获得了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因“设计”了脑的组织与结构,也“设计”了语言的组织与结构。语言基因观得到跨学科的支持,如: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关于FOXP2是一个与语言相关的基因,Lenneberg关于语言具有的生物特性[2],Monod关于语言能力是由极其复杂的基因密码中的染色体组决定[3],以及Pinker关于所有的认知功能都是特定心智器官运作的结果[4],这些为语言基因的发现提供了生物学的根据。
语言模因观是基于模因论的,它认为人类在动物进化期对不断增强的大脑表征能力的自然选择并通过模因选择机制创造了语言。Dawkins指出,各种文化现象则通过模因在人群中的自我复制来实现文化的传播[5]。这种信息通过模仿而被复制的文化单位或信息单位称为模因。可以说,语言的存在为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提供了前提,而模因的作用加速了语言的进化与变异。或者说,初始模因在语言使用中会从简单向复杂发展,即从语言使用的同一关系发展到语言使用的矛盾关系,又从矛盾关系发展到交叉关系,最终从矛盾关系或交叉关系发展到更高一级的同一关系,形成语言使用本身的运动规律。现实生活中,模因现象似乎无处不在,我们似乎就生活在模因的生活世界里[6]。语言模因观得到不同学者的赞同与发展,如Vaneechoutte关于“模因选择机制创造语言”的观点[7],Gabora关于基因之外的第二种进化方式的模因观[8],以及何自然关于语言传播规律的语言模因观[9]。
目前,国内从进化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基因观与语言模因观的比较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而且我们对语言的盲点在于是基因引发语言(即生物进化)还是模因驱动语言(文化进化)未定论。本文从进化语言学的角度比较语言基因观与模因观,分析两者在进化机制、语言机制与运作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异同点,以明确它们的作用地位,揭示其内在关联性。
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物种都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其进化的机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演变的动力。对于进化论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角度来对其进行阐释,唯一需要遵从的原则就是对自然选择历史的肯定[10]。基于进化论框架下的语言基因观与模因观把自然选择纳入了各自的研究体系,形成了各异的自然选择学说,都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驱动力,通过遗传使个体获得某些增加生存机会的特征,使其有机会繁殖并将特征传给下一代,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语言进化过程中,语言基因或模因的变异为语言生存竞争的选择提供了土壤与原料。
语言进化机制方面,语言基因观接受进化论的基本思想,但不赞成自然选择的作用,认为语言的发生没有经过渐进过程而是突变的结果,即基因突变论。在生物学上,突变是指与有机体通常发生的缓慢变异相比,有机体从一代到另一代之间发生了某种较大的突然改变。如果想借助于突变论来对类似于复杂系统的语言进行解释,那么必须假定伴随着语言的产生,发生了某种可以带来乔姆斯基等人所谓的大跃迁的突变,而且这种突变带来的巨大变化足以产生语言的某些核心计算机制。语言基因观强调基因突变论的重要性,同时并没有否认自然选择的作用[11],即语言起源与进化过程中是具有生物属性的基因突变和环境两方面的协同作用的结果。
语言模因观坚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即语言进化的“连续论”——人类在动物进化期对不断增强的大脑表征能力的自然选择(思考、心理结构);通过自然选择与模因选择两种进化机制创造了语言与语言能力,即语言是自然选择与模因选择的适应性产物。根据Gabora的观点,模因是一种“心理表征”,在语言进化过程中,心理进化的过程在模因的不断传播与复制中通过模因的变异选择实现了与生物进化相一致的进化历程[8]。以此为视角,把语言当成一种模因变异、选择过程中的心理表征,所刻画的是语言如何通过模因方式在人类的心理意识、心理活动中进行复制、模仿、传播、选择与进化。可以说,模因信息或心理活动信息引起心理内在基因或模因变异的过程,是心理基因或模因选择、整合新信息不断重新形成的自然选择过程。
Pinker&Jackendoff指出,探究语言机能要区分什么是语言特有、什么是人类特有而非语言特有[12]。在语言机能方面,语言基因观与模因观都认为语言存在某种特定的生物学基础,这种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交际的适应性产物。即语言与生物的其他特性之间存在着若干相似之处,在语言进化过程中存在着语言基因型与语言模因型。
语言基因观认为语言机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机能包括一个内在性的运算系统和两个其他系统,即感觉运动和概念意向系统。天赋遗传的语言获得能力包括在广义的语言机能之中,狭义的语言机能指的是包括在广义的语言机能内的运算系统。Chomsky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人类的大脑/心智中存在着一个语言机能,语言机能是一个由先天生物遗传决定的生物器官,像视觉系统、免疫系统和循环系统一样都是人体器官,可以被称作语言器官(language organ),与其它人体器官相似,语言机能具有由其基因表现所决定的“初始状态”[1]89-91。对于语言来说,语言机能是一个具有普遍语法的运算系统。
模因观认为语言作为模因是一个复制系统。模因是人脑中能影响事态发展并能在其他人脑中得以复制的信息单位,是文化的传播指令。模因作为语言、文化、信息单位的传播载体,经过模仿得到不断传播、复制与演化。语言中的复制包括常规复制和变异复制两种情况:常规复制意味着对语言惯例的遵守;变异复制则是对已有惯例的违背,从而在某一个变项上产生了一个变体,表现为语言演变中的创新。说话人乃至整个社团对某个变体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不同变体存在或消失的命运。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语言演变中传播的过程[13]。换言之,语言因模因而不断地被复制、传播与进化,语言因模因的作用处于不断变异之中,不断朝着人类所需要或者说有利于人类需求的语言或语言变体发展。
在语言进化过程中,语言的传播、复制、演化、发展都有自己的运作机制,不同的语言观对语言进化的运作机制有不同的观点。基于此,语言基因观与语言模因观认为语言机能在进化与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运作机制。
语言基因观认为,合并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通过一次大跃进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也许是通过一些轻微的生物学突变,人脑经历了重新布置,将主管合并操作的机制置于其中[11],即合并机制。换言之,人类原始语言可能是由人类始祖中的某个个体大脑组织结构中的某种生物突变引起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他方面产生变化的一种副产品。总之,这种生物变化的一个结果就是使得产生突变的那个个体具有了一种“合并”的能力,而“合并”本身意味着创造层级性结构和进行递归计算的可能性,也就是意味着人类创造能力的产生,而这种能力为将作为概念原子的词汇项目组合成无限多的复杂表达提供可能,也为思维能力的爆炸性成长提供了基础[14]。
语言模因观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受模因驱动,而语言功能在于传播模因[15]。当语言成为一种模因时,它就作为模因被广泛应用并不断被模因宿主复制与传播;当语言成为一种过时的模因时,它就会被社会抛弃与忽视。模因与模因之间并非一个静态系统,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模因与模因的对话过程中,模因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要么与相关的模因结合,要么远离不适合自己的模因,寻求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模因的保护,这就是模因对话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自己的生存问题[16]。
从本体论上说,人的语言能力是遗传获得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即语言就像一个人体器官一样,是因控制自然生长出来的[4]。Chomsky关于语言的理论本质是对“各从其类”的人类语言的解密,是人类语言之“道”。因此,语言“基因”道出了语言的本体性,也道出了语言的根源。语言基因乃是把握了语言的本质,与创造万物的“道”是相融通与契合的。从认识论来说,语言起源并非是模因选择机制的结果,而是模因选择机制加速了语言进化的结果。模因论是属于自下而上的归纳,是基于语言传播/复制与模因宿主的感知的,所以在认识论上是主观的、具体的,对于语言解释而言,它揭示的是语言现象的功能或属性,探究的是具体的认知—识解的规律,因而不具有不可违反性或制约性的原则[17]。语言基因观与模因观是从两个不同层次来论述语言的不同性质与属性。如果语言基因观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把握了语言的本质,那么语言模因观则道出了语言的表征性。语言模因观强调的是语言如何发挥其功能以及如何传播,基因观强调的是语言的起源及其本质。
综上所述,语言或语言能力是基因(生物进化)与模因(文化进化)协同作用的产物。换言之,神秘复杂的语言由两方面来决定,一方面是具有“原则”性的基因型,另一方面是“参数”调变的模因型,二者互相影响和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复杂的、多样的语言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基因与语言模因乃是表征与被表征的关系。表征与被表征之间构成了“一多”的关系:前者为一,后者为多。“一”表现的是语言的质与深层结构,而“多”表现的是语言的量与表层结构。这就构成了语言基因(生物进化)与语言模因(文化进化)之间的交错关系,也构成了语言基因表现的“有限的手段”与语言模因表现的“无限的应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但我们要意识到,基因对于语言的起源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模因是相对于语言的功能起促进作用。反过来,语言是基因与模因之间的桥梁,处于基因与模因的接口。可以说,基因—语言—模因的界面体现了语言产生的根源以及语言是如何传播、复制与进化的内在属性与本质。即语言起源于基因的突变,这是语言生物性的本质特征;当语言产生时,语言通过模因的形式不断得到传播、复制与进化,这是语言文化性的功能属性。
以进化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对语言基因观与模因观对语言进化的进化机制、语言机能、运作机制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语言基因观与模因观在解释语言进化问题上的作用与地位,使语言与基因、模因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到了逻辑上的充分的诠释。语言之所以成为语言,在于人类基因的突变,语言之所以成为既神秘又简单、既生动又丰富的语言,在于人类模因的传播与复制。人类基因与模因的协同作用塑造了当今人类的语言。于是,人栖居于语言之中,“为了成为我们人之所是,我们人始终被嵌入语言本质之中了,从而绝不能逃离于本质而从别处来寻视语言本质”(海德格尔)。
[1]Chomsky N.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Lenneberg E H.A b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language[C]//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Cambridge:The MIT Press,1964.
[3]Monod J.Chance and Necessity:An Essay on the Biology of Language[M].New York:John Willey,1974.
[4]Pinker S.The Language Instinct[M].New York:HarperCollins,1994.
[5]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206.
[6]罗迪江.论语言使用的初始模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2):72-76.
[7]夏家驷,时汶.模因论与人文社会科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133-134.
[8]Gabora L.Taking memes seriously[J].The Semiotic Review of Books,1997(2).
[9]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10]赵斌.进化论的语境分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2):44-50.
[11]Chomsky N.Three factors in the language design[J].Linguistic Inquiry,2005(36):1-22.
[12]Pinker S,Jackendoff R.The faculty of language:What's special about it[J].Cognition,2005,95:201-236.
[13]Croft W.Explaining Language Change:An Evolutionary Approach[M].Pearson:Pearson Education Press,2001.
[14]司富珍.语言论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8.
[15]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6]罗迪江,郭小锋.论礼貌话语的程式性模因[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3-135.
[17]罗迪江,吴卒兵.语言全息论与模因论的关联性刍议[J].山东外语教学,2008(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