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视野下的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

2013-08-15 00:45:02杨琪源
关键词:人学信仰道德

杨琪源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一、道德信仰的基本内涵

“信,德之固也”(《左传·文公元年》),这是从古至今人们对道德信仰的共同认识。康德在作为自认确信的观念即信仰的论述中,将信仰分为实用信仰、学说信仰和道德信仰[1]。道德信仰主要指对某一道德体系及其价值理想目标的建构和信服。他在墓志铭中表达为:“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道德需要信仰是由道德的非功利性、有限稳定性所决定的[2]。只有在主体将信仰纳入自身的道德观念之中,才是真正的善,否则,只能是外在强制性的他律。道德价值观只有和一定的信仰体系形成有机结合时,才能获得实践操作性和普遍现实性。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不足

道德信仰教育不同于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教育。在当今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校园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有个体的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容易在各种道德价值观的漩涡中迷失[3],这不仅折射出大学道德精神培育的困境,更在客观上对高校提出了以道德信仰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要求。

道德信仰教育不足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道德信仰在德育系统中日益弱化甚至缺位。形式上,抽掉了道德教育的知识与智力基础,将其变成了机械的行为训练[4]。内容上,一是缺乏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看重行为规范和理论知识教育,忽视深层次的教育和道德人格的培养;二是没有厘清政治信仰和道德信仰教育两者的关系。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正确的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信仰教育之间应该是一个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关系[5]118。道德信仰教育的不足是高校德育的弊端之一,是对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的实践和理论上的回避。这种“价值无根性”的弊端导致了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5]1。走出德育“实质性低迷”的关键是实现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正确连接,建立道德学习主体的价值内核。

三、解读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人学视野

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联系,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现实的关怀,更有终极的关怀。因此,所谓道德信仰教育的人学视野即是对人格和尊严发自生命深层的要求,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真实的存在。正如康德指明的伦理基本原则:“如此行事,以至不论是对你个人还是任何其他人,每时每刻都将以人类为目的,绝不仅仅作为手段来使用。”[6]85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道德信仰教育和人学视野的契合具有以下三个维度[7]。

(一)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要人本化

道德信仰教育的人本化是指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用黑格尔的话说,“教育”就是使自在的存在通过培养成为自我的存在。教育过程之中的行为是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不是工具性的、占有性的,而是伦理性的。人的精神与生活的完整性、不可分割性从根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不可分析性、不可物化性[8]。在道德信仰的树立过程中,如果以“物性”代替“人性”,机械地进行教条式、灌输式的教育,则违背了道德信仰的本质——信仰是由内而外的。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要人性化

人性是客观存在的。道德信仰教育的人性化要求正视人的缺陷和需要,肯定人对合法利益的追求。人性是指人的情感、理性和需要。人的需要又是一个由多维和多层次结构形成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的动态体系。马克思曾经说过,在一定意义上,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活中的个人是千差万别的,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需求。在道德信仰教育中,如果忽视了“人性化”的需求,就是剥夺了学生的自由。一旦没有了人的自觉性和自愿性,亦即没有了道德,道德信仰教育就不存在了。

(三)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要人文化

道德信仰教育的人文化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和谐在于真、善、美的统一。人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结合,在社会中生存,在精神文化中成长。道德信仰的教育不能脱离人的精神的发展需要进行。人的本质决定了教育不能一味地进行理论讲解,应当利用现实生活为大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对大学生进行超越现实的理论教育,再回归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感悟、求证,使大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奉献,而且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9]。

四、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人学构建

在道德信仰教育中必须否弃、拒斥灌输的教育方式,原因在于灌输与道德的真义相背离,是对人的自由、尊严、个体主体性以及理智能力的蔑视甚至践踏。灌输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无视人的自由与尊严的教育。因而采取人学构建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信仰教育是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出发,基于对大学生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高度珍视而选择的必由之路。

(一)追求教育终极关怀,进行生命化的道德信仰教育

打破传统范式教育对生命的隔离和压制,解放生命,回归生命的本性。教育的终极关怀只能用信仰才能承载,使人的境界得到提升,人真正成为人。美国道德哲学家威廉·K·弗兰克纳认为:“一般来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10]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自身价值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独特尊严,使学生树立“生命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培养他们敬畏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在道德信仰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树立敬畏之心,包括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开设死亡哲学课程,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命体验的情景,模拟生命的体验。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构建道德认识图式

在道德信仰的确立过程中,个体一旦将某一道德体系作为其信仰的对象,就形成了特有的道德认识图式[11]。个体的道德信仰通过其认识图式的确定,将需求与冲动的“实然”纳入“应然”状态,深刻领悟道德的内在价值,服从和信仰道德,并由此产生强大的道德驱动力。如果学生没有自觉地纳入已有的道德认知结构,对于他的生活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道德知识(包括道德规范、道德原理)不同于科学之处在于:道德知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因而具有强烈的主体性;道德知识对于个体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更在于从“知”到“信”(信服、信念、信仰)的提升[12]。

(三)升华学生道德情感,建立大学生参与的道德信仰教育机制

在道德信仰的教育过程中要求道德信仰教育对终极价值观、绝对真理之类的东西保持审慎的态度,留下一个开放的价值空间,这是由道德信仰教育的人性化所决定的。向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供选择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让他们明白这些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在其生活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建立大学生参与的道德信仰教育机制,培养他们对多样化的尊重和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培养他们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即道德信仰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遵从某种具体的道德准则,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理性的方法,并依此做出自己的道德决定和道德选择。

(四)培养学生能动意识,搭起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

具有高度自觉性的道德信仰是贯通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信仰之所以具有此功能,主要表现在信仰与动机的关系上。信仰本身是人最重要的道德动机系统,失去了信仰的支持和保证,道德行为的选择也就失去了最稳定的动力源。康德指出:“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唯一而同时无可质疑的道德动机,并且这种情感除了仅仅出于这个根据的客体之外就不指向任何客体。”[6]140因此,在社会道德要求向个体道德行为的转变与内化过程中,在德育实践活动中,道德信仰的建构与培育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化到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一种在意志、情感及人格等方面体现择善、行善的精神定势,建立道德主体完全接受犹如化为血肉一般的情感和信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66.

[2]盖伯琳,王晓路,李妙然,等.信仰的智慧:信仰和科学信仰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31.

[3]鲁芳.培育道德精神:大学德育之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34.

[4]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4.

[5]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向宇婷,董娅.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人学化发展及取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54.

[8]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1.

[9]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15.

[10](美)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黄伟合,包连宗,马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7.

[11]周文彰.狡黠的心灵——主题认识图式概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00.

[12]肖川.建构主义与道德教育中的灌输[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10.

猜你喜欢
人学信仰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北人学没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湖湘论坛(2016年4期)2016-12-01 04: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