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福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黄景仁 (1749—1783),字仲则,一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武进 (今江苏常州市)人。系出名门,一生游历大江南北,足迹遍及江浙,荆楚,燕赵,齐鲁,关中胜地。27岁时北上京师,乾隆四十一年 (1776)应皇帝“东巡召试”,列名二等,任武英殿书签官,以例得仕主簿,捐资为候选县丞。乾隆四十八年葵卯 (1783),因债家所迫,二月离京西行,最终病卒于山西运城,年仅35岁。遗有《两当轩集》,其中诗词22卷,考异3卷,附录7卷,以及遗文6篇。自诗人殁后,于清末民初就不断有人为其立传,做年谱,对诗人的生平做出考述以及对其诗歌也作出相应的分析;“五四”以后又兴起黄景仁诗歌的研究浪潮;到20世纪80年代之际 (时值黄景仁逝世200周年)又再次掀起黄景仁研究的热浪。
乾嘉之后至民国初期 (五四之前)的黄景仁研究,处于一个初创、发轫的时期。此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黄景仁行状、墓志铭、传记、年谱、以及记事诗词方面。
自诗人殁后至民初的百余年里,有关黄景仁的论述评价多见于其师友以及同辈的行状、墓志铭、传记、年谱、以及记事诗词当中。如其总角之交的洪亮吉所撰《国子监生武英殿书签官候选县丞黄君行状》,洪亮吉与黄景仁交往甚密,“知君最详”故此文对黄景仁的研究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1]此外还有左辅《黄县丞形状》等,这些行状的出现为后人研究黄景仁诗歌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可靠资料;墓志铭有王昶所作的《黄子景仁墓志铭》;传记则有汪启淑所撰的《鹿菲子小传》等;此时期的年谱制作有毛庆善、季锡畴纂《黄景仁先生年谱》,毛、季所纂的黄谱主要是依据洪亮吉所撰之形状进行排比年月收罗事迹,初次以年谱的方式对诗人的生平作了简单陈述,这对黄景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
黄景仁一生以诗名世,对其诗词的评价从其生前至身后亦从未间断过。黄景仁18岁入龙城书院从邵齐焘先生游,邵先生极为欣赏黄之才气,并呼之为“二俊”(其一为其同窗好友洪亮吉),因黄景仁常年疾病缠身,身体羸弱,故邵先生作《劝学一首赠黄生汉镛》云“家贫孤露,时复抱病,性本高迈,自伤卑贱。所作诗词,悲感凄怨。”20岁那年所作前后《观潮行》便已得到性灵大师袁枚的赞许,“常州星象聚文昌,洪顾孙杨各擅场。中有黄滔今李白,《观潮》七古冠钱塘”(仿元遗山论诗)《江北诗话》(洪亮吉)云“黄二尹黄景仁诗,如咽露秋虫,舞风病鹤。”《湖海诗传小序》(王昶)云“循环吟讽,不啻哀猿之叫月,独雁之啼霜也。”《齐民四术》 (包世臣)云“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2]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对黄景仁诗的赞赏以及对其诗歌基调的一些看法。
至于黄景仁诗的诗承渊源历来论者不一,《随园诗话》(袁枚)云:“(黄)诗近李白。”[3]《黄君形状》(洪亮吉)云“自湖南归,诗益奇肆,见者以为谪仙人复出也。复始稍稍变其体,为王、李、高、岑,为宋元祐诸君子,又为杨诚斋,卒其所诣,与青莲最近也。” 《诗萃》 (潘瑛)云“其诗自汉魏六朝,下逮唐宋,咸能采精英,自成枢轴。七古神奇变化,独近青莲”。《山泾草堂诗话》(吴嵩粱)云“黄景仁《两当轩集》诗希迹李白,予读之,颇有杜韩气息,而似李白者少”。《黄子景仁墓志铭》(王昶)云 “(黄诗)上自汉魏,下逮唐宋,无弗效者。疏瀹灵府,出精入能,刻琢沉挚,不以套系剽窃为能”。《悔存诗钞序》“故其为诗,能诣前人所未造之地,凌厉奇矫,不主故常。”《白雨斋词话》(陈廷焯)云“黄景仁《竹眠词》,鄙俚浅俗,不类其诗。”《清史列传》云“(黄)诗宗法杜韩,复始稍稍变其体,为王、李、高、岑,卒其所诣,与李白最近”[4]。
综合众家之说,黄诗在转益多师并能自成一格的观点上基本是一致的。诚如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所云“两当轩天才旷逸,无言古诗,初拟汉、魏,微嫌著迹,后乃泛滥唐、宋大家,所造益进,以七言歌行为最著。……入都后作,颇致力昌黎、东坡之间,蹊径一变,实较专摹太白为优,其纵横自如,无意不达,真若泪流鲛客,悉化明珠,米掷麻姑,俱成丹粒。”[5]徐先生所论甚妙,黄景仁年青时意气风发,抱负远大,此间之诗多近李白,如其曾写过豪气宕逸的《少年行》,23岁时所写的《太白墓》更是表达了其对李白的仰慕!至其27岁入都后历尽沧桑,穷困潦倒诗风为之一变,多近杜韩。
这一时期的研究乃属于基础发掘时期,关于黄景仁其人其诗的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于其诗的论述主要偏于其感伤题材的分析。但终究是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且为后人研究黄景仁提供了最为宝贵的原始材料。
此时研究主要集中于黄景仁的评传、综论、文学史著作对黄景仁的评价以及其诗词选注方面。
此时期给诗人作传的是张衣萍,最早由北新书局出版的《黄仲则评传》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以叙述的方式着重讲了诗人黄景仁凄寒、孤苦的一生;下篇则讲了黄诗在中国文学史的价值与地位,颇为新颖的是其对黄景仁诗词的看法,认为仲则之词“无格不美,无美不备。”并最后与纳兰性德之词作一比较概述“性德号称清朝一代之词宗,以我看来,造句之精巧,立意之幽怨,寄托之高深,纳兰性德不及黄景仁多多了!”[6]于张著诸处对仲则的高评,不妨说也许是作者过于同情仲则之身世,喜欢仲则之诗歌甚于其他诗人的缘故。但无可否认的是仲则诗歌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张著的问世,开启了黄景仁诗歌研究的现代征程。随后也出现了丁蕴琴的《黄仲则评传》,伍合的《黄仲则评传》等,丁文对黄景仁作品的刻本作了点单概述,伍文则对黄景仁的诗集版本源流有详细的论述。
这一时期对黄景仁其人其诗论述之代表有李国章先生的《论黄仲则在清代中期诗坛的地位》一文,该文从清诗发展,以及清代诗歌理论发展的变化过程来看黄景仁诗歌的地位价值,于是得出“在清代中期诗坛上,黄仲则占有突出地位。”并在结语处给予黄景仁极高的评价“就是在清诗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以之与顾炎武、吴伟业、王士祯、袁枚、龚自珍等并列,也毫不逊色……”[7]346李国章先生此文颇具代表与创见,被历来研究黄景仁者视作一项宝贵的资料。可以说黄景仁于文学史的地位在此时期确实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之后尚永亮的《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歌的深层意蕴》把黄诗、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很有启发意义。王英志的《常州“二俊”山水诗论略——洪亮吉的无我之境与黄仲则的有我之境》一文,是从其诗歌题材上把黄景仁山水诗与其挚友洪亮吉相较,进而又从其诗境中去阐发黄之山水诗的意蕴。刘扬忠的《新装不为投时艳丽——黄景仁〈竹眠词〉平议》可视为这一时期对黄景仁词研究的力作。而对其生平及其作品有所论述的是金民天的《黄景仁生平及其作品》,朱建新的《黄景仁及其诗》等。
此时期于文学史中对黄景仁的评价主要有胡怀琛著《中国文学史概要》,此书以不足一百字的小论,称道其“以能诗著称”。容肇祖著《中国文学史大纲》,也以一小段文字来论黄景仁的诗歌“黄仲则诗希从李白,清峭高妙。”此时期以极短篇幅来讨论黄景仁诗歌的文学史还有赵景深著《中国文学史新编》,龙木勋著《中国韵文史》等。他们都以极短的篇幅来评论,并且多从前人之说,还没有什么过多的创见,这也许是此时期的文学史家们还没有真正去挖掘黄景仁诗歌存在的真正价值。
这一时期,随着黄景仁诗歌广受人们的喜欢,有关黄景仁诗词选注本也相继面世,如金天民编《黄景仁诗词》,此本所选黄诗词共一百余首,可作为黄诗词的较早选本,此外该选本也可视为这一时期对黄景仁诗词推进介绍,如郁达夫在其前言所云“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艰辛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景仁莫属了。”[8]及朱建新的《黄景仁诗》等。民国时期人们对黄景仁的关注已较之前更进了一步,不仅有专门的评传,还在文学史上给予了黄景仁适度的评价,其实这些都得益于这个特殊时期——特别是五四时期很多作家们的喜欢和对黄景仁的推崇,显然这是基于这一时期的作家们与黄景仁某些方面的“相知相惜”,也可视为黄景仁与这一时期作家们的相通性,更进一步而言,我们不妨说黄景仁那自伤身世,凄苦悲怨的诗深深影响了这一时期作家们——五四新文学的作家。
这一时期的黄景仁研究主要集中于黄景仁的文集、研究史整理,诗歌选注,文学史著作对黄景仁的评价以及专题论文等对黄景仁的研究论述。
李国章标点的《两当轩集》,是黄景仁文集首次以“最为完整的姿态”出现在学人面前的一部极具价值的文集,该书以光绪二年 (1786)黄氏家塾刻本为底本,记有诗词22卷,考异3卷,附录7卷,以及遗文8篇。是现在通行的定本。
在研究史料整理方面,有黄葆树、陈弼、张谷编辑的《黄景仁研究资料》,此书汇集了有关黄景仁的部分资料,分为四辑,第一辑 传记、行状、墓志铭、年谱。第二辑 酬唱、题赠、诗评。第三辑评传、综论、题词。第四辑 序跋、遗迹、故居、墓址。本书可称为其时黄景仁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基于此,黄景仁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价值也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另外由黄葆树编的《纪念诗人黄景仁》辑有名家之题词,同时征集有诗人“墨迹”、“篆刻”、“佚诗”等相关文物资料,是研究黄景仁一项宝贵的材料。
许隽超先生所著的《黄仲则年谱考略》,是在清人毛庆善、季锡畴纂《黄仲则先生年谱》以及近人黄逸之《黄仲则年谱》的基础上增修而成,此著可谓研究黄景仁年谱的集大成之作。在许著里,黄景仁一生的行迹了然以目,诗歌创作年份、交友状况等都有一番细致的考证,能精陈黄诗的创作时间,并指出其具体篇章的写作背景。难能可贵的是此书为一考略之著,总体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修而成,但其中不乏作者的独到之见且对前人之说有所厘清,这是建立在作者认真、谨慎、专业的考证基础上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许谱的问世,又为黄景仁的进一步研究作出了贡献。
关于黄景仁诗歌选注方面主要有胡忆肖选注《黄景仁诗词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此本选黄诗近200首,词20首,也就是说此选本所选诗歌大约占黄诗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也颇具代表性的。这样就打破了以往注家们“有诗无词”的局面,从这个角度言之,是颇具全面性的。并且,其所选诗词也代表了仲则诗词不同内涵、不同风格的作品。还有其注释较为详明,说明则融汇思想与艺术,这些都有益与黄景仁诗词的鉴赏与思考,也是研究黄景仁诗词的一个重要选本。此时期由于政治颇为敏感,而黄诗有多抒个人内心之感,故研究风气相对沉寂。
黄景仁研究历经20世纪50年代的沉闷时期到60年代中期,在胡云翼编《清代词选》中,黄景仁诗词终得浮现于世人眼中,游国恩、王起编《中国文学史》,此书中以10行的文字简单的论述了黄景仁诗歌“表现哀怨婉哩的独特风格”同时也说黄景仁之诗所以能传诵“在一定程度的上透露了盛世士大夫的苦闷。”但也指出其缺点就是“缺乏广泛的社会内容,不能深入揭露社会矛盾。”[9]此评价对身处乾隆“盛世”的诗人黄景仁未免苛刻了些,但也不乏见地。之后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里也论到黄景仁的诗歌,在刘著的《乾嘉诗风》一章里把黄景仁和郑燮放在一节里讨论,认为黄与郑虽不能归于性灵,但很接近性灵派。并指出其作品大都能直抒性情,不为格调所拘,而表现出他们自己的精神。”同时指出“黄景仁以情才秀笔,抒其穷愁落寞之感,又自有面目。”行文落为处认为“黄景仁诗主要倾向,是才华有余,而沉郁不足。”[10]此篇幅以300以字而论黄景仁,对黄景仁之研究,于文学史上已然上了一个台阶。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近1000字对黄景仁进行评论,首先从其“‘好作幽苦语’放言无忌倾泄‘盛世’积在心头的怨愤。”又从黄诗之常用意象出发,说明其能“敏锐地感觉到世事殆将有变的征兆,写出个人对社会变迁的忧患。”紧跟着指出诗人“潜知‘忧患’和过人的哀乐,使他对现实极为清醒……以诗歌表现出个性意识在觉醒意识上的深入思考。”而论其风格时称诗人能“博采唐人而自出机杼。”[11]袁著在一定意义上指出了诗人黄景仁个人创作意识的思考。
此外还有骆玉明、汪涌豪主编的《中国诗学》,在不足一页的论述中,有论其恋情诗“多流露出伤感的基调”,诗歌中“凄苦杂含愤懑,孤独中含有倔傲,显示诗人与世俗落落寡合的个性。”而论起风格谓其“能博取众家而成一格,感情诚挚细腻,意蕴深邃而措辞清飘逸,富有创造性。”篇幅虽短,但也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这一时期对黄景仁其人其诗论述之代表有严迪昌先生的《论黄景仁》,其文对黄景仁诗歌的认识意义,审美特征、文化渊源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人们研究黄景仁诗歌起到了开创指导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李国章先生的《论黄景仁在清代中期诗坛的地位》一文,该文从清诗发展的历程,以及清代诗歌理论发展的变化过程来看黄景仁诗歌的地位价值,于是得出“在清代中期诗坛上,黄景仁占有突出地位。”并在结语处给予黄景仁极高的评价“就是在清诗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以之与顾炎武、吴伟业、王士祯、袁枚、龚自珍等并列,也毫不逊色……”[7]347李国章先生此文颇具代表与创见,被历来研究黄景仁者视作一项宝贵的资料。可以说黄景仁于文学史的地位在此时期确实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之后尚永亮的《黄景仁的心态及其诗歌的深层意蕴》把黄诗、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很有启发意义。刘扬忠的《新装不为投时艳丽——黄景仁〈竹眠词〉平议》可视为这一时期对黄景仁词研究的力作。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黄景仁研究成绩可谓硕果累累,对之后的研究者而言,无论于黄景仁其人倘或其诗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此后之研究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研究资料。
世纪之交的黄景仁的研究处于一个持续、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黄景仁研究主要体现在专题论文上。此外,文学史的评价和选注本的出现也是新时期黄景仁研究[12]的主要成果。
据笔者统计,自2000年自今的10余年里,相关黄景仁研究的学位论文有17篇,期刊论文不足十篇。其中以许隽超先生的《略论黄景仁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象》一文最为突出,许文认为黄诗主要呈现出凄苦忧伤和飘啥俊逸两种风格。该文从黄诗多用“秋虫”和“鹤”为意象来阐述风格的产生形成,极具说服力。之后又于其博士论文《黄景仁研究》分别从黄景仁诗歌的主题取向、审美特质、认识意义等来论述黄诗,认为黄景仁是古代落魄文人的代表,其遭遇是盛世中无数科场失利,沉沦不偶者的缩影,在“宋调”弥漫的乾隆诗坛,诗人以其清纯的“唐音”独树一帜,其人其诗均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此外,该博士论文后还附录有《黄景仁北上京师考略》和《黄景仁佣书四库身份考略》,前文通过考察黄景仁北上京师的相关背景,得出黄景仁北上的深层动因是欲占籍顺天以应举;后文则综合“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的相关资料,揭示出黄景仁佣书四库的确切身份是“自备资斧效力”的誉录生,这两篇论文厘正了前人和时贤是似而非的提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许论可以说是上承“严论”下启这一时期人们对黄景仁的研究,如其后甘宏伟的《黄景仁诗歌研究》从诗人的人格心态、文学意蕴、风格特色等来论述。
这一时期的黄景仁研究在文学史上主要见于骆玉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该著以两页的篇幅把黄景仁与张问陶置于同一节里论述,认为黄、张二人可视为袁枚的同道。并最终认为,黄作为袁枚的同道和后辈,对其诗艺的探索,“颇有超越袁枚之处”。毫无疑问,此时期的黄景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较之前上升了许多。
诗歌选注方面,陈永正 (止水)先生编选的《黄景仁诗选》,改本所选黄诗103首,其特色在于此选注本诗词注释颇为准确,句意讲解极为流畅。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诗作的背景介绍,并且在说明其诗作时能做到旁征博引,善以前贤之作加以说明,总会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后的如获至宝之乐,而且极能说明诗歌的言外之意,对黄诗的普及多有贡献。可以说要研究黄景仁诗歌,此选本是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资料。李圣华选注《黄景仁诗选》,其所选黄诗有280余首,注释详细,对黄景仁诗歌研究极具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由蔡义江、沈开生,李梦生选注的《黄景仁诗选》,此本选注始于“文革刚过”,中途未经修改一度落下,历经30年后经蔡义江先生一番精心修改方得以面世,可谓“好本多磨 “。此选本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所选之诗有一一定的考证,对其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说明,这也许是此选本的可贵之处。
自诗人黄景仁去世后自今200余年来,关于诗人其人其诗的研究,由乾嘉清末历经思潮解放的“五四”,也历经“文革”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继往开来的21世纪,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可谓硕果累累,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发现,前人对黄景仁的研究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于诗人黄景仁之生平考述是研究者们在进行其诗歌研究前所要探究的题中之义,而于其人其诗的研究自严迪昌先生而来鲜有人能突破其所确定之研究范式,其诗其词的研究又偏重于诗的方面,这固然给后来之研究者们开拓了很大的研究视野,但也还存在着值得我们去发掘、开创的领域,如黄诗在那个特殊时期——五四新文学,作家们对他的接受,五四新文学的作家们与黄景仁的那种抒写自身与环境相冲突的诗歌之内在相通因素,还有其对这时期文学的影响以及透过黄诗来思索我们传统如晚明文学,晚清文学,五四文学之间的传承性等,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路海洋.论洪亮吉骈文的创作艺术 [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6.
[2]包世臣.黄征君传:齐民四术卷六 [M].北京:中华书局.2001:209.
[3]袁枚.随园诗话卷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17.
[4]王钟翰.清史列传:文苑传卷七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7:5941.
[5]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九八 [M].北京:中华书局.1990:4103.
[6]张衣萍.黄仲则评传[M].北新书局.1930:67.
[7]黄葆树.黄仲则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46.347.
[8]金天民.黄仲则诗词·序[M].光华书局.1933.
[9]游国恩、王起.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345.
[1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73:286.
[10]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4.
[12]蓝士英.黄仲则的游历与其赠别诗的创作及价值考察[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