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3-08-15 00:53:25黄巧明陶红军李立光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指标体系

黄巧明,陶红军,李立光

(1.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州大学科技开发部,福建福州350108)

“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校作为高科技产业化的主力军,在提高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及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1]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校虽然取得科技成果在逐年上升,但实际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比例不到10%。因此,研究分析影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程。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指标体系构建方面,李斌[2]在全面了解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筛选评价指标体系。徐向阳,毛维倩[3]以江苏省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例,通过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构建评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指标体系。赵英,曹然[4]则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角度,构建了一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在构建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系统性。指标体系内各个指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本文构建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评价体系由6个综合指标,19个具体指标构成。其中,科技人力、科技经费、科技机构、科技项目、国际科技交流这5个综合指标反映了我国高校科技投入能力,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综合指标则反映了我国高校科技的产出能力。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则由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能力体现。

第二,可比性。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计算各地区和各时间段的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综合评价值。由于各年分和各地区的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致,分析方法亦一致,因此可以从横截面和时间序列角度比较我国各地区和各年分的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

第三,实用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该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践应用性。选择我国科技统计年鉴和高等教育统计年鉴中现有指标,将统计数据应用到指标体系就可以定量分析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此外,从科技投入及科技产出两个角度设置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上连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要素投入,下连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并延伸至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指标体系综合性和实际应用性强。

第四,独立性。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基本独立,所选取的各个具体指标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没有重叠或者相互包含的关系,尽量降低各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提高因子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思路

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合理与否对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有着重大影响。遵循系统性、可比性、实用性、独立性的指标设置原则,借鉴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资料中科技产业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弥补前面学者构建指标上存在的不足,以定量分析的角度,最终选取了19个指标,形成了一个包含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为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综合能力。二级指标有6个,分别是科技人力、科技机构、科技经费、国际科技交流和科技成果及转让、科技项目。其中,科技人力、科技经费和科技机构代表高校科技创新投入。科技项目、国际科技交流和科技成果及转让3个指标代表高校科技产业化产出指标。且科技人力指标包括了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全时人员、教授人数、高级技术职务人数4个指标;科技经费指标包含了科技拨入经费总额、研究与发展经费总额、高校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经费总额三个指标;科技机构指标包含了高校研究与发展机构一个指标;科技项目指标包括高校研究与发展项目数、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数两个指标;国际科技交流指标包括了国际合作研究、交流论文数两个指标;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指标包括科技进步奖、出版科技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国家级项目验收项、专利授权数、合同数、当年技术转让实际收入合计7个指标。中国国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19个三级指标覆盖范围较宽,分别包括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及产业化各个方面。

二、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综合评价

应用SPSS16.0软件对2001-2009年我国30个地区高校的各指标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计算得出每年各地区产业化能力的综合得分,比较2001年-2009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西藏自治区高校科技产业化数据缺乏,没有计算该地区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

(一)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评价因子分析过程

首先对2001-2009年除西藏自治区之外30个省级行政区高校的科技产业化数据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和 Bartlett’s球形检验。发现所有因子的KMO值均大于0.5,Bartlett’s球形检验的零假设概率值均为0,小于标准值0.05。因此,指标体系中的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2001-2009年,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均处于中上水平的地区分别为北京市、辽宁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除了四川省、陕西省以及湖北省以外,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处于中上的省级空间单元都处于东部沿海地区,显示东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集聚特性。

2001年-2009年,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高校科技产业化水平一直位列全国前三。2001-2009年,福建省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得分均为负数,说明福建省的高校科技产业水平较弱。湖南省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得分在2007-2009年间呈现正数,其余年份则为负数。

2001-2009年期间我国各地区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得分比较平稳,起伏较少。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9年,30个省级空间单元中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综合得分大于0的有12个,占40%。数据表明,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整体较弱,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还不大。

2009年,除了西藏自治区之外,我国30个地区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得分最高值为1.524,最低分为-0.596,反映了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地区间的不平衡性。其中,东部地区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高校。这和各地的经济发展和政策有关。东部地区较中西部经济发达,在人力资源、科技经费、科技机构、科技项目以及科技交流方面都占有优势,科技成果也有市场需求,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同样占有优势。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提高科技产业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各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排名变化的角度来看,2001-2009年,各个地区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的排名都没大幅度的变化。其中,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湖北省分别稳居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研究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海南省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没有变化,处于落后地位。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等地区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的排名小幅波动,处于中等水平。

海南省虽然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但是高校科技产业化得分排名却位列最后。海南省在科技人力、科技机构、科技项目以及科技经费、国际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这六方面的投入都小于其他地区。海南省高校数量及质量远低于其他地区。海南省共有17所高校,其中普通本科院校5所,独立学院1所,高职 (专科)院校11所,远远低于东部沿海省份的平均水平。

三、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从投入和产出角度,分别分析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的影响因素。

(一)高校科技产业化投入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高校科技投入影响因素包括了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全时人员、教授人数、高级技术职务人数、科技拨入经费总额、研究与发展经费总额、高校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经费总额、高校研究与发展机构、高校研究与发展项目数、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数、国际合作研究、交流论文数共12个指标。

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与发展经费总额及国际合作研究两指标对研发投入因子的影响较大。科技成果转化至产业化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项成熟的技术成果成功地形成产业化,其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而目前我国对其资金支持的比例仅为1:1.1:1.5。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此外,科学技术研究的国际交流可以加快国外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扩散,提高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知识储备和研究经验。我国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国际交流水平,增加与国外的科技研究合作项目。

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全时人员、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数两个指标对研发服务因子的影响较大。2009年,与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教授人数及高级技术职务人数相比,各地区高校的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全时人员均相对匮乏,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数也相对高校研究与发展项目数匮乏。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全时人员不足,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数较少是制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因素。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投入因子两个主成份回归模型在99%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2009年研发投入因子对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投入能力的贡献大于研发服务因子。

综上分析,要提高我国高校科技研发水平和研发服务水平,提高高校科技产业化投入能力,进而提高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应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合理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事业能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撑。[5]改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的关键是增加校企科技合作的力度,搭建高校科技产业化所需的校企通道,鼓励企业向高校的科技产业化事业投入更多的经费。[6]当高校科技产业化事业能够得到企业的资金支持,那么高校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必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研究成果能够迅速投入生产过程,并创造市场价值。

第二,提高高校科技国际合作水平。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和教师与国际上一流院校和研究机构进行长期的、深层次的科技研究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增加高校科技合作水平。不仅要增加高校与国外同类机构的科技研究合作,更要增加高校与国外企业的科技研究合作,确保研究的高水准和国际视野。同时,高校应改革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增加科技人才的储备水平。

(二)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产出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产出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科技进步奖、出版科技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国家级项目验收项、专利授权数、合同数、当年技术转让实际收入合计。将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产出能力第一个公共因子命名为科技创新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命名为科技创收因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因子的主要决定因素为著作出版、学术论文发表、科技进步奖。其中,2010年中国内地高校发表论文比2009年增长11.7%,论文数占世界比重由7.5%提高到8.6%,增长1.1个百分点。高校科技论文数世界排名仅次美国,位居第二。高校科技创收因子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技术转让的实际收入。其中,2010年我国高校所签订的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同比增长28.5%。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收两个公共因子回归模型估计结果T检验值分别为1.7074和5.3426。2009年,科技创收因子对高校产业化产出能力贡献大于科技创新因子。

四、结语

综上分析,要提高我国高校科技产出能力,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引导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从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数量转向追求科研成果的质量。[7]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挂钩,鼓励高校教师产学结合。完善科研高校科技研究的评价制度,鼓励教师从实验室走向企业,也鼓励企业走向高校实验室,将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指标纳入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机制。

第二,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高校科技创收能力关键是要使科技研究满足市场需求。由于高校职称评定和晋升制度安排以及自身科技产业化能力薄弱等因素,我国高校教师比较重视学术性科研,较少考虑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建立稳定的校企科技联盟,提高高校科技研发的针对性,加快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第三,发挥科技中介机构作用。科技中介机构主要有四种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社会化人才服务职能、创新创业融资服务职能以及技术成果交易职能。首先,应该完善技术中介机构网,对技术中介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其次,高校应该针对中介机构高素质人才缺乏的情况,为技术中介机构输送一批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1]李斌.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筛选评价指标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8):48-50.

[2]徐向阳,毛维倩.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例 [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8-42.

[3]赵英,曹然.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231.

[4]沈炯.对影响科技创新制约因素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Z2):55-56.

[5]李卓梅.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7):148-150.

[6]史国栋.论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9-60.

[7]石靖婧.浅谈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J].科技信息,2010(10):66-67.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产业化指标体系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24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34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16:36:16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 16:36:03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4期)2014-03-11 16: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