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学工处,广东 广州 510925)
“反求诸己”在《孟子》中出现两次:一为《公孙丑》,一为《离娄》。“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1](P348)“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1]其义指在主客体关系中,在行为实践中,如有所不能,有所不达,不应怨天尤人,归咎客体,而是从主体方面寻找原因。“反求诸己”是贯穿《孟子》一书的主要哲学理念,是中国人最具特征的思维指向和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主要探讨“反求诸己”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价值与途径。
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道德水平。大学生若想正确认识自我道德水平,“反求诸己”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否认,社会和他人的提醒、启发、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道德水平,但是这些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生根本的作用。大学生只有通过“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检查自己的道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道德水平。大学生不但要反省自己的错误,看到别人有错误也要反省,即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人为鉴,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道德状况,发现自身存在的道德问题,从而为完善自己的道德水平做好准备。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境界。道德人格隐藏在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人品行、德性、情操的总和。马克思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2](P234)。道德人格并非天生的,它是人们接受各种教育之后逐步形成的。道德人格一旦形成,将对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学校教育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重要渠道。在大学阶段,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伦理道德规范知识,而且应该赋予其实际的内涵,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这种道德教育只有内化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要使道德教育内化,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实现道德教育自律化,发挥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教育才不会脱离教育对象,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境界。
有助于大学生追求正确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人们对道德生活应然状态的观念构建,寄寓着人们在道德方面的向往和追求,是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理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在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为目标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钱权交易的现象,在一些社会成员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日益膨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想遭到冷落甚至嘲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大力地褒扬符合或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楷模和道德典范,借助这种道德宣传和道德舆论的作用,使大学生把各类道德规范的他律转化为自律,通过“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把道德理想内化为自觉的追求。
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进行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在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作用下,通过一定的途径与中介,所进行的旨在改造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且具有善恶意义的活动。”[3]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大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道德实践中能动地实现的。大学生不仅要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汲取道德思想,形成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并在学校的引导下,有目的地参与德育活动,提高自我修养。与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相比较,学校的德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它能调控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品德发展的方向。然而,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品德,需要学生与社会的互动,道德实践就是促进德育转化为学生内在品德的基础。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如能引导学生运用“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反省自身,发现自身道德品质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差距,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进行道德实践。
第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自主性,逃课、旷课现象普遍等问题。这既有外在的因素,例如: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管理和监督力度还需不断加强,教师知识陈旧等;也有学生内在的因素,例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大学阶段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培养的也是自主学习能力。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希望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为此,高校除了采取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管理和加大监督力度等措施外,还要引导大学生利用“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多从自身寻找不足,端正学习态度。
第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之间免不了产生矛盾,矛盾产生的原因不一而足,责任可能在某一方,也可能双方都有过错,但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把责任推向对方,这不仅无益于矛盾的解决,甚至会激化矛盾。要有效地解决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就要运用“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从自身寻找原因,提高自我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抵制不良文化产品的侵袭。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由于社会的错综复杂性,当今社会仍存在一些不良文化产品。这些不良文化产品侵袭大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抵御和防范各种不良文化产品的侵袭,提高个人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一方面,社会执法部门和主管机构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共同对文化市场进行整顿和清理;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培养高尚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品质,提高他们对不良文化产品的免疫能力。同时,要教育他们运用“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面对社会不良文化产品的侵袭,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提高觉悟,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御不良文化产品的侵袭。
总之,“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让“反求诸己”成为大学生立身处世的准则。
[1] 孟子.四书集注·孟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楼竟洲.论道德实践在道德现象中的基础地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