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辩论赛中冲突性话语的权势分析①

2013-08-15 00:49:10徐勇刚吴燕兵
关键词:冲突性己方权势

徐勇刚 吴燕兵

(湖北经济学院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近年来,随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该领域的热点“话语和权势”成为越来越多语言学者研究的对象。目前关于话语和权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机构性话语的分析上,如法庭话语、课堂师生对话、各种形式的采访等,对于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究其原因,是冲突性话语往往比合作性话语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描述。本研究以电视辩论赛为例,尝试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来阐释辩论双方的冲突性话语,以揭示冲突性话语中话语和权势的关系。

笔者从互联网上选取了三场国际大专辩论赛视频作为语料,分别是“人性本善/本恶”(语料1)、“高中生出国留学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语料2)和“顺境/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语料3),尝试从话轮建构、称谓语中的权势关系和辩论双方采用的提问方式等三个方面,来分析辩论双方在比赛中是如何构建和争夺话语权势的。

一、话轮建构

话轮是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传统上它被定义为一名谈话参与者在一次说话机会里所说的全部话语。John Gibbons认为,话轮是反映权力关系的一个表征。他的研究显示,权势高的人通常比权势低的人拥有更多的话语控制力。[1]

对以上3 篇语料进行话轮分析,我们发现:第一,双方辩手必须围绕某个特定的话题展开讨论,该话题并非由辩论双方在会话过程中协商制定,而是由节目的制作机构预先设定;第二,大的话轮的开始和结束均由会议主席宣布;第三,双方辩手的发言时间及顺序严格地受到辩论赛规则的约束,当辩手超时时,会议主席有权打断辩手的发言而不必考虑其是否已经表达完观点;第四,由于辩论双方在会话时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都试图尽量多地陈述己方的观点,他们的语速明显比会议主席和评委更快。

这些特征表明,尽管双方辩手是电视辩论赛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话语也构成辩论赛的主体内容,但他们是电视辩论赛会话语境中权势较低的一方,在辩论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不能自由选择话题,而且在话轮的长度以及转换方面都受到辩论赛规则的严格限制。

二、称谓语中的权势关系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用以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是语言交际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语言交际者所选择的不同称谓不仅可以反映他们的社会地位,还能揭示说话人与受话人以及第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统计3篇语料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使用频率,我们发现,辩论双方在己方称谓语的选择上更偏向于使用“我们”,这一称谓语共出现了326次,占整个己方称谓语的62.57%,远远高于“我”(127次)和“我方”(68次)的使用频率。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处于弱势地位的辩论双方总有一种想把评委和观众与自己“捆绑”在一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欲望和倾向,其目的正如陈治安等所述:“在言语活动的主体即说话者具有直接、现实的权势的情景下,……说话者自我指称时采用‘我们’而不是‘我’,其目的是企图从权势或主体性地位向平等关系方向下移,向亲密、谦逊方向过渡,以此造成增加双方的共同点的假象,从而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听话者一方在情感上产生‘同类’感而服从或接受说话者的主体性地位。”[2]在对方称谓语的选择上,“对方”这一称谓语共出现310次,占整个对方称谓语的66.98%,遥遥领先于“你/您”(97次)和“你们”(23次)。这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在辩论的过程中,双方辩手都试图用“对方”这个称谓语来隔断其对手与评委之间的联系,拉大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达到孤立对手的目的。

三、辩论双方采用的提问方式

不同的学者对于问句的划分各有不同,本文采用徐盛桓对于疑问句语用功能的划分,即:全疑而问—半疑而问—无疑而问。全疑而问获取的新信息量最大,半疑而问获取的新信息量相对较少,而无疑而问则不获取新的信息。无疑而问是发问者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因此它对于话语的控制力最强。设问句和反问句都属于无疑而问,两者中反问句对话语的控制力更强,它的陈述部分已经包含了所需的关键信息,因而它实质上是一种诱导性问话,表明只有唯一正确的回答,试图诱导答话者做出这一回答,进而通过答话者对问题的肯定来削弱对方和巩固己方对话语权的控制。[3]~[5]

提问是电视辩论赛中重要的话语手段。3场辩论赛中问句的数据统计显示,反问句出现216次,占总问句量(375次)的57.6%,且每一场辩论赛中反问句的比例均超过50%(72/140;83/129;61/106)。这表明,辩论双方提问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从对方获取新信息,而是通过提问使对方的回答处于自己的可控范围内,从而抑制对方话语出现新信息,或迫使对方产生的新信息与伦理或常识相违背。例(1)是语料2中中国政法大学一辩在辩驳对方“高中毕业生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这一观点时的提问。

(1)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高中毕业出去可能没有文化本根,但是12年的国民教育教育我们了什么呢?难道对方辩友要否定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卓越成就吗?

根据常识,一名高中生在毕业前要接受12年的国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他必能积淀一定的文化本根。逻辑式“若p,则q”可以表示为“若一个人接受了12年的国民教育,则他必有一定的文化本根”。若此逻辑式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若非q,则非p”为真,即“若一个人没有文化本根,则他没有接受12年的国民教育”为真。由此我们可以判断“高中毕业生可能没有文化本根”这一命题为假命题。“难道对方辩友要否定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卓越成就吗”这个反问句同理,如果对方承认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卓越成就,那他必须承认国民教育是成功的;如果对方否认国民教育是成功的,他也必须否认九年义务教育的卓越成就,而这显然和社会常识和伦理相违,不可能为评委和观众所接受。[6](P308~409)

中国政法大学一辩巧妙地通过反问句使对方既不能赞成,也无法反对他所提出的命题。这是因为辩论赛中如果一方赞成对方的观点,那必定会增强对方观点的可信度。而否认一个符合社会常识的命题,则会拉大评委与己方的心理距离,使己方观点的说服力降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权势关系在电视辩论赛中直接影响着辩论双方选择的话语策略。权势较低一方(辩论选手)必须遵循权势较高一方(节目组织者)对于话语形式的安排,而辩论双方通过对话语的控制来获取权势,他们在辩论赛语境下的权势关系是动态和发展的。研究冲突性话语中的权势关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类交际方式的认识,而且对提高语用能力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赵洪芳.法庭话语、权力与策略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

[2]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外国语,1994(3).

[3]徐盛桓.疑问句的语用学嬗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

[4]Cornelia Ilie.Question-response Argumentation in Talk Show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

[5]徐杰.疑问范畴与疑问句式[J].语言研究,1999(2).

[6]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冲突性己方权势
基于图论与PageRank的要地反导己方目标重要性排序
权势中的部分等同关系——高等学校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的批评话语分析
情绪式表达让爱很受伤
百姓生活(2020年7期)2020-08-24 12:51:37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授受表现的研究
现代交际(2020年5期)2020-04-26 10:05:14
骄傲与谦卑
例说高中历史课堂的冲突性链式情境设计
冲突性新闻叙事时序性选择的心理效应分析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3:41
关联理论视角下小说冲突性话语研究
趣谈汉字的另类注解
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的语用分析
外语学刊(2011年5期)2011-01-22 05: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