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山西传媒学院 制作系,山西 晋中 030619)
当下社会逐渐多元化,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增强,而显性教育理念过于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应采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的主要内容隐藏到载体中,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学习内容。隐性教育具有随意性,更适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展现实效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性教育,而不直接显示教育目的,也可以说是间接教育。相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比较容易让人理解了——在公共场所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社会发展迅速,高校学生已经开始对灌输式教育产生严重排斥,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暗示、引导、激励来达到教育目的的。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更全面、更灵活、更适合当今的教育理念[1]。隐性教育载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校园环境。高校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而在校期间,身边发生的事情都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走廊中的名人名言、注意事项都会在无形中进入学生的记忆。校园的文化环境还体现在学校管理人员、指导教师等在服务活动中给学生带来精神财富,在无形中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陶冶情操、培养自信、增长知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风学风。高校的教育理念能够提高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教师的教育风格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丰富的教学理念、优秀的道德品质与较高的专业能力,这些都体现在教师的教育风格中。而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学习习惯。
校园精神文化和规章制度。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校期间是学生集体荣誉感最强的阶段,直接影响到一个团体的精神面貌。学校的校训如果能够得到多数学生及教师的认可,也可以产生凝聚力,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高校应制定完善的育人制度,合理的规章制度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道德素质观念[2]。
心理辅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全面发展。
公共场所。一些公共场所也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并且不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如博物馆、名人故居、展览馆这些公共场所都会对学生起到影响作用[3]。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应相互配合。单纯依靠显性教育,学生会产生叛逆心理,不愿意接受;只实行隐性教育,部分学生不能够理解教学理念与重点内容。两者的结合能够使教育工作更加完善。在教育工作中,应以显性教育为主导,使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将隐性教育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以渗透式方法巩固教育内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区活动,充实学生的假期生活。
高校应优化校园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建设校园文化,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可以结合最新资讯,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疑惑可以通过交流得到答案[4]。许多教师在网络上开通了博客、微信、空间等,因此,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学生不会有任何压力,并且愿意进行互动。学生不是不接受教育,而是有些教育方式过于陈旧,使学生产生了厌倦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接受新生事物,这样才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改善教育方式、方法。高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校园网络进行完善,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维护。高校应积极配合学生自发组织的实践活动,有效引导学生,避免在活动中出现经费不足、无法正常进行等问题。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仅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应通过相互交流,与学生成为朋友。只有与学生成为朋友,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些学生发现,对自己喜欢的老师讲授的课程,能听懂、感兴趣、成绩优秀。反之,在自己不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注意力总是难以集中,成绩很难提高。原因在于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同,有的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方式单一,只注重课本知识,导致学生厌倦学习。合理运用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非常重要。先采取隐性教育,学生不会在学习伊始就觉得学习任务繁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再进行显性教育,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求知欲,也就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深入人心。这种变化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愿意接受灌输式教学,只愿意接受自己想了解的知识,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则拒绝接受。这样会导致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学习到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对道德规范的理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避免这类问题,它采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非强制性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出现拒绝接受教育的情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5]。
学生拒绝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死板,没有新鲜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无法运用,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基于这个背景,多数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含义,教育过程中再运用显性教育方式,学生必然不会接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教育者可利用最新的新闻资讯等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通过让学生对事件发表个人意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适合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能够迎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全面,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但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不足,只有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8).
[2]郭思乐,柯森,等.学校内部教育环境与学校形象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00(10).
[3]孟彩云.高校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4).
[4]刘美玲,王海波.论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
[5]钱玉婷.高校共青团工作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