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籍训诂札记二则

2013-08-15 00:49鄂海鹏
关键词:中华书局庄子孔子

鄂海鹏

一、规规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至于“规规”的训诂,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规规”在《秋水》一文中出现了两次,有的学者认为两处涵义相同,有的学者认为不同。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適適、规规,皆惊视自失貌。”陆训二词义同,然无文献例证,实令人难以信服。

“规规然自失”之“规规”,成玄英疏:“自失之貌”;“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之“规规”,成玄英疏:“经营之貌”。 恐主观臆测,缺乏文献根据。

较著名的注释本如:郭庆藩《庄子集释》和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皆采用成玄英之说。常森先生主编《先秦诸子选读》注释前“规规然”为“惘然自失的样子”,此亦采成玄英之说;注释后“规规然”为“浅陋拘泥的样子。”常注前后不一,恐非确诂。

王先谦《庄子集解》云:“规规,小貌,下同。”王说有理,但过于简略,无详尽之考释,学者误以为其说谬矣,故不采纳。而大都采用成玄英之说。

笔者试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之法阐明“规规”之精义,以申补王先谦之说。

先看“瞡”,《荀子·非十二子》:“莫莫然,瞡瞡然.”杨倞注:“瞡与规同,规规,小见之貌。”王先谦《荀子集解》引郝懿行曰:“莫莫者,矜大之容;瞡瞡者,鄙细之容。”“鄙细之容”就是浅陋狭小的样子。故从规得声之“瞡”字有细、小之意。“嫢”,也是从规得声。《方言》第二:“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细而有容谓之嫢。”晋·郭璞注:“嫢嫢,小成貌。 ”《广雅·释诂》:“嫢,小也。 ”《广韵》:“嫢,小也。 ”戴震《方言疏证》:“秦晋谓细腰为嫢。”故嫢亦有细、小之意。

再看“窥”,《说文》:“小视也,从穴,规声”。小视即从小孔隙偷看。故从规得声之“窥”字亦有细、小之意。再如“闚”,《说文》:“闪也。 从门,规声”。 《易·丰》:“闚其户”。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李登曰:“闚,小视”。《广韵》:“闚,小视。 ”按:“闚”与“窥”同。 “闪”亦即从门缝中偷看。又摫,《方言》:“摫,裁也。裂帛为衣曰摫。”《广雅·释诂二》:“摫,裁也。”摫之意为把大的布帛裁为小块,来缝制衣服。故从规得声之“摫”字亦有小意。还有“鬶”,《说文》:“鬶,三足釜也。 从鬲,规声”。 三足釜即有三只脚的锅。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釜大口曰鍑。”又《说文》:“鬵,大釜。 ”鍑、鬵即大锅。 《说文解字》:“釜,鍑属。”鍑属即鍑锅的一种。若单言“釜”,恐只是一种小锅。因此相比之下,“鬶”就是一种较小三只脚的锅。故“鬶”亦有小意。

综上所述, 从规得声之字:“瞡”、“嫢”、“窥”、“闚”、“摫”、“鬶”六字同源,皆有小意。

那么《秋水》之“规规”亦即小貌。考查《秋水》文本,坎井之蛙只不过得到的是小乐,听到东海之大乐,自惭形秽,感觉到自己狭小浅陋。故“规规然”即狭小浅陋的样子。“规规然自失”可译为因自己狭小浅陋而惘然自失。“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其中“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互文见义可释为求索考辩。这句主要是表现小与大的对照。所以此处“规规”应释为“小的方面”。如是文意方可通顺。

二、何德之衰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一书中未对“何德之衰”之“德”与“衰”做明确注释,但他在译文中说:“为什么这么倒霉”。文意虽然可通,但是读者难晓“德”与“衰”的确切含义,可谓语焉不详,令人难以信服。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曰:“何德之衰,你的德何以如此衰微了?”并且引朱熹《论语集注》“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作为证据。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亦采用朱熹之说,“为什么德行这样衰微呢?这是讥讽孔子不能退隐。”常森先生主编的《先秦诸子选读》注释“何德之衰”为“德行怎么这么衰微”。仔细研读文本,笔者觉得以上诸家所解有可商榷之处。楚狂、接舆称赞孔子为“凤”,这个评价可谓极高。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古代比喻有圣德之人为凤。“何德之衰”,宋代邢昺《论语》疏:“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于凤。”既言“孔子有圣德”又为何说“德行怎么这么衰微”,显然是自相矛盾。况且孔子一生最为推崇“仁德”,何来“德行衰微”一说。今天我们也没有发现能够反映孔子“德行衰微”的文献材料。孔子革新政治的宏愿难以实现,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生活窘困。这与“品德衰微”是两回事,不可等同。故,训“何德之衰”为“德行怎么这么衰微”,恐非谛解。

按:“德”通“得”,即取得、获得之意。

《说文解字》:“德,升也。 从彳,悳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升当作登。登德双声。”《公羊传·隐公五年》:“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故“登”,即得。徐彦 《春秋公羊传疏》:“齐人急语之时‘得’声如‘登’矣。 ”因此“登”通“得”,此声训,音近义通。 又《说文解字》:“德,从彳,悳声。”“悳”,《说文》:“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其义为:在外对别人有所得;在内对自己有所得。故“悳”亦有“得”意。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古升、登、陟、得、德五字义皆同。”所以,“德”可通“得”。

又《老子·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朱谦之《老子校释》云:“严可均曰:‘得善信者’各本作‘德善’,下句亦然。罗振玉曰:‘德’字景龙本、敦煌本均作‘得’。”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说:“德:假借为‘得’。 ” “德”即取得、获得。 《墨子·节用上》:“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孙诒让《墨子间诂》注释:“德与得通。”

“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其周德之衰乎”,杜预注:“衰,小也”。按:“衰”有少和小之意。《战国策·赵策》:“日饮食得无衰乎?”即每天吃的喝的该不会少了吧!《汉书·刘屈氂传》:“重马伤耗,武备衰减。”衰减即减少。 《广韵》:“衰,小也、减也、杀也。 ”

综上所述,“何德之衰”,即“为何得到的那样少”。“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盖楚狂、接舆称赞孔子是有圣德之人,应该身居高位、受人尊敬。然而天下无道,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孔子对这种无道的政局极为不满,抱负难以实现。从而周游列国,穷困潦倒,还曾断粮七天,甚至差点被人害死。狼狈不堪,犹如“丧家之犬”。故楚狂、接舆看到这种情形,才说圣德之人,你周游列国,宣扬教化,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赶快悬崖勒马,“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现在从事政治的人危险了。“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他们的意思是天下无道,让孔子退隐。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陆德明.经典释文(通志堂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定稿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常森.先秦诸子选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庄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