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洋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哥特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由于历史的局限,新生的美国并不具备诸如古堡、邪恶的寺院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组织等哥特式环境,可以说,美国初期的哥特小说完全是英国的“舶来品”[1]。但是,美国早期移民所经历的艰难贫苦及其所信奉的清教信仰的精髓内化了哥特小说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美国小说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哥特色彩了。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的短篇经典,主要讲述了年轻的意大利青年乔瓦尼·古斯康蒂(Giovanni Guasconti)只身一人来到帕多瓦求学,邂逅了拉帕西尼医生美丽的女儿——贝阿特丽丝(Beatrice),并对其一见钟情的故事。拉帕西尼医生是一位将科学置于人生首位的科学家,他甚至不惜将唯一的女儿贝阿特丽丝作为实验品,从女儿降生的那一刻起就用毒药喂养她。久而久之,贝阿特丽丝的身体结构已被拉帕西尼医生人为地改造,毒药是她生命的养分,而她本人也变成世上最致命的毒药。贝阿特丽丝与走入花园的乔瓦尼迅速坠入了爱河,不久乔瓦尼发现自己在与爱人的频频接触中已经身染剧毒。他将内心的恐惧、怀疑化为谩骂,彻底摧毁了贝阿特丽丝生的希望。最终,乔瓦尼相信了拉帕西尼医生的竞争对手巴格利欧尼教授的话,将所谓的解药送给了贝阿特丽丝。早已预知结局的贝阿特丽丝独自一人喝下了解药,死在爱人的面前,留下乔瓦尼孤独地生活在余生无尽的悔恨之中。这是一个令人唏嘘感叹的爱情故事,但是它又与现实主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横亘在男女主人公面前的爱情障碍不是他们本身的感情,不是社会的压力,而是他们困于其中无法摆脱的玄秘的超自然环境。
哥特一词曾被用来指称一种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多用于教堂和古堡,其特点是拥有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幽暗的内部和阴森的地道等。而那些崇尚古希腊文明的思想家们,由于对此类建筑的反感,将“哥特”一词演变为野蛮、恐怖、神秘和黑暗的代名词。18世纪,一种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多发生在荒郊古堡的小说样式,被人们赋予了“哥特式”小说的名称[2]。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朗托堡:一个哥特故事》宣告了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说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这类小说创作模式的问世。哥特小说的故事场景往往是布满地牢暗道和滑板机关的幽暗城堡;典型的哥特式故事描写的是纯洁的女主人公遭受残忍而淫荡的恶棍的折磨,并且大量运用鬼魂幽灵、神出鬼没和其他恐怖离奇的情节。这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描写神秘和各种恐怖现象而渲染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3]。从广义上说,哥特小说也可以指作品中对死亡和恐怖情节的描述,但也渲染一种神秘惊悚的气氛,常常涉及种种变态心理。
《拉帕西尼的女儿》的多重主题、复杂的意象、丰富的隐喻引发了评论界的多角度的阐释,但是,无论哪一种诠释都没有得到令人完全满意的结果。本文试图从哥特式小说的角度赏析霍桑的《拉帕西尼的女儿》,从一个新的认知维度欣赏霍桑的经典之作。
早期的哥特式小说往往以中世纪为背景,设置在古堡、荒原等人迹罕至的地方,有意造成与现实社会的隔绝。后期的哥特式小说突破了中世纪的时间界限,故事通常发生在遥远的年代,但还是以神秘恐怖、远离现实为基调。《拉帕西尼的女儿》中,霍桑直接省略了小说的时间维度,故事介于历史与现在之间的某个时间段,造成一种似遥远非遥远、似现实又非现实的模糊状态,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性。
虽然文章伊始霍桑就提及了故事是发生在意大利的帕多瓦,但是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场所却是典型的哥特式的环境。男主人乔瓦尼来到帕多瓦求学,他租住的是一幢古老大厦的高层,宅邸的入口处展示着一面久已绝嗣的家族的族徽。古宅是哥特小说常见的元素,常和鬼魅、冤魂联系到一起。绝嗣的家族的古宅更被认为是凶宅,是灵异、鬼怪事件频发的场所,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接着,乔瓦尼回忆起这个古宅家族的祖先,或许正是宅邸的主人曾被但丁描绘成地狱中承受永恒折磨的可怜人。世界各族的宗教信仰观念中基本上都存在地狱的概念,通常地狱被认为是死后亡灵的栖息地,尤其是指惩罚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所。乔瓦尼租住的古宅的主人(亦或其祖先)正在地狱中承受永罚的事实进一步推进了小说的紧张感。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地狱与痛苦、死亡、恐怖等负面情绪有着不可分割的联想,人类本能地对死后未知的世界充满恐惧,生活在这样的古宅中自然而然地会引发人类潜藏于心的恐惧。可想而知当乔瓦尼走进自己租住的阴暗、简陋的房间时内心的惶惶,拥有人类共同心理积淀的读者肯定也可以感受古宅周围充斥的不祥的恐怖气息。
小说的女主人公贝阿特丽丝则生活在一个离奇的虚拟的花园中。这座花园看起来景色怡人,实际上却是毒草丛生,馥郁芬芳中隐含的却是致命的毒素。花园好似人间地狱,无论是偶尔溜进花园的爬虫还是被香气吸引的飞鸟,进入花园之后等待它们的宿命唯有死亡。贝阿特丽丝被独自幽闭在花园中,隔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女主人公的处境。封闭的空间会造成心理压力的增大,也会给读者带来心理的压迫感和紧张感,引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现实生活中,拉帕西尼医生的花园并不存在,但是这种由虚拟世界创造的类似现实的真实体验不仅不会削弱读者的兴致,反倒更能让其产生强烈的快感,营造出现实生活中难以复制的恐怖效果,留下更深刻的痛楚可怖的记忆。
哥特小说中的主人公通常是无邪不幸的少女、恶棍英雄、鬼怪恶魔,他们大多心理变态,癖好怪异,行为癫疯,总之这些人物要么存在于虚幻想象之中,要么就是现实中内心状态异常的人。《拉帕西尼的女儿》中出场的人物一共有5位,有的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角色,有的则是昙花一现即退出了我们的视野,但他们都携带着哥特式人物令人恐惧的讯息。女主人贝阿特丽丝心地善良,自小被父亲拉帕西尼医生囚禁于花园之中,直到乔瓦尼的到来她才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贝阿特丽丝让人不禁联想到童话中受尽苦难、一心等待王子救赎的公主,浪漫的预期的确部分缓解了小说整体的恐怖氛围。贝阿特丽丝的遭遇也很类似传统哥特小说中不幸的、柔弱的女子,但是不同的是,贝阿特丽丝天生被毒素喂养,全身甚至是她呼出的气息都散发着致命的毒素。鲜花在她手中瞬间凋零,活泼的飞鸟会因她的气息而立刻坠地死亡。犹如一位蛇蝎美人,贝阿特丽丝美丽的面孔令人望而生畏,即使单纯地靠近也会令人不寒而栗!
被囚禁于花园中无助的女主人公贝阿特丽丝与相貌堂堂的男主人公乔瓦尼非常符合哥特小说中常见的女郎—恶棍这一经典的对立模式。乔瓦尼外表迷人,在花园中与贝阿特丽丝约会时,他也曾蠢蠢欲动地想要越界,但均被贝阿特丽丝断然拒绝。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乔瓦尼并不能算是一个恶棍,不过正是他对爱情的怀疑、对爱人的不信任才使贝阿特丽丝放弃了生的希望,也正是因为他被人挑唆,将解药送给爱人,贝阿特丽丝才断送了年轻的生命。可以说,是乔瓦尼人性的黑暗毁灭了贝阿特丽丝的生命,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可谓是女郎—恶棍这一模式的变体。
男女主人公之外,其余出场的3位人物分别是:拉帕西尼医生、巴格利欧尼教授和老丽萨贝塔。拉帕西尼医生自命不凡,他打造了一座尘世的伊甸园,妄图如上帝般控制他人;拉帕西尼医生狂热地追求科学,甚至不惜戕害自己唯一的女儿。拉帕西尼医生的自我中心、极端的固执是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值得一提的是,拉帕西尼医生总是习惯穿黑色的衣服,躲在阴暗中偷窥,悄无声息地突然出现,这些下意识的行为透露了他内心的病态。由于与拉帕西尼医生的学术竞争,巴格利欧尼教授对于拉帕西尼医生始终持有敌视的心态。他是一位“伊阿古”式的阴谋家,他对拉帕西尼医生的成就妒火中烧,甚至将自己的嫉妒投射在无辜的贝阿特丽丝的身上。为了能获得自身的优越感,打击拉帕西尼医生,他阴谋策划了贝阿特丽丝的死亡。拉帕西尼医生与巴格利欧尼教授是两位心理变态的主人公,他们的性格缺陷、病态的邪恶平添了小说的玄秘不安的氛围。老丽萨贝塔在小说中仅仅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指引乔瓦尼走进阴暗的房间,另一次是指引乔瓦尼走进花园。小说中对她的描述突出的是“老”与“怪”。她满脸皱纹,看起来活像一个经年发黑、怪模怪样的木雕物品,但是她却神奇地知道通往花园的暗门。新英格兰的巫术是美国式哥特小说的一个常见的来源,老丽萨贝塔的形象切合了人们对女巫的传统认知。她所呈现的女巫形象构造出极强的视觉冲击感,引发了读者心中对古老而神秘的巫术的恐惧。
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的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分支,浪漫主义又是哥特小说的一种元素;哥特小说习惯于描写充满离奇神秘、死亡或暴力情节的故事,渲染恐怖的气氛,因此,爱情和复仇是哥特小说常见的两个主题。《拉帕西尼的女儿》表面上是一个爱情故事,邂逅于花园中的男女主人公一见倾心,他们在花园中相依相伴,互吐衷情,陶醉在幸福的爱河中。不过,良辰美景却奈何不了世俗的黑暗力量,归根结底,二人的爱情悲剧源于小说的另一主题——复仇。拉帕西尼医生与巴格利欧尼教授之间的竞争由来已久,并且在这场竞争中后者一直处于下风。巴格利欧尼教授对拉帕西尼医生的嫉妒、渴望战胜他的偏执使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达到报复对手的目的。他深知贝阿特丽丝是拉帕西尼医生的实验品,为了打击对手,他打着解救的旗号,利用涉世未深的乔瓦尼将所谓的解药送给贝阿特丽丝,葬送了她年轻的生命。从小说最后巴格利欧尼教授夹杂着恐怖的获胜的语气“拉帕西尼!拉帕西尼!难道这就是你实验的结局!”[4]可以看出他心中压抑已久、咬牙切齿的愤恨。贝阿特丽丝与乔瓦尼只不过是拉帕西尼与巴格利欧尼手中的木偶,幕后的黑手牵扯着一对无辜恋人的情感,爱情与仇恨交织在一起,无形的恐惧压在心头,他们只能战战兢兢地相恋。
恐怖、神秘是哥特小说的审美特征,除了上述特点以外,哥特式的超自然因素也被应用于小说中来渲染恐怖的氛围。例如,贝阿特丽丝体内之毒、巴格利欧尼教授的解药均已超出了科学及常规的认知范围;乔瓦尼则总被一种神秘的、不可抵抗的力量所困扰,他的梦境曾对贝阿特丽丝潜在的危险作出了超感知的预测。霍桑的《拉帕西尼的女儿》继承了传统哥特式小说的主要特点,不同的是,霍桑将自身的清教意识与哥特式写作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拉帕西尼的女儿》的哥特式主题中同时蕴含着道德和宗教的因素,霍桑的哥特手法更多的是用来突出人性中黑暗邪恶的一面。
[1] 万俊.关于美国当代哥特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2000(1):112.
[2] 哥特小说[EB/OL].(2012-03-23)[2012-08-15].http://baike.baidu.com/view/588781.htm#6.
[3] Abrams Howard Meyer.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111.
[4] Hawthorne Nathaniel.Hawthorne’s Short Stories[M].New York:Vintage Books,20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