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参考文献作者信息著录错误分析

2013-08-15 00:42马勇张伟伟赵文义
关键词:文后著录参考文献

马勇,张伟伟,赵文义

(1.长安大学 杂志社,陕西 西安 710064;2.长安大学 出版科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4)

正确著录文后参考文献对读者、作者以及论文的编辑出版单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陈浩元曾对文后参考文献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总结:第一,体现科学的继承性,尊重知识产权;第二,精练文字,缩短篇幅;第三,便于编辑和审稿人评价论著水平;第四,与读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五,利于通过引文分析对期刊水平做出客观评价;第六,促进情报科学和文献计量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1]。可以说,参考文献也是联系作者、编辑和审稿人以及读者的重要桥梁。

中国现行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对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进行了规范。同图书相比,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参考文献所占的篇幅要大得多,并且为了方便国际交流,科技期刊的中文参考文献常常需要有对应的英文信息,因此,参考文献英文信息的准确著录对于科技期刊更显得重要。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于1998年制订并先后数次修订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 1—2006)对学术期刊的文献著录进行了细致的规范,为期刊编辑进行文献校对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然而,部分作者和编辑对准确著录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8]。一方面,许多作者对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并不十分清楚,别人的论文中怎么引用,自己的论文中就怎么引用;国外论文中怎么引用,自己就直接照搬引用,造成参考文献著录比较混乱,错误很多。另一方面,一些期刊编辑对文献著录中的一些规定和问题认识不足,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也存在规定不细致的问题,导致科技期刊中的论文经常出现参考文献编校错误。

常见的期刊、会议论文、图书等中的参考文献,在著录时,大都包括作者姓名、文献题名、刊名(或论文集名、书名)、年卷期页码等信息。由于各部分的错误种类都较多,笔者主要根据实际编校工作经验,就参考文献中作者姓名信息著录的典型错误表现形式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就避免出错的方法提出建议,以提高参考文献著录的正确性。

一、作者信息著录错误

(一)姓名中字母错漏的问题

第一,增加字母的情况。这种问题一般是由于作者将从国外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姓名信息直接复制到文中所致。如有的作者将从ScienceDirect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作者信息直接复制过来,如正确的作者姓名Laura M.Morett和Benjamin A.Clegg就误标为Laura M.Moretta和 Benjamin A.Cleggb,这样,原本用于标识作者单位序号的上角标a和b无形中却被当成了作者姓名的一部分。这种错误常常出现,而且很难被发现。

第二,漏掉字母或字母错误的情况。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作者姓名中包含非英文字母的时候,这类作者多为北欧诸国的作者。如Torbjørn常被标为Torbjrn,又 如 Nordfjærn 常 被 误 标 为 Nordfjern,Gärling常被误标为Garling等等。这种问题多是由于排版软件字库不兼容或字符无法识别引起的。

第三,字母标注错误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与原始文献作者信息被误抄有关。如文献Widening of Road N247 founded on a geogrid reinforced mattress on piles的作者HABIB H A A,BRUGMAN M H A,UIJTING B G J,在多篇文章中被错误引用为HABIB H A A,BRUGMAN M H A,UILTING B G J,即把字母J错误标注为L,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第5期中《拓宽黄土路基湿化破坏机制模型试验研究》的文后参考文献[13]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拓宽路基变形数值分析》的文后参考文献[26]均是如此。

第四,有的作者在抄录文献信息时,常常将姓名中的L误录为I,这可能与字母L的小写形式l与字母I的大写形式非常相像有关,如将El-Bahy被错误地标注为EI-BAHY的情况就多次出现,例如《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第10期中《直流电压下导线起晕电压计算方法》的文后参考文献[7],以及《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第5期中《对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Park-Ang双参数破坏准则的识别和修正》的文后参考文献[7]、[8]均出现此错误。作者姓名El Naggar M H也常常被误录为EI NAGGAR M H,这一错误在近几年出版的《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石力学》等中时常出现,这对于传播科学信息的学术期刊而言,实为不该。

(二)“吕”等汉字对应的拼音错误使用的问题

目前,汉字姓名中出现的“吕”、“绿”、“旅”等字对应的拼音使用比较混乱。有用“LÜ”的,如《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学报》及2008年的《电波科学学报》等;有用“Lü”的,如《土木工程学报》和2009年的《生物工程学报》、《化学通报》等;有用“LU”的,如《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等;还有用LV或Lv的,如《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的《生物技术通报》等。

根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1996)中汉语人名采用汉语拼音的规定,使用LV或Lv作为“吕”等字的拼音无疑是错误的,因为LV和Lv根本就不是汉语拼音,只是使用拼音输入法时,对应于“吕”字的键盘输入字母组合;而使用“LÜ”或“Lü”是完全符合规定的。不过由于“Ü”和“ü”均非英文字母,考虑到非英文字母容易错漏的问题,笔者建议使用“LU”或“Lu”作为“吕”、“绿”等字的拼音输入形式,以避免错漏。

(三)作者姓与名错误区分的问题

此类错误多出现于参考文献中作者的姓(Surname)与名(Given Name)均使用全称的情况,对于已经将作者的名进行缩写的论文,在引用和排版时一般不会出现姓与名错误区分的问题。

一般地,在英、美等英语国家中,人的姓名是按照“名前姓后”的顺序使用的,因此,作者在引用英、美等国作者的文献时,按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要求,将“名前姓后”的作者顺序调整为“姓前名后”即可,但在姓与名有多个字段时,应注意避免将复姓中的一部分当作名字而进行错误处理,如将Westbery-T L误录为Kutz T L W,或将前缀与名混淆,如将Van Der Molen HH误录为Molen H H V D。

在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人的姓名基本按照“姓前名后”的顺序使用[9],但不能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国家的作者发表在英文科技期刊上的论文也都是按照姓前名后的顺序排列姓与名的。事实上,关于作者姓氏与名字的排列顺序,虽然与作者的国别有一定关系,但与期刊自身的要求与风格也密切相关。同时,论文署名中的作者姓名排列顺序与期刊目次表中的姓名排列顺序也有区别[10],甚至与文后参考文献中的姓名排列顺序也不相同。如2009年Elsevier出版的期刊Safety Science中,论文署名是按照名前姓后、姓与名都用全称的形式,文后参考文献则是用姓前名后、名缩写的形式;而同为2009年 Elsevier出版的期刊,在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中,论文署名规则与前者相同,但文后参考文献则是按照名前姓后、名缩写的形式著录。又如,文献 Impact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on survival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的作者 Seto Y,Nagawa H,Muto T,在有的文献中被错误著录为Yasuyuki S,Hirokazu N,Tetsuichiro M,即把作者的名当作了姓,而将姓误当作名而缩写处理了,这也给读者造成很多疑惑。

另外,阿拉伯人的姓名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文献[9]中称“阿拉伯人只有名,没有姓”,建议按照名随主人的原则照录其全名。陈浩元等在《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11]中,认为“阿拉伯人是没有姓的。但是也有人把上代人全名中的某一部分当作世袭的‘姓’来用”;而在第14讲中,认为阿拉伯人是有姓氏的,并建议按照“名前姓后”的方式著录其姓名。分析阿拉伯人的姓名结构特点可知,其名字通常由本名、父名、祖父名……最后加上部落或祖籍地名构成,因全名很长,一般流行简化,其命名方式是采取“连名制”。这一点与中国现代的维吾尔族人姓名类似,本文文献[12]中认为,维吾尔族人一般只有名无姓,并以父子连名的形式演变为以父名代姓,即现代维吾尔族人一般都采用父名为姓[12]。基于阿拉伯人姓名与维吾尔族人姓名的相似性,笔者认为,阿拉伯人姓名末尾的名字可以保持几代人都不变,因此在著录参考文献时,可以将其作为姓氏来对待,从而使用“名前姓后”的方式著录其姓名,如将Gamal Abdel Nasser著录为Nasser G A。同样,在著录时也需注意,避免将姓名的前缀误录为名,如不可将Ben Musa A A误录为Musa A A B。

(四)其他著录错误

第一,文献信息复制粘贴时出现的识别错误。如作者姓名Macdonald W A,Hoffmann E R常常被错误标注为Macdona1d W A,Hoffmam E R,即将其中的小写英文字母l误录为数字1,以及将连在一起的两个小写字母nn误录为单个字母m。这种问题常常与原文信息识别错误有关,因为有的作者在著录参考文献时,常常是将PDF或CAJ文件中复制的信息直接粘贴到Word文件中,而不再核对粘贴的信息与原文是否一致。这种字母识别错误问题,在作者录入数字化程度不高的早期文献信息时尤为突出,有时甚至在复制粘贴作者姓名信息时,出现漏掉多个字母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早期文献的电子版大多是由纸本扫描而成,因而其中的信息常常难以准确地被复制出来。

第二,作者引用自己已经发表或已录用待发表的论文作为参考文献时信息不准确的问题。许多论文在出版之前,编辑和作者会对论文题名、作者排序等信息做修改,而作者在引用此类自己或同课题组研究人员已发表的论文时,却常常以之前提交的修改稿中的题名、作者信息进行引用,而并非是以最终出版时的信息进行引用。因此在校对作者自引文献时,尤其需要仔细核对题名、作者等信息。

二、避免作者信息著录错误之建议

(一)引导作者自查

作者对论文引用的文献是最为清楚和熟悉的,作为论文的责任者和参考文献的源头,论文作者对所引参考文献进行修改应当是最为方便也是较合理的。因此,给作者返回修改稿时,编辑应附上详细的参考文献著录注意事项,列举各类参考文献的著录范例,提示常见的著录错误,让作者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和著录给予高度重视,亲自核查、仔细校对。同时,也可以借鉴许多国际知名期刊的做法,在送审的审稿意见表中,明确列出“文后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合理、全面”这一评审指标,而后返还给作者,让作者充分认识到参考文献的合理和准确引用与稿件能否被录用密切相关,从而重视参考文献的著录[13]。

(二)编辑把关

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作者自查参考文献著录错误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发现,虽然经过作者多次修改,稿件中依然会遗留各种错误,因此,经过作者自查的参考文献,最终必须由编辑用原文核实或上网核实。

原文核实即编辑在了解了各种常见错误之后,注意核对参考文献各项信息中容易出错之处。对于作者未提供原文的文献,通常使用的核查方法有:中文文献在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中检索各项信息,必要时下载原文进行核对。外文文献用搜索引擎来检索和核对信息,推荐使用Google搜索或Google Scholar搜索,使用加引号后的精确搜索,即把检索词用半角引号括起来后进行精确检索,以及在指定网站搜索,如在Google中检索文献时,增加检索词site:cat.inist.fr即可检索到文献在法国国家科技信息中心(INIST)网站的文摘信息;另外,还可以直接在各个文摘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检索和核对文献,如期刊论文大部分可以在ScienceDirect数据库、MEDLINE/PubMed数据库、Springer数据库、Wiley数据库、Ingenta数据库、IEEE数据库等进行核对,外文书籍可以在http://www.amazon.com/网站的books分类中检索和核对,或在http://books.google.com/网站(以及各国的“谷歌图书”网站)中检索和核对。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采编系统和软件可以进行参考文献的校对,笔者也曾使用过其中的一些产品,其校对原理与编辑自己检索大体相同,如正确使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编辑的工作量。但是,人工智能终究不能完全取代人脑,参考文献的复杂性使得软件校对后的文献信息依然有不少错漏,有待编辑进一步核对。

三、结 语

科技期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力求严谨细致,然而无论对于作者还是对于期刊编辑,在参考文献信息著录和编校过程中,都容易出现错误,对作者姓名信息的错误著录尤其较多,如字母的错漏、拼音的误用、姓氏与名字的错误区分等等。准确著录参考文献中论著作者的信息不仅反映了期刊编校质量的高标准,更体现出对论著作者的尊重。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姓名各具特点,要想准确著录并非易事。然而,尽管作者姓名信息著录错误的种类多样、原因各异,但只要弄清错误来源,掌握出错规律,在著录和编校过程中对容易产生错误部分给予充分的重视,并辅之以科学的检索方法和手段,参考文献信息的错误是能够大幅降低的,甚至准确无误的著录也是可期的。

[1]陈浩元.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规则及注意事项[J].编辑学报,2005,17(6):413-415.

[2]竺小恩.学报文后参考文献错误分析与纠错途径举要[J].编辑之友,2008(1):82-84.

[3]罗敏,胡志平,吕建斌,等.英文期刊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几点建议[J].编辑学报,2008,20(2):163-165.

[4]周园.著录外文参考文献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488-489.

[5]雷琪.参考文献的著录质量亟待提高[J].编辑学报,2006,18(1):40-41.

[6]邓雯.文后参考文献著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6):107-109.

[7]杨氡.学报英文参考文献著者名问题探究:以社科学报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107-110.

[8]高炯.英文参考文献著录若干问题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5):221,223.

[9]王万红.外文参考文献中著者姓名的著录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65-968.

[10]秦昕,时硕坤,刘仁涌.外国人名在科技期刊中的识别与规范表达[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117-119.

[11]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2]王梅堂.维吾尔族姓名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21(3):91-97.

[13]沈志宏,邓晓群.提倡向主要参考文献作者赠阅论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5):451.

猜你喜欢
文后著录参考文献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American Families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