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重建

2013-08-15 00:42邹重华
关键词:儒学中华文化学者

邹重华

(京港学术交流中心 学术与培训部,香港)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曾以礼仪之邦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景仰。踏入近代,中国遭遇外侮、战乱,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曾产生严重的怀疑。“文革”十年,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剧烈冲击,社会伦理道德被极度扭曲。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却面临严重滑坡的危机。在人们探讨各种解决方案的时候,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重建,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从自卑、自大到文化自觉

一百多年来,中国历经外患、内忧及复兴的过程,国人在对待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时,常常陷于自卑或自大的两极状态之中。当我们遭遇挫折之时,对中华传统文化横加质疑;当我们小有成就时,却又沾沾自喜,自以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独善其身,还可以兼济他人[1]。

1992年6~7月之际,由中华孔子学会、四川省孔子研究学会、德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德阳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的中外学者共二百余人出席研讨会,分别就“儒学与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儒学与东亚经济发展”、“儒学的现代意义及其展望”、“儒学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4个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2]。

在这次会议上,一些与会者(主要是年长者)提出“儒学有利于经济发展”、“儒学可拯救西方社会病”等十分乐观的看法。当时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压抑高通胀的调整时期,人民币贬值,人们收入不高,出国发展成为国人向往的人生之路,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发展环境中处于相当低迷的状态。笔者曾在会议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华人社会的发展取得多大的成就,只有当儒学的发源地和最大载体中国大陆的社会发展取得成功之时,儒学才有可能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人民所认同、欣赏和仿效。古代日本及东亚各国学习和吸纳中华文化,并非中国强力推行所致,而是各国的自觉行为。”

在1998年12月于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倡议,并用“美美四句”对中华传统智慧的“和而不同”文化观加以概括和诠释,得到许多与会者的认同。同时,不少参会者提出“中华文化救世论”的观点。

时隔4年,“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于2002年12月再度在香港举行,这次论坛的主题为:“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4年前费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成为这次会议研讨的主题,显示出中国学者日趋成熟的文化反省精神。会上,“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为许多海内外华人学者所阐释。

笔者曾以出席这两次会议的中国学者(包括海外华人学者)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剖析中国学者面对中国再度崛起、全球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的大环境,如何反省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如何给21世纪的中华文化定位。笔者的观点是:延续数千年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自然有其生命力和魅力。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尤其是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发展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谈中华传统文化对解决西方社会乃至全球所面临的问题,自然难以令人信服和接受,也很容易被视为中国人自大的表现。当中国社会的环境问题还相当突出的时候,怎么可能说服别国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因此,讨论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用内容用于解决中国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并加以落实,显然较谈论中华文化解决西方及全球社会问题更为现实[3]。

二、学者的“文化自觉”对当政者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仅仅局限在学者的倡议和研讨之中,更重要的是如何变为大多数人的意识。尤其是当较多的当政者接受了学者们有价值的观点,具有“文化自觉”的意识时,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2003年12月10日和2006年4月21日,温家宝、胡锦涛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发表演讲,大量引用了儒家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以阐释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理念,这是前所未有的。

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温家宝用宋代哲人张载的名言作为其演讲的结束语:“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①此为引用北宋著名儒学家、横渠先生张载名句,当代哲学家将其概括为“横渠四句”。在当今人类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使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4]。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说:“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他引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民本思想,来说明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他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说明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他引用“和为贵”的思想,说明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并由此引申说:“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他引用“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协和万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说明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胡锦涛以“和而不同”的思想,阐明“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5]

温家宝、胡锦涛二人的演讲,显然都凝聚了中国学者们(包括海外华人学者)的心血。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领导人中,还没有其他领导人像这样大量引用儒家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来阐释治国和处理国际关系的理念。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也普遍被认为是儒家的“四维八德”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提出,也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它表明,中国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终于对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产生了影响,使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曙光。

1949年以后的中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波折,当政者开始明白,重建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观还是应当从儒学等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当然,我们无法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寄托在一两位国家领导人身上,只有当它成为我们的国策之时,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当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重建才有制度上的保障。①在2013年3月胡温体制谢幕之时,中国社会现实与他们倡导的理想社会还有很大差距。没有政府的提倡和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将举步维艰。没有普罗大众的参与和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则难以在社会深深扎根。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学者精英们的学术研究和面向普罗大众的普及教育两个层面都不可或缺。尽管学术研究有水平高低之分,普及教育有正确与谬误之别,总体而言,这两个层面应相辅相成,而不应该是互相冲突和诋毁。②当今中国最具争议性的北京大学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与北京师范大学于丹的《论语心得》,可谓是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两个层面的代表。虽然学术上的正谬之辩应该进行,但将这两个层面对立起来看待,则无益于儒学的传承和发展。

三、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重建与中国梦的实现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文明程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伦理道德缺失,产生出种种社会问题。实践表明,取得精神文明的进步比取得物质文明的进步更加困难。

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速度傲视全球的当今,中国社会却陷入了深深的诚信危机。毒奶粉和各种有害食品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南京彭宇扶摔倒老人案、广州佛山两岁小女孩被辗无人相救事件等等,反映出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2012年震撼中国政坛和社会的重庆王立军、薄熙来事件,更加深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而2012年末爆出的中央编译局“衣俊卿事件”,则进一步加剧了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学术诚信危机。

当然我们的社会不乏闪耀人性光辉的事例,如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勇救学生而伤残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尤其是汶川大地震期间国民表现出的大爱精神,但社会中屡屡发生的道德诚信缺失现象仍在不断侵蚀着我们社会的文明根基,令人忧心。

一个诚信缺乏、道德沦丧的社会,无论其经济多么发达,都不可能为他人所景仰。对于中国人来说,当今最重要的乃是如何弘扬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并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文化资源,重建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建设一个法治、民主、诚信、包容和充满爱心的文明社会。

四、结 语

揆诸历史,吏治的好坏对社会风气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诚如李大钊之孙、全国政协委员李宏塔所言:“党风如果有问题的话,社会风气还能指望好到哪里去?”③中国网2013年3月10日《李大钊之孙李宏塔:转作风转得好!》,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13-03/10/content_28191103.htm。习近平于2012年11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接任总书记后,立刻刮起反腐廉政、励行节俭之风,中央军委发出禁酒令等整顿军纪措施。2013年3月的两会,习李体制正式登台,提出法治、民主、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中国梦。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讲话中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习近平进一步阐释:“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①荆楚网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全国人大闭幕会上讲话谈中国梦》,http://news.cnhubei.com/xw/2013zt/2013qglh/201303/t2506841.shtml。

这一包含了先秦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中国梦能否实现,②《礼记·礼运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赖于执政者能否引领国人重建中国社会伦理道德,走上现代国家发展之路,真正做到“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③新任委员长张德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3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5437.htm。

[1]邹重华.自卑抑自大?从一次学术研讨会看中国大陆及海外华人学者的文化自觉[C]//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筹备委员会.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论文集.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2005:342-348.

[2]蔡方鹿.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四川社科界,1992(4):49-51.

[3]邹重华.从世纪之交的两次学术研讨会看中国学者的民族文化观和全球文化视野[C]//关世杰.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9-93.

[4]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EB/OL].(2003-12-11)[2013-01-22].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1/2241298.html.

[5]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EB/OL].(2006-04-22)[2012-01-22].http://www.gov.cn/ldhd/2006-04/22/content_260592.html.

猜你喜欢
儒学中华文化学者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儒学交流在路上
学者介绍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