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道德是价值观的核心,而价值观又是一定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在建构与弘扬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时,一定要吸取民族文化中的优良道德传统。传统道德是建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是指导当代中国人幸福生活、安身立命的重要观念与规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及良好人际关系,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幸福是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主观愉悦体验,幸福不仅是GDP的增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精神的幸福、心灵的安宁。按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说法,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按马克思的说法,就是“人的体力与精力都得到充分发挥”。对幸福,可以给出各种解释和定义。幸福是伦理学一开始并始终高度关注的问题,伦理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就是以幸福作为其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并以道德为实现幸福的核心。由此可见,真正的幸福离不开道德,道德应该促进民众的生活幸福!
为什么我们现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裕幸福,但人们为什么还会有“你幸福吗?”这样的疑问?在笔者看来,这必须在精神生活层面去找原因,因为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幸福,而且也是精神生活幸福。精神不幸福,即使物质幸福了,人们可能还是感到不幸福,吃穿住行再好仍然感到不幸福。这种精神原因在我看来,就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失去了道德,而离开了道德的生活不仅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而且会使人的心灵秩序失范,从而六神无主,无法安身立命。有一项研究认为,人均年收入超过37000元后,幸福指数的提高将不再依赖于经济收入水平,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据此,笔者认为,目前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要面向生活。为了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要有道德,因为道德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与保障,甚至是幸福生活本身。
道德就是人与人相互交往中应该遵守的规范,以及个人的品质、人格、情操、素质。广义的道德还应包括社会秩序、社会风气和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它可以说是人的处世之道、行为之方、心灵之素。道德的作用,不仅是实现社会教化与治理,维持社会秩序的精神规范力量,更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要面向生活,面向民众,面向实践。
建设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文明状态、国际形象、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道德是官方教化伦理与民众生活伦理的有机统一。从自上而下的教化伦理的角度看,教化者自然是主体;如果从民众生活伦理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和伦理的主人。因为如果没有道德,我们的幸福生活将是不可能的。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需要警醒的地步。它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活,因为吃是最大的民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果食品安全没有保障,那么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就无法进行。另外,彭宇案、药家鑫案、大兴灭门案、绑架小学生案、杀师案、小悦悦事件等恶性案件的发生与传播,使人们对我们社会的道德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幸福生活离不开道德。第一,文明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这种社会风气恰恰是由道德决定的。如开车、坐车要守规矩,否则我们的人身生命安全都没有保证。中国连续十年因车祸死伤人数一直居全世界第一,与其说是车祸,不如说是人祸或德祸。又比如,如果人们缺乏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精神,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具有人道精神,而人的幸福生活更无从谈起。第二,和谐人际关系、人伦义务与道德是幸福生活的保障。中国传统伦理要求人们在五伦关系中各尽自己的义务。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人与人相互尊重和爱护,让人们充满爱的奉献,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第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人生得以平安、幸福的主体前提。正确的义利观使我们一生福安,正确的理欲观使我们心理平衡。当代社会,很多高官因贪腐落马甚至性命不保令人叹惜,他们的智商不可谓不高,但其德商太低,未能处理好义利问题而丢了性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研究报告称,现在全世界有百分之一的人得抑郁症,为什么?在笔者看来,很多人都是没有解决好理欲观问题,不能以理化情,心平气和,而是忧郁、焦虑,这如何能幸福呢?第四,道德使人们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的平衡感,会获得一种道德幸福的满足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仁者寿,智者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常怀一种平常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又如何能不幸福呢?
为什么要在传统道德中去寻找人民的幸福与安身立命之术呢?这是因为在笔者看来,在指导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3种价值资源中,主流道德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弱化;西方道德近百年来在发挥启蒙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德是影响和调节当代中国人生活的重要要素。所谓主流道德是指在中国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由于它产生于革命时期,内容局限于政治道德领域,因此与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脱节。
近三十多年来,对人们的生活实际发生影响的价值与道德观念,是来自西方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是某些人实实在在奉行的主导价值观,很多道德的乱象实际上都是这些观念所引发的。
功利主义者一切向钱看,为了钱,可以做贪官,做奸商,做刁民;为了钱,可以不要做人尊严,肉体和人格都可以出卖;为了钱,可以杀人越货,铤而走险,不一而足。似乎国人都是孳孳为利的“跖之徒”(小人)。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使人伦丧尽,图利、谋利使个人私欲无限膨胀,为了一己私利和私念,毫不顾及别人。在人伦关系上,这些年出现的杀亲灭门案、杀师案令人触目惊心。还有几起犯罪分子针对幼儿园和小学幼童的报复社会的案件都暴露了无道德的人性是多么堕落和危险,正如孟子所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光怪陆离的现象:出现了“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搔首弄姿的“芙蓉姐姐”、“坐台”、“三陪”、“二奶”、“小三”,从悄悄流行到发展成为一门职业。金钱至上、追求享乐之风把中国传统社会流传了几千年的“礼义廉耻”等道德价值观扫地出门。竞争本来是基于人的本性的自然现象,是以资源的稀缺性和人性的贪婪为前提的自然规律。竞争实际上就是经济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与战争,这种不鼓励都会有的自然本性却被作为正面的价值加以倡导,这与荀子以义与礼来节制欲与争的思想是大异其趣的。过度竞争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激烈、刺激、紧张和焦虑,也失去了宁静、和谐、安祥,更失去了礼的辞让精神。
传统道德一般是指传统社会形成的、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一直到民国建立前长期影响和指导中国人生活的人生价值观念、人际交往之道与行为规范、个人的价值信仰与人格品质的总和。它为中国人的生活提供了正确价值观、交往之道和安身立命之术,但是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在现代中国的命运可以说是坎坷曲折。在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过程中传统道德受到批判,1949年后又作为封建意识形态而被否定,改革开放后学术界重新反思与研究,时下民间高度重视。2001年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主义道德要与传统美德相承接”,这是官方最高的肯定提法。
中国传统道德之所以延续两千多年,其生命力就在于,它与民众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做好人、做好事,建立有情有义的人伦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过美好幸福生活的内在需要。这种民众生活道德与官方的教化道德有高度的一致性。比如,封建统治者要培养忠臣,但忠臣必求于孝子之门,家国同构,忠孝一体。儒家道德不仅是官方的统治思想,更是深入民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一历史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当代人深思。中央适时提出了我们的道德建设要面向生活、面向实际、面向民众,希望能把此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船宽还受制于闸宽约束,目前京杭运河全线共有19座主要通航船闸(见表5),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的山东段和苏北段,浙江段仅1座三堡船闸,位于最南端连通钱塘江,不是影响运河全线通航能力的关键要素。同时分析尺度,山东和江苏船闸最大闸宽为23 m,明显大于船宽值,船舶过闸可通过合理的排闸调度方案提高闸室利用率,因此闸宽不作为最大船宽取值的限制条件。
笔者认为,传统道德的现代作用最重要的就在于它可以指导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日常道德实践。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对中国传统道德资源,虽然要抛弃其封建国家政治伦理的糟粕,但对其个体道德、家族道德与社会道德中的合理成分都要加以继承和弘扬。比如传统社会生活中讲究忠诚于事、忠诚于人的精神,行业道德中讲究信誉、勤勉敬业的精神,讲究人际之间的诚信精神,家族道德中讲究亲情孝道、和睦团结的精神,个体道德中讲究个人修养、追求美德的精神,全社会道德中讲究礼仪、维护秩序的精神等等,都是可以批判地继承的。涉及人类基本道德的一些普遍资源更是可以直接继承,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仁爱他人,讲究义务和责任,天下为公等。
既然主流道德和西方道德都不能给我们的幸福生活以精神支撑,那我们只能到本民族先哲那里去寻找生活的智慧,这似乎与国际上的某些有识之士的想法是一致的,即要解决人类和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问题,就要到2000多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求智慧。传统道德可以为我们现代的幸福生活提供自强不息、“义以为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为我们提供“孝悌忠信仁爱和平、礼义廉耻”的行为规范,可以教会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即善待他人、宽容仁爱,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传统道德告诉我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平日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仁者无敌”,这样可以使我们活得坦然、心安理得,自然会达到“仁者寿、德者福”的境界,也使我们能够安身立命、心理平衡。为了我们的生活幸福,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第一,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儒家告诉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活在世上,首先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其次,就是要崇尚道德的价值,厚德才能载物,做人做事当以道德为首要,重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和特色。重视道德的价值,要求我们以德治国,而不是以利治国。一个国家要实现好的社会治理,不仅要使民富,而且要富之后而教之。此即既要发展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更要发展文化与道德等软实力。
第二,“义以为上”的义利观。在人生的长途中,始终要坚持“义以为上”的价值原则,反对“见利忘义”,主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义利之辨乃儒者第一义”,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好义利问题,就会像成克杰、胡长清那样不仅丢了官,也丢了命;对于普通百姓,可能就要吃官司,受牢狱之灾,辱没祖先。
第三,坚持他人、群体本位的道德观。按照中国传统价值观,不仅坚持“义以为上”,用义来节制利的冲动,而且还坚持群体至上、他人至上,这样才能节制人性的自私和贪婪,也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群体关系中,传统道德所倡导的是人的义务,而非主张人的权利;不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而是将心比心,为他人考虑。而现在的人深受个人至上、权利本位的西方思想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缺乏道德了,因此也出现了那么多罔顾他人利益与性命的恶性事件。
第五,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德目。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德目是忠、孝、仁、义、礼、智、信,即在家孝亲、在朝忠君、仁以爱人、义以正己、礼以成之、智以明之、信以守之。我们应该用这些道德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做人做事:在家孝亲,善事父母亲祖,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和和谐家庭;在社会上尽己利人,为他人、为民族、为国家尽心竭力,这就是现代人的忠德。
具体而言,用仁爱之心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和同情之心,要从情感上摒弃冷漠,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对别人多有善意,心有他人,乐于助人以至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义培养我们的义务感、正义感,增强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感,见义勇为,爱岗敬业,在社会生活与职业生活中尽职尽责,勇于奉献。在生活实践中,用礼培养我们对他人的尊敬、谦让精神,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从而重新形成礼仪之邦的文明风尚,提高公民的文明礼貌素质。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各种诱惑甚至是欺骗陷阱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明智而有智慧的生活实属不易,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古人的人生与道德智慧,并在现代生活中加以应用与实践。“内诚于己,外信于人”,因此诚信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道德基础,是道德的守护神。诚信缺失是道德缺失的集中体现。古人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做人是这样,对于治国来说,孔子更是认为在不得已时,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存信,因为民无信不立。因此,大力弘扬信德更是可以推动当代社会道德文明水平的提高。
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化过程中,我们绝不能丢弃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要用传统道德提升现代公民道德素质,并指导民众日常行为实践,使人们获得人生的意义感和道德感,使当代公民实现经济人、社会人与道德人的统一,这也许是社会治理之良策,也是人生幸福之术。(本文系作者2012年10月20日在广州图书馆“羊城学堂”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