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传播机理

2013-09-10 02:37:50赵跃峰孙守增王佳
关键词:影响力学术期刊学术

赵跃峰,孙守增,王佳

(1.长安大学 杂志社,陕西 西安 710064;2.长安大学 出版科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4)

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的学术期刊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必须引进来,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目前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较多,但都比较分散,大多是集中在具体措施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1-6]。为此,本文对中国学术期刊的状况进行了多角度、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搜集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相应学科有国际影响的学术论文的原始数据、学术期刊数据库、单篇文章影响力等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建立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传播机理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对策和途径。

一、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

考虑到资料收集的可能性以及高校科研人员是最主要的科研群体,本文以高校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情况来替代整个中国学术研究情况。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调查结果,2009年中国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有10.88万篇,其中1.68万篇的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平均线,即论文发表后,影响力超过该学科的一般水平,这样的论文占总数的15.5%。在2008年,这一比例是11.5%,可见,2009年相比2008年上升4个百分点。根据文献类型分类,原创论文占97%,评论文章占3%。

2000~2010年的11年间,中国的科技人员发表论文72万余篇,数量居世界第四;论文引用423万次,位居世界第八;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875次,与上年统计时的5.2次有所提高,但与世界平均值的10.57次仍有较大差距。2000~2010年,发表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以上的国家共有14个,按平均每篇被引次数排序,中国排名第十二位。虽然中国的论文数量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越来越接近,但在引用次数上差距仍然很大。

二、影响学术期刊传播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第一,学术期刊质量。学术期刊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它是学术期刊影响力之根本。学术期刊的质量是内在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是其外在表现,是客观效果。

第二,学术期刊特色。学术期刊特色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是一种学术期刊区别于其他学术期刊的重要标志。学术期刊有没有学术特色以及特色是否鲜明,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其影响力。学术期刊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刊物定位、学术导向、栏目特色等几个方面。

第三,学术期刊功能。学术期刊在稿源分布上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自然生态平衡,而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待遇等直接或间接地挂钩,造成了学术期刊的稿源数量严重过剩、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面,这种状况对学术期刊的整体发展是很不利的。学术期刊功能的变异,对学术期刊本身的发展也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近年来不少学者将出版周期作为评价因子分析学术期刊的发展,学界普遍认为出版周期与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传播有密切关系。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出版周期的拉长,反映期刊质量或影响力的 SJR平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在保证稿源数量、编辑质量和审稿质量等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出版周期较长的刊物改为出版周期较短的刊物。

第五,学术研究成果的呈现。当前学术研究成果的呈现不够规范,研究方法不够科学,研究内容有极大的局限性。许多学术期刊对纯粹的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基础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够重视,而刊登那些所谓对现实工作有“指导意义”的东西,于是大量寿命较短、对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缺乏影响力的文章充斥着学术期刊的版面,直接影响了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形成和学术生命力的延续。

(二)外部因素

第一,办刊体制是制约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核心原因。学术期刊的定位与办刊宗旨是学术研究、传播知识和发布科研成果等,要尽快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必须彻底改变现有办刊体制,逐步放开刊号、实行办刊登记制,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之路。

第二,编校质量。编校质量是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编辑人员从事的是“一项具有独立意义的创造性劳动,他参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传播、积累、贮存,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某种意义上,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实际上是编辑人员质量的表征。要提高编校质量,首先要提高编辑人员质量和素质。除此之外,编辑人员质量和素质的提高还与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有关,作者的高水平论文不断地激发着编辑人员的创造精神。

第三,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目前中国大部分学者将学术期刊评价标准概括为两大类,即多指标体系和单指标体系。其中,多指标体系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为代表,称为北系;单指标体系则是以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评价体系为代表,称为南系。当前,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系统不统一,有些也不科学,不能与国际接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四,印刷装帧质量。学术期刊的印刷装帧质量是学术影响力的外在因素。它包括纸张质量(颜色、克数)、印刷方式、装订方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产品因外包装简陋导致产品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屡遭指责。后来,中国企业在产品包装下了很多功夫,对外贸易得以顺利。由此可见,包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术期刊装帧印刷应该像其他产品的包装一样,强调精致、彰显品位。

第五,经济因素。发表作品的成本和付费阅读成了阻碍学术传播的一大障碍。中国许多科研机构都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的付费模式虽然在理论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实际中,学者们更关注发表作品的成本,而不是获取成本,如果付费数额较高,部分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就会无法承担。收益的分配是由版权问题所决定的,版权问题决定内容带来的收益分配。中国多数学者缺乏基本的版权知识和版权意识,因此,多数的学术文献的版权给予了商业出版商。

三、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传播模型

要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首先需要理解其中的传播机理。在学术期刊信息的传、受关系中,传者与受众均是主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了学术期刊信息传播过程的运行形态和特点。受众是各种类型信息的接受者,通过评判、分析并用以解构现实环境的人或者群体。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受众主要是指通过纸质媒体或者网络定期或者不定期阅读期刊的特定、不特定的读者群体。学术期刊信息传播以受众为目的和终端,也是信息传播的意义所在。

通过分析学术期刊影响力和学术期刊传播方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构建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传播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学术期刊影响力传播模型

影响力传播的行为主体是学术期刊,传播的客体是其受众群。对学术期刊的意见或观点通过传播途径传达给群体中的成员,而群体中的成员一般通过运用和交流的方式将自身的观点反馈给学术期刊,这样一个意见或观点的回路就构成学术期刊影响力传播的基本路径。此外,学术期刊本身的特质、“把关机制”、群体构成及外部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学术期刊影响力传播的效果。因此,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由其与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及上述各因素共同决定的。

四、学术期刊的国外受众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石峰曾经说过:“媒体当中的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交流与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中国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因此,亟需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期刊。要创立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必须基于传播学的视角,认真研究学术期刊的传播主体、传播过程和传播特点,尤其是加强对受众的研究,以增强学术期刊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想使一份期刊能够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拓展期刊的国际读者群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将现有的国际读者群培养成未来的国际读者群,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国内的读者。实际上,满足国际期刊的标准,刊发并宣传中国最好的研究成果,既是世界对中国期刊的期待,也是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的内在要求。吸引国际读者群,主要靠文章的国际通用语言与学术价值。新受众研究的奠基人斯图亚特·霍尔从语义学、符号学的角度对受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编码-解码模式”这一概念,认为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由于受众个体的社会关系、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人会从同一文本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因此,对于很多国外的读者来说,学术期刊的外语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其论文水平与学术质量的基准之一。

打造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但要清楚自身的办刊目标与办刊范畴,还要确保所刊发的论文能够在国际学术论坛上推动相关学科热点问题的讨论。期刊的成功绝非是单个期刊孤立运行就能实现,关键在于努力建立起一个促成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五、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措施

(一)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

刊发高质量、高水平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与国际接轨的首要条件。要想提高中国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优化选题策划,明确国际化发展指导方针;准确把握学术定位,创造学术特色;设立国际化水平的编委会,加强编辑人员的把关作用,优化审稿流程;完善期刊评价体系,改变期刊的生产方式。

(二)学术期刊编辑的水平要国际化

据调查,美国的Science曾建立多达万人的编审队伍,这些人员中的1/3来自世界各地;英国的Nature也拥有一个由数千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审稿队伍。这些著名的外国学术期刊无一不具备一个由国际著名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国际编委会。但是中国的编委和审稿人一般都仅仅局限在国内,因此,中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在国际上很有限。国内的学术期刊应该广泛联络世界各国学者,建立一个庞大的国际审稿和编委队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以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

(三)加快出版体制改革,完善经营管理模式和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世间一切事物的生存与运行都有其各自的规律,同样包括学术期刊出版。目前中国的学术期刊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但相应的出版体制、经营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却相对滞后,不能与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国际上的声誉、综合实力和国际化发展兼容。因此,学术期刊要想走集团化、市场化、国际化之路,必须全力改革、创新出版机制,突破期刊经营管理模式,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优化传播渠道,畅通信息交流

学术期刊的主要受众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就是传播他们所需要的学术信息。随着社会发展和传播技术进步,读者利用出版物的方式及获得出版物的途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样化、畅通的传播渠道,是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得以提升的保障。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学术期刊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加快数字化出版的步伐,以数字化为基础,借助数据库出版平台所提供的资源整合功能,构建专属的网站,进一步创新出版物形态和传播手段,优化传播渠道,缩短发表周期,为读者提供了个性化的传播服务。

(五)采用国际化办刊模式,使学术期刊实现国际化

为尽快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方面的影响力,我们可考察并学习国外出版社先进的营运与管理模式,在一些学科专业领域实施办刊国际化。要想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还应注重在环节上与国际接轨,比如期刊的国际发行方面,一般采取委托国际出版发行机构负责期刊发行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节省编辑部的人力和经济负担,又便于资源的整合。

六、结 语

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到来,提高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结合影响学术期刊的内、外部因素,建立相应的传播模型,并分析国外受众特征,提出了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5个措施:提高学术水平、提升编辑素质、加快出版体制改革、优化传播渠道、采用国际化办刊模式。

[1]王雅坤,王梦,耿兆辉.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之路径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65-67.

[2]戴维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81-281.

[3]王雅坤,侯翠环.数字环境下区域性学术期刊如何提升传播力[J].传媒,2012(3):55-56.

[4]薛可,陈晞.BBS中的“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为例[J].新闻大学,2010(4):25-26.

[5]俞涛,厉亚,王道平.学术期刊生态化传播艺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3):163-165.

[6]郑丹.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探究[J].今传媒,2011(7):119-120.

猜你喜欢
影响力学术期刊学术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天才影响力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40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9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9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