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平 谭 燕
(1.重庆三峡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404100;2.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部,重庆 400030)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指人们通过人际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1]它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亲疏远近,例如:亲密、疏远等。但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人们运用于建立人际关系的原则是不同的,这导致国与国之间人际关系有所差异。
社会是由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任何人都无法摆脱人际关系单独存在。每个人所涉及到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三大类,即分为家庭、朋友以及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因而,为了分析中美人际关系的差异,就得先从这三大方面出发,分别分析其不同之处。
中美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国的大多家庭属于扩大的家庭,即数代同堂的家庭。而在美国,核心家庭起着主导作用,即家庭成员人数较少,主要包括父母及其未婚子女。再者,中国人强调孝心,孝敬父母被认为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甚至是美德。在某种程度上,孝顺就是尊重和承认父母的权威性。因而大多数的中国人坚持认为,在地位上,父母应该比他们的孩子高一等,父亲被认为是家庭的支柱甚至是掌控者。而中国人对孝顺所持有的高度赞扬和崇尚在西方国家中是少见的。他们的平等意识非常强烈,平等是无处不在的,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因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更像是朋友,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是很重视的,而父母也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独立、自由和平等。这在很多的生活习惯上都有所体现,例如,孩子对父母是直呼其名的,而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也是以一种商量或建议的语气,诸如常见的英语句型:“I suggest...”。
除了在家庭方面中美人际关系有差异以外,在朋友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他们对“朋友”的理解不同。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意味着两人是非常亲近的,这种关系是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培养出来的,并且他们会渗透到朋友的各方各面,会谈及工作、学习和生活,包括个人隐私,而这仅仅是表达亲密与关心的一种方式。他们互帮互助、关心对方,认为朋友应该相互坦诚、同甘共苦。而美国人可以在一分钟内成为朋友。“朋友”不是用来定义一个数量有限的群体,而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哪怕仅是点头之交的人也可称之为朋友,并且,他们充分尊重每个人的隐私,在一个领域结识的朋友不会渗透到另一领域,如工作时结识的朋友不会对工作范围以外的事情持有太大的好奇心。他们认为朋友应该是一种令人放松的关系,因而追求的朋友关系应该基于保持自身个性之上,不希望朋友过多的依赖自己,反之亦然。他们认同“公是公,私是私”的理念,不会让私事影响到他们对公事的处理。
中美人际关系的不同之处除了在家庭和朋友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以外,在工作地点的人际关系也存在了一些不同之处。首先,在工作的地方,中国的人际关系更加感性。当进入一家公司以后,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所属感,他们更愿意将同事与上司看成自己的朋友,并将自己的成败与他们紧密相连,与公司共荣辱、同进退,而所有的这些都不是靠法律而是靠社会道德来维系的。并且,中国是存在严密的社会结构,因而,同事之间的相处模式深受其社会地位的影响,他们的关系更加正式,更注重形式和礼节。例如,中国人会用头衔作为称呼,他们的语言也更加含蓄。然而,美国人则不同,他们讲求原则,在工作中都会严格按照合同上的规定来做事。他们强烈地寻求竞争与效率,追求冒险和成就。对他们而言,个人利益是大于他人或集体利益的。因而,当他们受雇的公司处于危机时,他们会快速行动,最大可能地保障自己的利益。他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免于形式与礼节,追求舒适、随性的状态。
通过比较和对比,发现了许多中美人际关系的不同之处,而这些已在上文中得以呈现。通过对相关书籍和外文期刊的研究,分析出了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首先,其主要的客观因素是地理环境的不同。国家的文化深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其主要气候非常温和,适于农业种植。人们依赖农业、依赖土地,将农业当作主要的经济支撑,进而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因而,他们的生活环境也相对稳定,其社会的基石是由血缘和伦理维系下的家长责任制,而家庭伦理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因而,屈从于权威和长辈是合乎情理的。这些都促使中国人养成了一些习惯,如追求和睦和稳定,遵守伦理道德。而美国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这决定了其商业性质。海洋环境相对不稳,人口流动频繁,邻里组成相对灵活。与中国相比,其商品社会发展要早很多,因而,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社会契约的,而不是基于血缘关系的家长负责制。原始的集体合作的生产模式已被新的私人生产模式所取代,这让人们摆脱了血缘网的束缚,形成了一个更加民主和平等的人际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即中美历史发展历程不同。中美两国历史发展历程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历史的长短。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的历史,受封建思想统治长达两千余年之久,社会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因而,他们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说话做事讲求符合其身份。美国则恰好相反,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中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主义并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他们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要小很多。而工业革命不仅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学会了尊重个体、追求自由和公平。其次,历史的长短也会影响人们认识时间的态度和倾向,中国人认识时间的倾向是向后看,而美国人则是向前看。中国历史悠久而博大,因而,中国人非常重视过去成功经验和教训,让先例指导现在的做事的方向。而与之相反,美国人认识时间的倾向是向前看,强调未来。他们生活在一个移民的社会,一个没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的国家,因而,他们也没有太多来自传统的压力和负担。再则,他们的文化深受《圣经》的影响,其始于原罪,因而,他们也不愿回到过去,因为回到过去就是回到原罪,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救赎,努力工作,面对未来。[2]
其次,除了地理环境上的差异等客观因素会影响中美人际关系以外,人际关系倾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等主观因素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人际关系倾向不同的根源在于国家的主流哲学不同。中国以儒家学派为主,而美国深受宗教、文艺复兴和西方哲学等的影响。
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主张社会的每个人都应该把家庭、社会或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必要时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3]人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要求人们以集体利益为重,特别是国家的利益。有很多的名言警句都说明了这一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为强调群体、忽视个人利益,这一信仰已传承了数代,变成根深蒂固的东西,人们已习惯于把集体利益放在优先位置了。美国人则偏向个人主义,而让美国人形成这一人际关系倾向的因素有很多,如宗教、文艺复兴和西方哲学等对此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13世纪末兴起的文艺复兴,它让人们从宗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平凡人的力量和快乐,注重个性的自由和解放,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个人的利益。[4]这为个人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再者,一些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也蕴含着个人主义,如尼采认为意志是万物之源,“自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叔本华则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可见西方的主流哲学都包含了强调“自我”的看法,将个人的情感和本能当成唯一真实的东西,提倡利己主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主观因素需要说明,即不同的思维方式。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深受其国家主流哲学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感性,而美国人则比较理性。中国的主要的哲学流派有儒家、道家和佛家,他们都强调悟性,他们不会直接表达自己所想,而是让听者自己通过分析悟出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因而人们的思维里添加了很多主观因素。例如,中国人赞美他人,并不意味着被赞美人本身的优秀,他们会掺杂很多对此人主观看法,如美丽的外表等,而美国和欧洲诸国的哲学是以亚里士多德的严密逻辑为基石的,凡事讲求理性分析,强调真理和论证,因而,人们说话做事更讲求客观性,也更加直接。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间的交流也愈加频繁。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流障碍,这些交流障碍正是因为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为了减少摩擦、消除误解、推动交流和协作,了解和克服这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这个目标,这篇文章先分析中美人际关系的差异,而后通过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探索出了造成中美人际关系差异的主、客观因素。对这些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将有所提升,这不仅能让两国人民交流更加顺畅,让国与国之间相互了解,也会为塑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梅林.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张军强.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的启示[J].衡水学院学报,2007,(4).
[4]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