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阶级意识”理论思想

2013-08-15 00:43郭芙蓉苏和军
关键词:经典作家工人阶级阶级

郭芙蓉 苏和军

(1.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009;2.安徽三联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230601)

一、阶级意识是划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心理标准

关于阶级划分的标准,学术界众说纷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谱系做出判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阶级意识的双重视角下划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并且更加看重阶级意识对于形成自觉自为无产阶级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否具备阶级意识是划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的微观心理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就明确提出,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地分裂为两大敌对阶级。“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P273)他们清晰地看到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经济分野的客观原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最后一章手稿也提到:“单纯劳动力的所有者、资本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各自的收入源泉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也就是说,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2](P587)马克思从反面驳斥了根据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所有权划分这三大阶级。他说:“首先要解答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事情形成阶级?这个问题自然会由另外一个问题的解答而得到解答:什么事情使雇佣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成为社会三大阶级?乍一看来,好像就是收入和收入源泉的同一性。三大社会集团,它们的成员,形成这些集团的个人,分别靠工资、利润和地租来生活,也就是分别靠他们的劳动力、他们的资本和他们的土地所有权来生活。不过从这个观点来看,例如,医生和官吏也形成两个阶级了,因为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集团,其中每个集团的成员的收入都来自同一源泉。对于社会分工在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中间造成的利益和地位的无止境的划分。——例如,土地所有者分成葡萄园占有者,农场占有者,森林占有者,矿山占有者,渔场占有者,——也同样可以这样说了。”[2](P588)恩格斯在1888年给《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加的注释中也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指的无产阶级主要是指靠出卖体力劳动力维持生存的,且没有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

可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所处的阶级地位来划分的阶级归属,这本身就与很多西方同时代和后来的学者不同,后者总是从社会分层角度划分社会群体,如从财产多少或收入多少,根据剥削、根据权利大小或者根据教育文化程度等来划分阶级的不同。但是马克思一直非常反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方法,他说:“‘粗俗的’的人的理智把阶级差别变成了‘钱包大小的差别’,把阶级矛盾变成了‘各行业之间的争吵’。钱包的大小纯粹是数量上的差别,它可以尽情唆使同一阶级的两人互相反对。”[3](P343)他认为这样社会分层的阶级划分标准会掩盖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因此,必需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角度揭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由此赋予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意识和革命主体的地位。后来列宁也根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给阶级下了比较经典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4](P11)

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阶级进行划分的时候,尤其是定义和划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的时候,也很关注微观心理机制在自为阶级形成中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这种经济上的出身只是为一个阶级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环境,而是否真正形成自为阶级,还取决于个体自己的思想觉悟。因此,他们强调阶级的经济特征对于形成无产阶级的重要决定性意义的同时,并且也很看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对于区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的重要性。因为单纯的、客观上的经济对立的分野造成阶级的客观存在并不足以理所当然地发动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无产阶级还必须在主观上认同自己的阶级归属,并且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利益以及所要承担的阶级使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有战斗力的革命阶级。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人们因为对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的理解偏差,比较容易忽略阶级意识这一逻辑链条。正如李培林在《社会阶级与冲突意识》中指出:“在对马克思的阶级学说的研究中,关于‘阶级意识’的研究,一直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人们比较关注阶级的归属与生产资料、财富和特权社会的联系,而容易忽视马克思在人们的阶级归属与人们可能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动之间建立的逻辑链条。”[5](P31)奥索斯基也指出,用经济标准作为基础来定义阶级概念时,马克思有时也引入心理的标准来对此概念的范围加以限定。

二、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自在性与自为性区分的心理界限

无产阶级的心理状态一般可划分为自在和自为两种。自在阶级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而客观地形成的,主要是指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而带来的大量劳动者,他们的阶级角色是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体制所决定的。自在阶级斗争往往是自发的,正如列宁批判的工联主义、经济主义认为的那样,自发的阶级斗争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往往追求眼前的具体的目标,缺乏长远的革命目标,他们仅是居于客观存在的社会阶级结构地位上的集群。而自为阶级则不但在客观层面上,而且在主观上要对自身所处的阶级地位、阶级归属、阶级斗争使命有明确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阶级意识。具备阶级意识才能产生阶级行动,因此,无产阶级最初的表现往往是自在的。只有上升为自为的无产阶级,才具有战斗力、才是真正意义上革命的无产阶级,才能承担起资本主义掘墓人的革命重担。如若不然,便不是自为的无产阶级。因此,阶级意识是区分无产阶级自在性与自为性的心理界限。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指出:“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劳动者。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来说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斗争(我们仅仅谈到它的某些阶段)中,这批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1](P193)由此,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群体出现,不仅要求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具有事实上的共同性,还要求个人相互之间存在几乎永久的关系,尤其要求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共同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他集团的对立,否则就是一袋随意堆放的“马铃薯”。要产生推翻剥削阶级压迫的集体行动,阶级意识对于形成稳定团结的无产阶级起着凝聚作用,具备阶级意识与否是无产阶级政治上成熟的标志,也是阶级觉醒的标志。他认为,只有无产阶级在阶级对立的斗争中,能够有强烈的阶级认同,能意识到无产阶级的共同一致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具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使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以及自觉承担革命主体的历史责任感发挥出来并做出行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三、阶级意识的培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终极目的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其能深刻的领悟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他们认为,无产阶级之所以长期受着剥削和奴役,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的阶级意识的缺失,没有能发挥出一个阶级的真正力量。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把理论教育的首要功能界定为增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推进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隶属于这个阶级。”[1](P98)

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不仅要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而且还要在思想文化上占统治地位。因此,帮助无产阶级增强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政治目标,提高无产阶级整个阶级的政治成熟程度,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们还公开声明:“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1](P306)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6](P89)

四、阶级意识的形成需要先进分子的理论灌输和无产阶级的自我教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看到了阶级意识对于形成有战斗力的自为的无产阶级的重要性,才特别强调要帮助无产阶级从自在走向自为。如何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强调:阶级意识的形成,除了依赖于客观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分野造成的阶级意识形成的客观可能性外,还取决于工人阶级中先进分子的理论灌输,这先进分子就是共产党。无论在《共产党宣言》还是后来《法兰西内战》中都强调共产党对工人阶级的领导和团结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一贯重视无产阶级的理论教育对于阶级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培养需要先进共产主义分子的理论灌输。马克思早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P15-16)马克思在1879年给奥·倍倍尔的信中,针对大大小小“仁爱”的资产阶级以工人缺乏教育为由,提出从上面“解放”工人的改良主义空想,旗帜鲜明地提出:“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7](P374)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工业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人民群众中至少占有重要地位的地方,社会革命才有可能。”[2](P635)“我们想夺取政权,首先要争取工人阶层上升到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即消灭一切阶级统治的那种精神发展水平。”[8](P596)概言之,没有阶级意识的觉醒,单靠数量上的优势无法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

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针对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从工人队伍中自发产生的,必须把它从外部灌输到工人阶级的队伍中去。他明确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4](P317)“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4](P317-318)“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工人的影响。”[4](P325)同时,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培养还需要无产阶级的自我教育。恩格斯在1887年便指出:“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9](P681)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启发和培养需要外部的推进器,但是自始自终还在于无产阶级自身的个体觉悟,这就如同道德教育最终还需要落实在道德主体自身的自律上一样。

综上所述,阶级意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无产阶级由自在上升为自为自觉的阶级,阶级意识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努力实践,为了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由此坚信无产阶级的革命掘墓人的主体地位。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李培林.社会阶级与冲突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经典作家工人阶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一窥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群众路线的理论奠基与实践探索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评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