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信用危机”探析

2013-08-15 00:43乔秀峰
关键词:信用图书作家

乔秀峰

(山西大同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一、出版产业的“信用危机”分析

出版产业遇到的信用问题,其实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诸如,医疗器材行业对于病人的治疗不起任何作用的器械的经营;证券交易所交易过程中对于客户资料的泄露;以及“三鹿奶粉”和“双汇火腿肠”事件的发生,类型繁多的信用问题不胜枚举。类似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于出版产业,具体而言,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这些方面:

第一,近年来书籍出版水平整体上都在缩水。当下出版产业基本上还是采用“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相结合的办法,每出版一本图书的内容越厚,著书人所得到的回报就越丰厚。于是就出现了著书人在写作中普遍拉长内容的现象。比如:几个段落就阐述明白了,却变为了一篇文章;小文章就能够把故事讲完整的,非要写成大文章;大文章就能够把意思表达清楚的,非要写成一部书。这样内容是多了,书籍在无形中变得更加厚实,但是质量却成了问题,主要表现在格调低下、迎合某些人“特殊需求”的书籍陆续出现,有些还是“畅销书”。其中许多娱乐性质的刊物,极力追求发行量,甚至大量刊登“星腥性”等方面的内容。发行方面,当下书籍定价和书籍的厚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书籍越厚定价越贵,一些书商就故意地缩小纸张来实现书籍变厚,增加价格。普遍的措施即为增大字体,缩小版式。这样图书的厚度就增加了很多,但是内容却是很少。尤其是我国“十一五”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出版产业竞争激烈,使得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于占据行业主导性发展优势与地位的考虑,为企业的发展赢取更大的空间,出版企业的“编辑”以及“校对”等等从业者,往往没有时间仔细揣摩、深刻加工,就在市场上进行快速发行。于是乎,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图书出版水平的整体缩水。

第二,图书出版行业的非正常渠道的角逐愈演愈烈。当前,国内部分出版集团或者是出版企业,依靠本身所具有的在某一行业的垄断权,以及多年来所形成的固有能力和影响,使得它们在当今角逐激烈的出版产业中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这些“龙头”性质的出版企业,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抢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一些畅销书的“出版发行权”。对于那些国内知名的学者、专家、作家,包括国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出版发行权”,它们也基本上不会花费很大的力气,就能够获取。这样就导致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产生:这些本来是最有实力的出版企业,其人员素质也是相对较高的、综合能力也是最好的,但是,却不对一些年轻作家、学者的作品进行出版发行。这样在出版行业,或者说是作家群体,就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一方面是名人、名家的作品满天飞,各种新书发布活动、现场签名售书活动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年轻作家、没有名气的学者,要想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出去就显得相当困难。

在这种状况下,那些中小出版社,或者是在市场竞争不占优势的出版企业,就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来发展自己。这些出版企业派人找到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家、学者,给他们提供一个发表作品的机会,而且尽量以最低的费用来给他们出版发行。这样的话,就激发了这些年轻的、极具活力的创作群体的爆发力,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与能力,不断创作出最新的、极具挑战性的新型作品出来。而出版社从中挑选出一些它们认为可以发行的、并且具有很大“潜力”的作品,以比较低廉的收费将这些作品出版发行。因为这些年轻作者群,收入都十分有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使好的作品不断发表出来。也只有这样,出版企业和作者才能够实现共赢。

通过这些中小出版社和出版企业的努力,它们给予这些极具发展“潜质”的年轻作家群适当的照顾和培养,并且经过企业公关部门、策划部门的通力合作,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使得这些年轻作家中的优秀作品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由此,这些年轻作家也开始被市场所关注,成为知名作家,各种荣誉头衔也向他们纷至沓来。但是,好景不长,正当这些中小出版社、出版企业为自己的精明的市场挖掘能力拍手庆贺时,这些出版产业的“巨无霸”们已经开始行动。这些“超大型”出版企业,通过提供极具诱惑力的资金回报,和这些已经名气远扬的年轻作家进行接触,并尝试买断其新作品的出版发行权。也许是由于这些年轻作家想通过这些知名的出版社、出版企业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社会知名度;也许是由于这些出版界的“巨无霸”们抓住了年轻作家的心理动机,以及人性当中求名求利等的一些弱点,年轻作家们纷纷投向了这些出版业的“龙头老大”们。最后,那些中小出版企业多年的努力所获得的胜利果实,被无情地剥夺走了。其前期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都将付之东流。这种非正常方式渠道的竞争,是这些中小出版企业始料未及的。但是,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无情,强者愈强、弱者愈若的“马太效应”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作用。

第三,图书出版行业的“假书”极大地破坏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图书出版行业利润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出版社和出版企业,在利益的诱惑下,开始假用、巧借一些欧美各国著名作家、学者的名义,或者是假借某些“国内”重要作家、学者的名义,或者是假借某部国外、国内的畅销书刊的“名称”,“编辑”并“出版”类似的书刊。当然,其中还包括这些中小出版企业中的个别工作者,私下动员部分员工按照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方式,拼凑出一些图书出来,然后用出版社、出版企业的名义“出版”。以此来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而这种行为本身却折射出了出版产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隐藏的危机与问题。

一方面反映了出版产业自身在机制建设上面的漏洞。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如新闻出版总局和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有效的办法来抑制这种行为的发展。虽然之前已经发布过一些相关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内容阐述得过于笼统,不具有实际的执行效果,或者说执行起来显得相对棘手,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很难找到有效的途径对这些不法行为进行惩治。

另一方面是出版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下,资源占有的不平等现象的反应。大企业可以很方便地获得优质的资源,从而也就可以获得高效的发展,在发展机会上首先就赢得了先机。同时,也就有可能在竞争中抢夺到更多、更好的有利资源。也就是说,大企业在取得很好发展的同时,极大地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造成了中小企业在发展上遇到危机和困难。为了应对这种危机、困难,中小企业必须尝试各种方式,在通过正常渠道不能赢得发展的可能时,它们不惜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参与竞争。于是乎,“假书”在出版行业的“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最后,图书出版行业的“版权问题”,极大程度地制约了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整个国内的市场还没有进入到成熟阶段,各种机制虽然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在具体的市场中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和作用,却并不尽如人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建设,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现在人们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针对市场中屡见不鲜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却没有一种很有效的办法来制止。

现在图书出版行业所面临的“侵犯版权”现象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因为,上至大型的出版集团、出版社,下至中小型的出版企业、出版社,都无一例外地遇到了版权纠纷。当前社会上知名作者、作家、学者的书一旦公开出版,就会同时出现大量的盗版书,甚至现在的盗版书在纸张、装订、印刷上已经和正版图书没有什么区别了,如果不经过专业部门的检测,很难从外观上识别出来。有些盗版书其印刷精美程度,甚至都超过了正版的图书,其“发展”程度如果不去图书市场亲自体验一下的话,简直难以相信。

当然,这场“盗版风”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目前正在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目前来看,教辅类的图书是盗版最多的,而这其中占绝大多数的就是针对中小学生课堂辅导,或者是升学辅导的各类图书。这些盗版书能够存在下去的最大优势就是价格,但是随之相伴的却是印刷纸张的劣质,内容上的差错随处可见。一些中、小学校,还把这些书作为指定的教学辅导书籍,其后果更是难以想象。现在看来,图书出版业的“盗版”问题,不仅影响到了整个出版行业的规范发展,而且影响到了中国下一代的健康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求全面的社会化知识产权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二、出版产业“信用危机”的应对策略

通过前面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析,以及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出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瓶颈。国内出版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协调东部与中部、西部等落后地区或者是欠发展地区的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就亟需建立全面的、完善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机制。我国出版行业要想跨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当前就必须加速培育市场,创造出相对成熟、规范的行业“信用环境”和“出版人”的“信用作风”,以利于我国出版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顺利地实现全面转型。

根据笔者对于目前国内出版产业的调查和分析,要想全面解决“信用危机”对于整个行业的负面影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我国出版行业要全面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营方案和管理办法。通过这套行之有效的运营方案和管理办法的施行,在出版行业内部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性的要求。可以依托已经建立起来的出版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体系,进一步规范并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于出版企业的科学运营、规范运作,集中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出版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和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者,共同商讨研究出一套符合我国现阶段出版行业的管理办法。这样才能使出版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第二,我国出版行业要全面制定出一套“信用体系”的考核系统。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相关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就很难确保它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会被经济利益所“绑架”,以至做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行为。所以,出版行业的信用体系考核系统的制定和施行,将会从客观环境上给予出版从业人员以很大的警示和约束,使得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从出版行业主观的“发展”要求上,也可以提升行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声誉,在更深的层次上为行业的发展赢得更多的商机。

第三,我国出版行业要全面制定出一套对“失信行为”的处理措施。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对于违反这一体系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理方法,而且这种处理方法的制定,可以参考已经相对成熟的行业,比如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通过这些前期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再结合国外一些同行的做法,在参考国内出版业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相信可以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失信行为”处理办法,来规范我国出版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为,使得“失信现象”不发生,或者少发生。

最后,我国出版行业要培养全行业从业者的“信用”思想和精神。我国出版行业要想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或者说能够保持现有的增长水平和发展势头,就必须在整个行业内部普及“信用”思想和“信用”精神,使得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从内心真正接受并认可这种信用体系的建立及维护,以及其对于整个行业综合实力提升的意义与影响。否则的话,这种信用体系即使建立起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更严重的后果可能就是我国出版行业的发展长期处于一个水平,很难再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

[1]吴淑芬,张养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职能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

[2]周蔚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结构分析[J].出版经济,2003,(3).

[3]赵洪斌,盛梅,于文涛,张斌.出版产业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J].重庆社会科学,2011,(2).

[4]周永平.出版产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3).

[5]陆善勇,王晓峰.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猜你喜欢
信用图书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图书推荐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