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题咏濂溪理学的诗歌中之莲意象

2013-08-15 00:43王晚霞汪任驰
关键词:爱莲周敦颐爱莲说

王晚霞 汪任驰

(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99)

一 莲意象的渊源

莲花入诗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有:“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率先将莲花与清白的人格、高洁的情操相连。直到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爱莲说》,莲意象的内涵才大放光芒。莲花长于肮脏不堪的淤泥中,却没有沾染丝毫秽气,亭亭玉立,美而不媚、清丽脱俗。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表里如一、清秀挺拔,无旁逸斜出、烟视媚行之状。它的香气淡然幽雅,飘散愈远愈显得馥郁清新。关于《爱莲说》的主旨,研究者诸多,有《〈爱莲说〉探故》[1]、《〈爱莲说〉新解》[2]、《〈爱莲说〉新探》[3]、《〈爱莲说〉: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4]、《〈爱莲说〉主题新探》[5]、《〈爱莲说〉主题之我见》[6]、《〈爱莲说〉主旨新探》[7]等等,其中都提到周敦颐赋予莲花的意蕴,这是濂溪理学诗中莲意象的源头。

周敦颐开创了濂学一派,随着他地位的提高,自宋至清,历代人题咏濂溪理学,写作了不少诗歌,目前主要保存在不同版本的《濂溪志》、《濂溪集》和《周敦颐集》里。这些诗的类型主要有与周子的赠和、祭祀周敦颐、在周子遗迹交游、拜谒、表达对周子的怀念、阐发周子哲思等,具有鲜明的理学诗的风格,体裁多样,都围绕周敦颐选取意象等特点。经过对各种相关古籍的整理,我们梳理出了这类诗歌两百余篇,其中包含大量的莲花意象,本文对此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分析。

二 莲意象的吟咏维度

(一)以月之维度

月在夜晚出现,相对于日光较为柔和、黯淡,所以清冷、幽静、朦胧、皎洁都可以称为月亮的代名词。月亮与荷花好像天生就该一同出现,莲花与月,气质上相合,都清冷孤高;形象上相配,色泽淡雅清新,外形柔美别致。荷塘月色,寄托了多少文人骚客的深沉忧思和浪漫情怀。“光风霁月悠悠境,芳草池莲色色馨”(《谒元公祠》吴庭举),“霁月光风遗庙貌,池莲亭草映轩楹”(《和学宪沈公韵》曾仁),“春风庭草悠悠绿,秋月池莲淡淡香”(《谒元公》陈凤梧),“霁月临窗生绿草,光风吹沼放红莲”(《谒濂溪先生祠漫述所见》邓云霄)。

天上的月与池中的莲遥相辉映,清冷之感扑面而来,更强化了莲的洁净、清高。莲花尽管生长在最污秽的地方,却能开出最洁净美丽的花朵,莲花身上寄予了君子高度的道德自律精神。

(二)以草之维度

莲花与庭草是缅怀理学诗中极其常见的一种意象组合。庭草与莲花看似并没有什么相似,但周子的住所窗前杂草丛生,他却从不去除,人问之,答曰:“与自家意思一般”,体现出了一种愿与生生不已的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情怀。故而《纪事本末》说周敦颐“好读书,雅意林壑,不为人士窘束,世故拘牵”[8]。于是草与莲花就成了周敦颐具有特色性的标志了。

如:“草色尚余庭下绿,莲香如向座中浮。”(《谒周元公祠》钱达道)“蔼蔼不除草,亭亭净植莲。”(《谒元公》李敷)“池莲屋后青犹在,庭草窗前翠未移。”(《谒元公祠》熊昱)“净直亭亭自媚人,水生花草发天真。”(《爱莲亭》熊昱)“满渚莲香飘院落,侵阶草色映帘栊。”(《谒元公》曾鼎)“许多翠草红莲趣,都在光风霁月中。”(《谒元公》薛纲)“池洁荷逾绿,庭幽草自青。”(《谒元公》沈庆)“庭草近窗春有色,池莲入咏思无边。”(《谒周夫子》孟春)“庭草翠深汲几席,池莲香远袭轩楹。”(《忆元公》周缙)“庭草尚铺当日绿,池莲不改旧时红。”(《谒元公》姚昺)“远递芳莲冉冉香,轻摇细草芊芊翠。”(《濂溪光风》何文俊)等。

莲之红与草之青相映成趣,使画面极富色彩,同时也加深了画面中的幽意。莲花幽香溢溢,庭草翠色芊芊,一个孤高自许,一个悠然自乐;庭草不除,莲花亭亭,好像山中隐居之士,随遇而安、逍遥自在,有几许萧条凉意,莲花之君子风范更显示得淋漓尽致。

(三)以牡丹之维度

在《爱莲说》中,周子将两种花与莲花并列,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衬托效果,一个是牡丹,另一个是菊花。牡丹是莲花鲜明的反衬。在后代的濂溪理学诗中也反复阐发了这一点。如:“举世无人会真趣,纷纷只道牡丹荣。”(《爱莲亭》方琼)“李唐以来人不知,只把牡丹为至美。”(《忆茂叔爱莲》方杰)将牡丹与莲花相对照,牡丹的雍容富贵衬托出了莲花的清正自守;牡丹的门庭若市衬托出了莲花的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与菊花对举的,如:“世间尽爱牡丹花,篱菊陶潜隐者家。”(《爱莲六首》王谦)

牡丹是荣华富贵的象征,所以自李唐来,爱牡丹者“宜乎众矣”,莲花向来曲高和寡,虽少人赏识,却不改其志。它不与桃李争春,也不愿生长在园中道旁供人把玩。它宁愿孤独的在水中,花开花落,孤芳自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的高洁傲岸、不染凡俗,即使无人赏识、不被世人理解,依然安于内心的满足、不屑谄媚求荣的高洁姿态。

还有一首诗歌是以梅花之维度为表现莲花的品格起到了正面衬托的作用。“道州自昔产名贤,敬谒祠傍寐正传。旧日莲花凝泮月,新春梅蕊映寒坛。人疑夫子吾应愧,脉接真儒尔勉旆。少壮劝君各努力,登坛驰骋着先鞭。”(《谒濂溪》车登云)梅盛开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其时百花凋零、万物萧索,只有梅花于皑皑白雪中傲然挺立,它是高洁冷艳、不畏强暴的典型代表。春天是百花盛开的时节,此时微风和煦、春雨淋漓,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七八月份已进入盛夏,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春天开的花儿受不了高温,此时大多都已凋谢,荷花却选择在此时开放,这本身已实属难得,而荷花本身又是这样灵透、滋润、饱满的花朵,与盛夏的酷热形成鲜明对照。一梅一荷,一个怒放于严冬,一个绽放在盛夏,它们都选择在最艰难的时节绽放自己的美丽。

三 莲意象的内涵

(一)莲之香

荷花的香气并不浓郁,甚至可说是寡淡无味,但却沁人心脾,尤其可以在盛夏之时拂去人们心头的燥热,送去一分清新凉意。莲之香气尤其可以飘散至远,所以诗中形容莲花的香气时常使用“清香”、“香远”。“清风远来香益清,清香扑鼻谁能觉。”(《忆茂叔爱莲》方杰)“绿水泛莲天与秀,蜀中何处不闻香”(《送周茂叔赴合州佥判》任大中)“帘动水晶银兔湿,香浮书幌藕花秋。”(《爱莲亭》黄仲芳)“为爱轩亭瞰碧流,花开香远益清幽。”(《爱莲亭》盛祥)“翠云弄影秋波溢,罗韤生香霁月初。”(《爱莲亭》陈晶)“香凝碧露风生几,色借琼瑶月满楹。”(《爱莲亭》方琼)“池上玉莲香不断,庭前青翠故交加。”(《谒故里祠》管大勋)“一味清香自太华,满池绿水映明霞。惟公独得莲中趣,不减峰头十丈花。”(《爱莲》王谦)“静中生意今犹在,馥馥莲香庭草菁。”(《故里》董汝弟)“来身际蓬壶境,缥缈天香两腋风。”(《游月岩》许宗曾)“莲爱香千古,岩虚月万秋。”(《光霁亭》杨如春)“冉冉香生处,芙蕖牵爱深。”(《濂溪诗》郝林)莲花之美不仅美在外形,它更有恬淡雅致的清香给人以慰藉。正如君子,勤于修德而不显扬于外,德行天下、名播四海却不自矜自夸。良好的修养和美德绝不流于表面,只在待人接物时才会纤毫毕现,用内在的才华和风度吸引着有识之士慕名前来,身后美名也像莲香一样暗暗弥漫,传颂千古。

(二)莲之色

常见的莲花有红白两色,不可否认的是,莲花不论红白都给人一种纯洁、清净的感觉。在缅怀诗中,在涉及到莲之色时重点描写了红莲。“菡萏花开红似绮,淤泥藕切白如银。”(《爱莲亭》熊昱)这几句诗以风清、月白、庭草衬托出莲的纯洁静谧。尤其突出莲花的坚定与操守。白莲皎洁清灵、高蹈出尘,象征君子高洁傲岸,以一己之力反抗着比淤泥更加肮脏的社会;红莲既妩媚鲜艳又清丽脱俗,莲心一点红,更是君子的一腔赤子爱民之心、忠心报国之志的最好体现。

周子为官所到之处“治绩尤著”,“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致“人心悦服”(《宋史》)。虽然他一生都未能靠近过北宋的政治权利核心,但从不曾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退却,相反的更加尽心尽力地为百姓服务、请命。黄庭坚评价周子的人品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三)莲之姿

“彼美芙蕖花,明妆宛如玉。净植水云乡,清绝濂溪曲。素姿惬赏心,香气薰诗骨。”(《爱莲亭》曾仁)“出自淤泥全素质,静依玉井漾深清。”(《爱莲亭》方琼)莲花姿色非常,却是“素姿”、“素质”,道出莲花不仅拥有人人称羡的妩媚姿色,更多的还是清丽脱俗的风度气质。这素雅之姿,不仅是莲花之姿,也是君子之姿。这姿态不只是一种温润平和、恭敬有礼的姿态,更是一种谦虚谨慎、与人不争的处世态度。

四 莲意象的特质

(一)儒家之君子人格

在以上描摹莲花的外部形象时,诗作者更重于凸显莲的内在气韵。那是一个洁身自好、内心通达、孤高自许、志存高远、安贫乐道、正直无邪、端方儒雅、备受尊敬的君子的气度与风骨,是周敦颐一直向往和追求的君子之风。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的姿态不似松柏般刚硬有力,更倾向于莲花所诠释的寓意——虽温和却并不柔弱,不热情却饱含深情。尤其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性质,更是让君子引以自喻,“净洁高雅,中正清廉”[9],“象征着人品的高洁”,和“君子凛然不可侵之坚贞不渝的情操”[10],让人油然而生,莲花“是君子人格的物态化展示”[7]。“圣贤孔子的传统理念,是周敦颐的作品呈现开导性的由来。由此而来,周敦颐合乎逻辑地在中国承载了发展圣贤儒家哲学的使命”[11]。这种使命感,促使周子在良心道义与个人前途之间做了选择。因为心中有“道”,所以外界环境一切可以引起内心波澜的因素也统统消失。心灵满足了,无论在哪里都能安贫乐道、潇洒自如。

在濂溪理学诗歌中有很多体现,如“自古花中有君子,花中君子真清致。”(《爱莲亭》方良弼)“独有清莲似君子,先生垂爱意偏奢。”(《爱莲》王谦)“元公何独心爱此,百万花中一君子。”(《忆茂叔爱莲》方杰)

(二)佛学之深厚内蕴

莲花与佛,有着不解之缘,关于《爱莲说》中的莲花有明显的佛学内涵,已有诸多学人探讨[12][13][14],我们从几个点上展开濂溪诗派中的莲意象分析。

一是忍辱。佛教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载,忍辱含不忿怒、不结怨、心不怀恶意等三种行相。佛教特重忍辱,尤以大乘佛教为最,以忍辱为六波罗蜜之一,乃菩萨所必须修行之德目。[15](P2982)佛家有浓重的忍辱思想,有忍辱六种功德力、有剜二目之忍辱太子、忍辱仙、把袈裟称忍辱衣、有忍辱草、有生忍法忍之忍辱地、有《罗云忍辱经》、有忍辱菠萝蜜菩萨等。在《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九记载,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妙香广布,令见者喜悦、吉祥,因此以莲花比喻菩萨所修的十种善法。[15](P6147)前两个就是远离污染和不与恶俱,莲花生于污秽之中,正是由于能忍污秽之辱,与佛家思想相类。出自淤泥全素质,安静依靠玉井荡漾着深且清的风姿(《爱莲亭》方琼),“光景遁陈须认取,淤泥何处不生莲。”(《咏光霁亭》孟养浩)

二是清。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处,傲然独立,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片秽土污泥,而佛教使人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的境界,所以以莲花为喻。空无的内在体现就是清净。以莲花比喻的十种善法中还有个体清净、成熟清净两条,[15](P6147)佛家的清规、清严、清觉、清白、清明、清净、清斋、清课、清凉、清净土、清净心、清净识、清净智、清净施、清净法界、清净法眼、清净觉相、清净涅槃、清净业处等等提法,都是对清的境界的向往。莲花之香,远而清,恬淡虚无,正应佛家之清。濂溪理学诗中有“瑶辉碧浸满窗草,清拂香飘半壁莲。”(《咏光霁亭》应世科)“窗外草常翠,池中莲自清。”(《过故里谒元公祠》桑日昇)“千古清光常皎洁,满岩芳草自芊芊。”(《月岩》阎煌)“草在空庭莲在池,风清月白两相知。”(《怀元公》卢仲佃)“眼余净影浮空碧,心洗寒流彻底莹。”(《有本亭》李发)

三是净。随着佛教传入,人们把莲花与佛教联系起来。在虔诚的佛教徒心中,佛即莲,莲即佛。东晋高僧慧远创立白莲社,唐宋以后最有影响的净土宗亦叫“莲宗”。佛教有净土宗、净土门,将菩提修成之清净处,即佛所居之所称为净土。讲求净心,有净心菩萨,还有净地、净衣、净发、净眼、净瓶、净巾、净信、净佛、净业、净因、净戒、净圣等等诸多提法,还有《文殊师利净律经》、《净土七经》等经文,对于净的境界,极为推崇。而濂溪诗派中的莲意象的歌咏点之一,正是出于莲花之净。诗中如“出自淤泥不染泥,亭亭净直真堪奇,”(《忆茂叔爱莲》方杰)“色借琼瑶侵几净,光汲玉液莹窗虚。”(《爱莲亭》陈晶)“蔼蔼不除草,亭亭净植莲。”(《谒元公》李敷)“净植水云乡,清绝濂溪曲。”(《爱莲亭》曾仁)“卷舒妙彻阴阳理,净剖新丝道味绵。”(《谒濂溪祠咏爱莲一律》杨大行)“碧莲净植水亭开,馥馥香风扑面来。”(《坐爱莲亭得句》常在)

(三)道家之致虚守静

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求清净、虚无,似“光风霁月融枝干,主静存诚裕本根。”(《谒濂溪祠咏爱莲一律》杨大行)与莲花之不蔓不枝,不求过分相似;且莲中间都是空的,空即虚;外直,不仅是性之直,也是无所求,所以直。

有关道教中的莲意象,有人已经作了探讨。[16]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和《通书》中,都流露出鲜明的道家思想,这是学人共知的,他对道教不是像韩愈那样极力排斥,而是很主动地表现出吸纳的倾向,后人的歌咏也很难脱离这一点。道教贵柔,莲花体性柔软,生于水中,润泽丰盈,与道教尚柔相类。“翠盖临风舞,名花逐水湝。”(《读濂溪先生〈爱莲说〉漫赋》陆达)

龙井仁和蒋民胜先生在《北宋理学对传统经学承传贡献之我见——以周敦颐为例兼谈《爱莲说》儒道意蕴》一文中,也已对周敦颐本人三教合一的思想作了充分肯定和论证。在濂溪诗派诗歌莲意象的吟诵中,也体现出这种三教合一的特点,值得关注和研究。

[1] 张一民.《爱莲说》探故[J].淮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78-81.

[2] 刘文静.《爱莲说》新解[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9):79-81.

[3] 陈功荣.《爱莲说》新探[J].六安师专学报,1995(4):79-81.

[4] 吴怿.《爱莲说》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9):29-30.

[5] 杨瑞英,任俊华.《爱莲说》主题新探[J].益阳师专学报,1996(1):51-55.

[6] 王振民.《爱莲说》主题之我见[J].泉州师专学报,1997(2):66-67.

[7] 俞香顺.《爱莲说》主旨新探[J].江海学刊,2002(5):177-181.

[8] 孙慧玲.“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周敦颐的诗歌与人格[J].新余高专学报,2005(4):42-44.

[9] 杨金砖.《爱莲说》对潇湘文学的承继及影响[J].船山学刊,2007(2):59-62.

[10] 周建华.《爱莲说》的创作地考论及其意蕴[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1):36-39.

[11] [俄]M.JI.季塔连科.周敦颐的著作及其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

[12] 邓永芳.《爱莲说》及莲文化中的佛说因缘[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3):20.

[13] 龙井仁,蒋民胜.北宋理学对传统经学承传贡献之我见——以周敦颐为例兼谈《爱莲说》儒道意蕴[J].社会科学家,2009(8):142-144

[14] 刘小勤.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儒佛之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7).

[15] 慈怡.佛光大辞典[M].台北:台湾佛光出版社,1988.

[16] 王艳.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莲”意象研究——以先秦至唐为例进行研究[D].河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爱莲周敦颐爱莲说
爱莲说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麦苗青青又一春
周敦颐赏莲图
爱莲说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让你不来电
让你不来电
麦苗青青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