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静 霍凤春
(1.长春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00;2.四平市第二十中学校,吉林 四平136000)
叙利亚问题和局势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叙利亚问题的各类新闻报道也层出不穷。西方大众媒体尤其是英语新闻报道主导着世界舆论。但新闻报道并不是绝对公正客观的。辛斌曾指出:许多新闻语篇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的表达各种意识形态意义,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P83)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大众传播语篇,如新闻报道和政治演讲等,目的是通过研究语言来揭示意识形态并反映出社会的不平等,进而最终抵制这样的不平等。因此,本文作者将通过对《华盛顿邮报》中的一篇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从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并揭示出该新闻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图。
批评性话语分析(简称CDA),是语篇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批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它从不同角度反映现实,并通过重现意识形态来操纵社会。正如语言学家Van Dijk所说:“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研究社会政治背景下社会权力的滥用、控制和不平等是如何通过文本与谈话而得以实施,再生产和抵制的。正是由于对不同政见的研究使CDA明确其立场,那就是试图理解、解释和最终抵制社会不平等现象。”[2](P352)
批评语言学家所采用的语篇分析方法是建立在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语言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总能发挥各种各样的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个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当今社会,英语新闻报道主导着世界舆论,西方的价值思维决定其新闻报道的立场。新闻语篇作为“现实的社会符号性建构”不可避免地会把所表述的内容置于价值框架之内,新闻媒体呈现给我们的并不完全是一个客观的世界,而是一个被理解和加工过的世界。虽然新闻报道以力求客观、不偏不倚作为其宗旨,但在各种利害关系以及价值和意识形态取向的驱使下,出于维护自己的“机构性修辞人格”而需要对事实进行修辞化和策略化处理。有意识地提及、凸显、强调某些精心挑选的事实,按照自己的修辞意图调节受众的情感,从而在受众中产生对自己的观点最具接受性的心理状态。[3](P84-85)
“Obama Takes Syria Case to the Public in White House Address”是选自2013年9月11日《华盛顿邮报》上的一则新闻报道。叙利亚问题和局势是当今世界各方关注的焦点。各个国家对叙利亚问题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叙利亚本国来说,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和由英美、中东富裕国家支持的反对派之间的内部战争。同时,对于某些政治大国,如对美国来说,是想要以“人道主义”的名义来实现叙利亚政府的政权更迭而获取更多的利益。叙利亚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与它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
本文作者拟从情态、人称和引语三个方面,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叙利亚问题在9月11日的全国性电视讲话的新闻报道进行人际功能的分析,旨在揭示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图,让读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情态是三大纯理功能中人际意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用来表明说话人对一个状态在认知、情感和意愿上的态度和观点。在表达语篇的人际意义时,情态往往由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情态附加词成分来表达说话者对所述内容的态度。有时说话者也可以通过情态词的使用将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强加给读者并试图改变读者的看法。情态助动词的使用是政治修辞劝说性和激励性的物化体现。[4](P4)
在该篇新闻报道中,总统奥巴马主要通过使用情态动词来表达情态,如:would(15),will(3),must(2),should(1),could(3),can(1)。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情态动词被分为三个等价值,即高量值,如:must,ought to,need,have to,is to;中量值,如:will,would,shall,should和低量值,如:may,might,can,could。尽管在本篇新闻语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数量有限,但从其比例分布来看,奥巴马尽量避免使用高量值情态动词,而更多地采用中量值和低量值的情态动词。如文中出现了15次的情态动词would,其使用频率最高,充分体现出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期望读者或听众能够了解他所做的表述和期望是公正的,而且也表明了其实现这些设想的决心和意愿。尽管在新闻中奥巴马的政治意图很明显:希望国会支持美国对叙利亚进行武装制裁,但如果使用最高值的must,ought to,need,have to,is to这些情态动词过多,会使读者或听众产生受命令的感觉;同时,如果过多使用最高值的情态动词进行游说,有可能让国会或民众产生反感情绪而无法通过他的提议。所以,奥巴马在他的谈话中尽可能地采用了中低量值的情态动词,如:“The president said he turned to Congress for authorization because he thinks that any action would be stronger if backed by lawmakers,especially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of war.”当然,他也使用了两次最高值的情态动词must来表达作为美国总统对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强硬态度,即如果通过外交途径不能解决,那么联合国也一定要准备进行武力干涉,如:“Obama had previously taken his argument to Capitol Hill to lobby lawmakers,saying that he would pursue the diplomatic option but that the United States must be prepared to strike if it failed.”“would”和“must”的使用再次强调了奥巴马的政治意图,即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和所谓的正义事业而随时准备对叙利亚进行武装制裁。
人称是实现人际意义的另一重要手段。人称代词具有实现话语人际意义的功能。在该新闻语篇中,奥巴马频繁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we和our,如:“What kind of world will we live in i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es a dictator brazenly violate international law with poison gas and we choose to look the other way.”在这个句子里,奥巴马两次使用了we这个词,we的使用拉近了奥巴马与听众或读者之间的距离,表现出作为总统,奥巴马试图站在美国民众的立场,代表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的核心价值和利益而陈述其对叙利亚问题的态度和立场:如果袖手旁观不采取军事行动的话,就无法彰显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向读者暗示出美国在世界局势中的地位。又如:“Obama said,Our ideals and principles,as well as our national security,are at stake in Syria,along with our leadership of a world where we seek to ensure that the worst weapons will never be used.”在这个句子里,奥巴马反复使用our这个词来强调:从全体美国公民在内的所有人的理想和原则以及涉及整个美国国家安全在内的因素考虑,也决不容许叙利亚采取极端行为。再一次号召美国民众谴责叙利亚的武力行动,进而为他赢得美国国会的支持提供有力的证据。第一人称复数代词our具有包含性:既包含读者,让读者有一种平等的感觉,同时也增强读者的参与感;还包含奥巴马自己和他所代表的美国政府,告诉读者:他作为总统对该事件的态度、责任和决心,强调了美国在世界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表达人际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手段,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和关注,作者经常引用某些权威人士的话语来增加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可靠性。但有些时候,引语的使用也能成为新闻媒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工具。
在本篇新闻报道中,共出现24句引语,其中直接引语9句,间接引语15句。辛斌曾说过,考察直接引语需特别注意其来源,不同的话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识形态,引用者常常借此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5]本篇新闻报道充分利用了直接引语的作用。在报道中,作者只引用奥巴马政府官员、分析家和国会议员的话语来表明他们的态度和政治立场,尤其是具体指出了美国政府官员的姓名、职务或头衔,如:“I don’t think we need to rush out right now with our hair on fire,”said Sen.Bob Corker(Tenn.),the ranking Republican on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our best course of action is to pause.”这种直接引语的使用使新闻报道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同时少量的不同观点还能造成一种客观公正的假象,即在美国政府官员中也有反对现在对叙利亚动武的不同意见,从而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为了显示其真实性,也会转述别人的话语,看似不掺杂报道者的个人观点,但有时也暗含着各自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说什么和他们如何说。”[6](P76)在本篇新闻报道中,共有15句是间接引语,如 “House Minority Leader Nancy Pelosi argued that the administration’s threat of force has already yielded benefit.”在这个句子中,Nancy Pelosi明确表明了其支持奥巴马政府对叙利亚采取武力制裁的提议,并指出“这种武力威胁已经初见成效。”间接引语是由报道者转述而来,而转述的方式取决于报道者对原话的理解和他的立场观点及政治意图。不难看出,报道者对奥巴马政府将对叙利亚采取武力制裁的提议也持支持意见。他这样做能让读者分不清这些话到底是报道者自己的立场还是当事人的话,从而有效地规避了报道者为此所承担的责任,使得我们在读这段话时,不会意识到新闻报道者在向我们读者强加什么意愿而自然而然地接受他们。正如福勒所说:“如果批评语言学主要关注的是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意义,那么研究这种语篇与新闻记者的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就极为重要。”[7](P67)
叙利亚问题愈演愈烈,各国媒体对叙利亚局势的报道也不尽相同。作为读者,我们要对不同的新闻报道有清楚的认识。本文作者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从情态、人称和引语三个方面,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叙利亚问题的新闻报道进行人际功能的分析,揭示了其隐藏的意识形态和背后的权利控制。同时,本文作者也希望通过语言分析的方式使隐性的意识形态意义凸显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进行重新的审视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英语阅读者提高对英语新闻语篇的批判性阅读意识。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Van Dijk,T.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 Schitfrin,D.,Tannen,D.and Hamilton,H.E.(eds).The Hand 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M].Oxford:Blackwell.2001.
[3]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联书店,2004.
[4]Campbell,Karlyn Kohrs &Burkholder,Thomas R.Critiques of Contemporary Rhetoric(2nd ed.)[M].Belmont:Wadsworth,1997.
[5]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6]Cappon,Rene J.Associated Press Guide to News Writing[M].New York:Macmillan,1991.
[7]Flower,R.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1.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