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廖江南
从近年来的高考招生信息中不难看出,招生人数和招生质量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随着我国高校的纷纷扩招,高中升学率大幅上升,对本就萎缩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考上大学不再是难事。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招生举步维艰,很多基础相对较好的生源被普通本科院校所招走,把大批的中下等成绩的高中毕业生“挤”进职业院校。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具体表现就是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数学作为一个工具,不仅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该课程一直处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高等数学也被各高校设为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数学基础的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认识水平、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样也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不利于终身教育的开展。高职教育过程中的数学课在终身学习中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就如何解决该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海南省10所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解决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新方法。
对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48.3%的人表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顺利地拿到毕业证;16.5%的的人是为将来专业课打下基础;24.1%的人为继续升学做准备;还有11.1%的人表示没有什么主要动机,就是为学而学。由此可以说明,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数学动机不高,为应付课程考试而被动地学习。进一步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功能和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究其原因:第一,数学科目地位的转移,由高中阶段的主科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导致高职学生重视程度下降,多数学生认为高职数学没有必要开设而且也不重要,主要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第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规格不同于普通高校,更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理解为突出技能,忽略理论,学习追求实用,而致使作为理论课的数学学习情绪低迷。
对高职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2.2%的学生表示因为自己脑子笨,不适合学数学;39.1%的学生表示因为数学太难学,自己也没有信心学好;8.5%的学生表示因为自己努力程度和刻苦程度不够;5.9%的学生表示因为自己学习方法不对;还有4.3%的学生表示因为老师教的不好。由此可以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成绩不佳不能正确认识其原因所在,错误认为是智力差、能力差等不可控制的因素,这就导致其产生自卑感,且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对考试也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
对数学学习兴趣及喜爱高数的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很喜欢的学生占10.8%;一般喜欢的占21.5%;不太喜欢的占33.3%;表示有厌恶感的占34.4%。可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占到67.7%。就失去数学兴趣的原因进一步调查,得知,有47.5%的认为所用教材内容太难和太烦琐;21.4%的认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与自身专业无关;23.9%的认为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还有7.2%的表示为其他原因。说明因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学生的专业相脱离,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一方面不想学数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学数学,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学生开始厌恶数学,逃避数学。
课前预习对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有良好的作用,对课前预习及如何预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来不进行课前预习的仅占1.8%,自觉预习的占到25.4%,教师布置才预习的有23.2%,时有预习的有49.6%。不难看出,高职学生课前预习较为被动,教师布置和有时预习的共占72.8%。学生主动预习的积极性欠缺,仅有25.4%,建议通过各种方法积极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自觉性。进一步对课堂效果和听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能认真听讲的有40.2%,有时认真听讲的有22.3%,经常开小差的有25.8%,还有11.7%的学生表示不怎么听讲。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上课较为认真,但是我们也看到上课时开小差的和不怎么听课的占到37.5%,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建议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对上课做笔记和课后复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能主动做笔记的占52.3%,把教师要求的记下来占17.8%,还有29.9%的学生表示只听课,不做笔记。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是有主动性的,部分同学按教师的要求记笔记,但应该引起我们注意是有29.9的学生只听讲,不去做笔记,甚至上课不带教材和纸笔,严重影响了课后复习甚至知识的归纳和积累。进一步对课后复习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课后能认真复习的占20.3%,偶尔复习的占51.2%,从不复习的占28.5%。从不复习的学生占比较高,积极引导和教育这部分学生,并进行指导和教育,让其正确认识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对如何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调查结果显示:能独立思考的学生占20.1%,咨询老师和同学的占55.2%,任凭问题积压的有17.2%,还有7.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解决。可以看出近存在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相对较多,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正确引导他们尽快克服学习困难。
首先,了解数学在整个学科或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数学不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而且是一种知识、一种素养,在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举例要贴近工农业生产、科研、生活等领域。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是抽象得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周围处处是数学。最后,让学校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并适当放慢速度等方式,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使学生在进步与成功的体验中树立“我能行”“数学越学越有劲”的念头,使学生逐步对数学产生兴趣。
首先,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发现自身的弱点,使听课更有针对性,达到最佳听课效果。要求学生划重点,找难点,寻疑点,寻找新旧内容的联系。布置能体现知识点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激发学生预习热情。
其次,积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以往学生易犯错的地方进行详细的讲解,也会根据大纲要求补充一些针对性强的例子,一些易于记忆、方便的解题方法。大学的教学特点是集中学习,一般一次课要上两三个小时,光凭上课时间消化所有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看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
第三,课堂加强辅导、课后多做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听课只是从教师那里接受了知识,如果不经过消化吸收就永远不是自己的东西,而练习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课堂练习有利于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对教师来说有利于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做到有的放矢,随时调节教学进度。
第四,加强复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复习要抓重点、难点,抓知识点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一方面针对性复习初等数学内容,为高数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及时复习新内容、新知识。最后,学会归纳和总结。把知识系统化、程序化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常规思路,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建立科学的内容体系。由于高职学生基础差,所以必须根据数学教学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了解后继课、专业课对数学基础的需要程度,了解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需求,对与后继课、专业课相关的内容予以保留甚至加强,对后继课、专业课用不上或使用较少的内容则降低要求或进行删减。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体现专业针对性。其次,降低理论深度,精简理论推导。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降低理论深度,对于过分烦琐、抽象的理论推导证明要进行精简。精简的方法可以采用重视理论本质的通俗表述,达到削枝强干,保障基本知识落实的目的。最后,重视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建立新课题,揭示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比较它们本质的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教师可围绕着以上的一些内容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时,接受新知识,树立学习信心。
其次,采用情境式教学。从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使他们主动探究的内驱力。
第三,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数学实验课上形象的描述,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使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要,将数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切割,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加以优化处理和整合,形成必修、选修和提高三个教学层次。
在考试内容上,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改革以往单一的笔试方法,采用闭卷笔试、大作业、数学实验、平时课堂作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还可采用分阶段考核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考核方式,可以减少数学成绩不及格现象,减轻期末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数学基础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1]黄明秋.对口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特征及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李凌.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及其对数学成绩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7.
[3]乐敏.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马芳.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及浅析[J].大众科技,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