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南极 挺立民族之魂:访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顾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顾问魏文良

2013-08-15 00:50:14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11期
关键词:极地南极精神

于 洋

极地考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和角逐,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30年来,我国的极地事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世界的认可。9月13日,大连 “一校两院”大讲堂邀请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顾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顾问魏文良,围绕“探索南极、挺立民族之魂”这一主题做专题报告,本刊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他。

魏文良,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顾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顾问。魏书记曾先后担任过我国多艘大洋和极地考察船船长,是我国南极领域科学考察事业的开拓者。魏书记曾5次驾船赴南极考察,7次担任中国南极考察队队长、党委书记,多次作为政府代表参加国际南极事务协商会议,是国务院政府津贴的第一批获得者,荣获过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被授予中国航海终身贡献奖,现在仍担任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本刊:南极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目前地球上仅剩的一块净土,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奇异的自然环境。请您介绍一下南极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魏文良:南极是一个被海洋包围的大陆,大陆面积为14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主权归属的大陆,大陆95%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冰盖的平均厚度为2200多米,最厚处达4700多米。南极是世界的寒极,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度,最低气温为零下89.2度。南极只有冬季和夏季之分,夏季为2个月左右,夏季南极沿岸的温度在零度左右,内陆温度在零下35度左右;冬季有10个月时间,平均温度在零下50度左右。南极又是世界的风极,每年有近70%的时间有6级以上大风,有时风速可达100多米/秒,是风暴最频繁的地区。南极又是世界的旱极,降水以降雪的形式出现,平均年降水量只有30毫米左右。南极又是世界的高极,平均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高度在4000米以上地带的缺氧量,相当于我国西藏海拔5000多米的地区。

本刊:极地考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和角逐,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请您谈谈极地事业的国家级战略意义?

魏文良:第一,极地是人类的资源宝库,牵系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利益。极地有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淡水资源、旅游资源和科学资源。人类到目前近百年的南极科学考察已经发现南北两极有丰富的矿物资源达220多种,其储量令世界瞩目,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煤炭。其中露天煤矿,如果按照现在我们人类每年的用量计算,南极的煤炭储量够我们人类用100年的。南极的磷虾储量是最高的,达10亿吨左右,如果按照我们现在每年消耗的水产品1亿吨左右计算,我们到南极捕捉磷虾在1亿吨以内,不会影响到那里的生态平衡。因此,人类把这个地区视为人类未来的蛋白质宝库。南极冰盖是人类最大的淡水资源,淡水占地球表层淡水量的78%以上。也就是说,地球表层淡水78%是在南极,南极大陆这块冰一旦融化,整个海平面要上升60米。严酷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南极的蛮荒状态,是唯一未被人类破坏的地区,因此是地球上原始风貌保存最好的地方,有独一无二的荒原价值。在这片人烟绝少的荒原之地,有着迷人的风景、无与伦比的秀丽景色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南极原始恢弘的自然景观,显现出不可复制的自然之美和生态之美,震撼人心。南极还是天然的实验室。由于南极是唯一没有被人类开发的地区,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科学资源。南极的冰雪中储存着百万年的古气候,这对人类研究气候和气象历史、预测今天和未来的气候和气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南极冰盖平均厚度是2000多米,最厚的地方是4700米,我们打一个100多米的冰芯,可以索取到100万年的古气候。因为这个冰芯是下雪积压形成的,冰芯里面含有大量的空气,不同时期,这个冰芯的空气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环境状况。例如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超级大国核试验比较频繁,从南极的冰芯就可以看出这一时代的一些核元素。

第二,南极冰盖下的冰湖,蕴藏着百万年的生物,这对解释生物起源和生物进化过程有着重大意义。南极的冰,历史亿万年,但冰下是山脉,就像我们这个地区盖着一层冰在上面一样。历史上冰盖下面有湖。近几年,科学家想在充分论证确保不被污染的情况下打透冰盖,研究冰下湖里的生物。去年,俄罗斯科学家打透了冰盖,发现万年的冰下湖仍然有着各种生物和生命的存在,这对研究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南极是天然的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圣地。

第三,极地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能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谋求战略空间。中国进行南极考察已有30年,1984年是第一次进入南极。1984年11月20日,我国组织了由593人组成、两条船编队的一个考察队,离开上海开始远程南极,从此中国人开始南极考察。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极地事业。1984年,我们这支队伍出征之前,邓小平同志题写了 “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30年来,在南极,我们分别在西南极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东南极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最高点的4093米区域建立了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北极,我们在北纬80度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建立了黄河站。

我们之所以选择在南极大陆最高点上建站,是出于国家综合需求的需要,因为这里是科学考察的最佳区域。也就是说,我们在南极最高点放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天文望远镜,相当于在其他内陆地区放一个直径几十米的望远镜。最高点下面是一个山脉,对研究地质也是非常有利的区域。我刚才讲冰雪中含有大量的空气,在南极最高点打的冰芯是最能代表古气候的场所。但这里的含氧量在60%左右,是生命的禁区,在我们能力不具备的情况下,考察队员在这种寒冷的区域和极端低温的环境下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考虑到国际形势和未来我国的需求,我们不得不下决心在那里建立中国南极昆仑站。

本刊:我国虽然是极地事业的迟来者,但经过30年的努力,创造了让世界同行认可的成果。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在南北极考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魏文良:我国在南北极考察工作主要有两大部分:在南极内陆主要进行的是地质、冰雪、气候和气象、生物、高空物理、天文等方面的研究;在南大洋和北极地区,主要进行的是海洋气象与气候、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动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30年来,我们特别对海、冰、气交换进行研究,充分解释了两极地区是地球气候和气象的推动器,以及在调节地球气候和气象方面所反映出的作用。在冰雪研究方面,有很多项目填补了我国和世界的空白。在生物资源方面,解释了南北两极这个寒区的生物资源的分布,并预测了总量等等。我国近几十年的科学考察推翻了过去的一些错误认识,如过去我们的海洋学家认为冷水区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是贫乏的,只有在温带和热带海洋资源才是丰富的;还有一个理论认为,在某一深度以下是没有生物资源的,因为下面是黑暗的世界。

30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应该说无论是规模还是能力,以及我国科学家在国际顶尖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都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虽然当年我们起步的时候很艰辛,但今天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外的科学家纷纷提出与我国合作、共研某些项目和某些领域。说心理话,我们走到这今天,如果我们的南北极考察没有特点、没有能力、没有规模,国外的同行们是不会跟我们合作的。

本刊:30年来,我们的考察队员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付出了艰辛和心血,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请您谈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科考队员在一次次艰苦的困境中鼓起勇气,缔造奇迹的?

魏文良:其实答案就是一个,那就是南极精神。中国南极考察队在风雪南极创造了 “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教育了我们一批批南极考察队员,而且他们又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智慧不断地为南极精神注入了时代的内涵。

当我第一次驾船远征南极的时候,特别是离开码头的时候,看着码头招手欢送的人群,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犹然生起,因为我和我的队员将站在国际舞台上,代表着国家、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西风带地区,也就是南纬45-60度地区,是海上风暴最频繁的一个带。我记得第一次进入西风带时,就赶上38米/秒的大风。33米/秒相当于12级台风,38米/秒浪高达20米,这在咱们渤海湾和黄海是看不到的,因为这里的环境、水深和动力等方面限制它达到20米高的浪。然而在这里,20米的浪,38米/秒的风速,船舶摇摆度达到三十八九度,我在指挥台一站就是60多个小时。虽然如此的颠簸,但我们仍然很兴奋,因为我们要到南极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南极,什么困难都不应当把我们吓倒,这点风浪又算得了什么呢?进入南纬63度以南地区,也就是进入了冰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船进入冰区,越往南走冰区密集越大,海冰厚度一般在1.2米,上面有20公分雪。但这里还有部分水域,也就是说,在我们视野范围内有60%-80%的区域被浮冰所盖。那时候,我第一次当船长,驾驶的是B级抗冰船,只能在60%浮冰以内航行,当超出这个密集度,就会越走越困难。当船接近南纬65度的时候,由于船首长期和海冰碰撞,形成一个60公分宽、1.1米高的大洞,一部分在水线以上,一部分在水下,海水就进入船舱。这时船上的人没有了刚进入冰区的那种兴奋,鸦雀无声,此时距南极还有200多海里。但无论多么艰辛、伤痕如何,大家的信念不变,始终向前,因为前面有我们的希望,前面有我们的目的,我们一定要达到。就是靠这个信念,我们带着疲倦、带着伤痕、带着一路的艰辛到达了南极。第一次中国人看到这白茫茫的一片大陆,白色的世界,大家心情都是非常激动的,在甲板上挥舞着红旗,高喊着: “南极,中国人来了!”

我们把船开到距岸边200米的地方,俄罗斯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登陆点,水深16米,距岸边200米,距前面冰盖不到1000米。但锚抛下不到1个小时,冰盖上发生特大冰崩。冰山从冰盖上塌下来,产生的冲击波可以把几十吨重的冰球和冰块推到岸上几十米远,形成的云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腾空100多米高。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考察船在冰的挤压下,发出咔咔的响声。最后冰崩稳下来以后,一检查,发现船的右舷有一个16米长、2米宽的严重凹陷,船被挤压变形了。这时有人就怀疑,我们第一次到南极就有这么多的灾难,我们能建起来中山站吗?这时候,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提供的信息说,冰崩还要继续,我们为减少损失,就动员部分队员到陆地上去,但大家没有一个下船的,都说: “船在人在”。我记得我的二副在航泊日志上写到: “冰崩在眼前,塌冰围我船,问君何处去,坚守极地船。”也就是,船在人在,绝不放弃。在这个危险时刻,更能显出中国人的本色,更能显出中华民族要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决心和信心。冰崩7天,船被卡得死死的,我7天没有上铺,每天都在观察冰山和海冰的变化。7天以后,两个冰山之间形成一个30米宽的通道,这是我们突围出险情的最好通道,我们就是淌着这条通道冲出了险境。冲出险境后,我们又找了个新的区域重新登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3000多平方米的中山站建立起来。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南极大陆升起的时候,我们116名考察队员没有一个不掉泪的。

我们的科学家在南极这种特殊环境下,为了研究,他们的付出不是我用语言能表达的,像脸冻伤、脚冻破、鼻子冻伤、耳朵冻破等这类事例多得很。可能大家都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是搞冰川研究的,当年他才三十几岁,徒步横穿南极大陆,也就是从西头登上,东头下来,整个距离是6000公里。他们拉着雪橇,徒步横穿南极大陆,而且每隔一段距离要挖一个1米深的雪坑,采集一瓶雪样,这一路要采集800瓶雪样。然而当他们突破生命禁区的时候,他宁愿扔掉所有的备用装备,也没有扔掉一瓶雪样。这就是中国的科学家,他用自己的热血填补了我国极地冰雪研究的空白,赢得了国际上同行们对他的高度赞扬。

还有中山站在扩建的时候,有一个队员受了伤,被大铲车插到了右下小腹,把小腹插破了,抬到屋里的时候都量不到心跳和血压了,需要马上做手术。这个时候我在北京,接到报告后,一天我和南极通话达13次之多,明确把海洋局领导的各项指示传达到一线。总之,就是一句话: “想尽一切办法救人”。在这种情况下,一线就开始组织中国随地医生、俄罗斯随地医生和澳大利亚随地医生进行全力抢救。抢救的时候需要血浆,我们有的队员献200cc,有的队员献400cc,有的队员献600cc,还有个队员竟然献了1100cc。事后媒体采访现场施救医生,我们的医生慷慨激昂地说,在这次抢救生命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与祖国相隔1万多公里,但我们时刻体会到祖国对我们的关怀、国家对生命的尊重,更使我认识到,在南极这种特殊环境下,什么叫肝胆相照。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医疗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硬是把这个瞳孔已经放大了的同志抢救过来。抢救完后,我们通过一些救援机构,把这名伤员先转到澳大利亚,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后来又转回到中国,这个人现在活得非常健康。所以,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南极精神。

1984年开始南极考察,1985年的5月份,当时的 《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和 《红旗》杂志“两报一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 《南极精神》,高度赞扬了我们考察队员在南极这种特殊环境下所表现的精神。什么是南极精神呢?南极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忘我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南极精神就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求实精神;南极精神就是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国际主义精神。30年来,我们把南极精神凝炼成八个字,那就是 “爱国、求实、创新、拼搏”。为揭开未知世界之谜,在南极严酷的环境中,在生死的考验面前,同志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旺盛的精神,把汗水和泪水洒在了南极的冰雪高原。每个队员都是南极精神的实践者和光大者。南极精神让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南极精神使外国人看到,中国不仅仅是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也是科技大国;南极精神构成了中国进军世界科考高地的精神支柱;南极精神也一定会将中国的极地考察事业推向辉煌。

本刊:大家都说,大连是极地事业的积极支持地区之一,为我国极地事业做出了贡献。请您介绍一下大连是如何关注极地事业的?

魏文良:我作为大连人,我深知,我们大连因海而美、因海而兴,保护海洋,关心南北极,大连人比其他任何地区都热情高涨。同时,我深深感到大连市委市政府对极地考察事业给予了很大的关怀和支持,当年时任市长的夏德仁同志,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代表大连人民给考察队发去慰问电,鼓励和鞭策我们,并明确表示:大连是一个因海而兴的城市,大连能够为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做出贡献。我们大连有关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和新闻单位曾多次派出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奔赴南北极进行科学考察,并对南北极考察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大连企业无私慷慨地捐助了极地科考事业,如大连海昌集团拿出近百万在我的家乡复州湾建立起中国极地希望小学。大连还为普及海洋知识和极地知识做出了贡献。我作为一个极地人,将会永远铭记;同时,我作为一个大连人,也感到自豪。

猜你喜欢
极地南极精神
极地恐龙生存赛
可怕的极地雪融
奥秘(2022年6期)2022-07-02 13:01:13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南极大逃亡
学生天地(2019年32期)2019-08-25 08:55:20
拿出精神
难忘的南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