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立华
(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政治心理是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对政治关系、政治过程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心理反映,具有直观、不稳定的特征,表现为对政治生活的某种认知、情感、态度、情绪等等。政治心理是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淀,更与现实社会直接相连,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网络对人们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4.1%,网民规模达到5.91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64亿[1]。通信技术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使得网民群体迅速发展。在网络空间中,政治过程、政府管理、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国际关系等领域是网民关注的主要内容,由事件和人物引起的网络争论成为网络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逐渐形成具有网络文化特质的网民政治心理。作为一种群体心理意识,它在转型期社会的潜在作用不可忽视,“群体意识的发展,对社会体系既会产生整合性的影响,也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因为群体偏见的出现将会造成群体间的冲突。”[2]
网络文化的特征在于它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时空限制,有助于网民获得丰富的政治信息。在网络社会中,网民可以更快捷、更广泛地学习和积累政治知识,提高对政治现象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一方面,网络信息具有图文并茂、声情交融的特点,信息充盈,效果真实,感染力强,世事、国事、天下事的最新动向“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对自身所处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的敏感度。另一方面,突破了书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的单向传递信息,网络社会出现了多种声音,呈现了多样文化,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可以使网民从更多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从而逐渐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的、全面的、理性的认识,为以后参与政治实践打下良好的心理素养基础。
网络政治语言是网络社会政治认同的一种体现。更重要的是,网民属于认知水平和政治觉悟相对较高的群体,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往往包含了他们感性的政治判断。如“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等词汇就明显的带有一种对现实不合理、不合法现象的不满和嘲弄。“被……”除了表达由于非正常原因被迫接受不公正的事实,还有对被剥夺话语权的抗议。“屌丝”源于处于弱势群体的一种自谑,表达了对社会地位上升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的渴望。不断涌现的网络语言,经过网络海洋的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凝练而富有表达力,在网民群体中流传,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般的效果,因为真正的含义“你懂的”。近些年来,官方媒体的宣传和报道、领导干部的讲话和访谈中时而出现热门的网络语言,这不是集体“卖萌”,而是接近“地气”,也是执政者体察民情、洞察民意的体现。因此,网络语言不仅丰富了现实的社会生活,还在一定范围内增强了网民的政治价值意识。
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的特点,网民通过网络广泛地了解社会政治事件和国际热点问题,在新闻跟帖区、论坛社区、社交论坛、微博、微信、博客等空间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见解和看法,与其他参与者进行自由的交流,从某个角度来说,网络社会就是一种参与型社会。在此过程中,网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可以得到巩固和提高。随着网民主体独立意识的提高,对政治体系的整体以及运作过程就能逐渐形成强烈而明确且理性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清楚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作为国家一员的权利、能力、责任,政治效能感增强,对自我的政治能力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了解政治、关注政治、参与政治逐渐成为网民一种内在的兴趣和需求,部分网民便形成了较为清晰和独立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为参与更加深刻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生活确立了方向。
政治价值观是政治文化的核心,政治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政治角色、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的选择。一个国家的主流政治价值观是本国公民在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价值判断等方面所应持有的基本尺度,是维系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需要占据主导性的地位。网络的信息传播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言论自由空间,不同组织、不同派别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网络政治信息复杂,形成了多样的网络文化,不同程度地模糊了网民的政治价值评价。
由于网民在认知不同的政治现象和政治观点时受网络社会的纷繁复杂信息的影响以及或明或隐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引导,一般人仅靠已有的政治常识和行为经验,难以对重大政治事件做出全面准确判断和评价,这也使得部分网民出现了政治心理困惑甚至原有价值判断的极度转向。于是,他们惊见于曾经崇拜的“偶像”、“英雄”、“明星”人物的不断倒塌,诧异于无数所谓“真相”、“内幕”、“小道”消息的不断涌现,而后来一些打着“公共”旗帜的大腕、曾一呼百应的“大V”被揭露真实面目的时候,直让他们感叹当初“很傻很天真”。很多时候,姗姗来迟的官方定论虽然能止住流言的扩散,但是谣言的累积已一点一点地动摇着主流价值体系的根基。
网络文化的自由使得网民可能失去正确的政治价值标准判断。自由是有限度的,但网络社会容易给人一种自由无边界的错觉,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自主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从开放的网络中获取多元化的和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但由于复杂的网络环境,大量的虚假信息混杂其中,背后的政治价值导向又十分隐秘,足以迷惑不少网民。在许许多多的热点公共事件中,网络问政的方式多样,瞬时集聚,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直指政府公信力。现实中,网民因为一些违反法律规则和有悖道德规范的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已累积不满情绪,网络事件恰恰成为一个个引爆点,他们在网络上转发、“灌水”,发表严厉的言论,夹杂一些恶毒、污秽的网络语言,对“不道德者”、“不法者”大加指责和倾泻愤慨,甚至人身攻击。这种非理性的心态在蔓延,逐渐使他们忘记了现实社会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无意中为一些潜伏的“网络推手”煽风点火,满腔的政治热情便成为一种伤害,实际上已偏离了公平正义的轨道。
犬儒派是古希腊时期出现的哲学流派之一,犬儒派的各种乖张叛逆的行为和愤世嫉俗的感情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消极回应,经过漫长的岁月,犬儒主义渐渐走出了思想精英的圈子,以个体心理的形式走入大众社会的各个阶层,使得犬儒化的倾向变成一种态度,影响了民众政治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社会的开放和自由,犬儒态度更加暗流涌动、推波助澜,长期泡在网络世界中的人们也不免受其影响:一是“过热”。市场经济利益日趋多元化,网民的政治动机也呈现多元化,部分网民甚至以偏激和极端的动机参与到网络政治之中,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观念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和混乱;二是“过冷”。即部分网民积极主动地问政议政和理性化的态度逐渐弱化了。
政治心理就是个体和群体的观念、意识以及他们对自己政治经验和政治行为的反应,包括政治素质、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评价取向等政治品质。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不少人对所处时代发生的种种新问题、新现象不理解、不认同,而现实又不能及时地予以解决。逐渐地,很多人“淡定”起来了,“围观”成为一种习惯——不相信既定事实会有任何良性的改变,阶层低下的人们对政治体系永远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当然,也有很多人非常不“淡定”,这种心态和情绪在网络社会聚集和发酵。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公职人员权钱交易、司法不公、奢靡腐化等现象,导致了公众对政府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政治认同的资源逐渐流失。而且,随着网络对官员腐败、社会黑暗面报道的增多,使得网民对政府的情感不如从前,加剧了不信任情绪和心态的蔓延。少部分网民一边对现实政治心怀芥蒂,一边却又故意对政治改革的每一个小进步视而不见,不相信、不信任成为一种惯性,为了反对而反对,信奉“官方的话要反着听”,却对一些没有根据或无中生有的网络传言坚信不疑,“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犬儒派在政治上本身是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藐视一切权威、反对政权;现代社会犬儒化的倾向表现在政治心理上就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态度,一种带有偏见的态度——政治冷漠倾向,“把政治等同于 ‘假大空’、‘搞运动’,蔑视、冷落政治”[3]。或者是其反面——政治偏激主义,排斥党组织,甚至否定党的领导,把所有社会问题都归结于体制,对公务人员的廉洁自律一概否决等等。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较长一段时期内占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挖掘儒家思想中的优秀资源,对网民政治心理进行调适。儒家思想强调“正身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注重对自身言行的反省觉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网络社会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由于其开放、自由、匿名等特点,部分网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由自主地忘却了现实社会的规范,在彰显自我个性的同时失去了任何拘束。对历史人物、政治事件、公众话题,没有深入了解便妄下判断,乱置臧否,没有分析,只有结论。对于不同意见者,口诛笔伐——有时,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甚至污言秽语相对,各种人身攻击的网络语言狂轰乱炸,大有把“异己”者消灭才解恨的意味。网络社会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也是一个有形的世界,记录在网络上网民的一段段言论,其实就是一面面反观他们内在心理世界的镜子,一下子展示在海量的网民眼前。如果一开始,就有较好的自我约束和警醒意识,对自己严格要求,面对别人对自己万般“幼稚”、“谬误”的观点,即使别人一时对自己不能理解,也不要去怨恨别人,应该思考是不是自己表达的意思让他人误解或者是不是自己措辞的方式让他人不能接受,那么,可以给出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解释和回复,以自己的理智与诚意去改变别人的看法。
因此,在网络社会,同样需要古人的智慧,培养一种宽容、平和的政治心理。《论语·子路》有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网络社会是自由的、民主的,让人自由,诚心待人,止于至善,网民在获取知识和科学的同时,也追求正义的价值。允许他人与自己有不同见解,有不同价值诉求是民主、自由的体现,有学者提出,宽容是民主的基础。网络可以迅速、广泛地集中各种政治见解,基于不同地域环境、民族身份、出身背景、文化层次的网民对政治现象有着不同的观点,意见和诉求或由不同,但是是真实的存在。《论语·学而》亦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别人不了解自己或误解自己,也不要去怨恨别人,那不也是君子所为吗?“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着急,着急的是我不了解别人。因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那才是一个君子所为。所以,面对他人的异见,可以试图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先说服自己再说服别人,以理服人。
政治心理是反映政治生活的晴雨表,网民的政治心理对其政治价值观有重大影响,有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才会有积极、理性、文明的政治参与实践与行为。在社会转型期,要经历社会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重塑,这是文明、开放社会来临前的“阵痛”,网络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症状,网民在政治价值观上产生诸多迷茫和困惑是可以预见和理解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加生动、有力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效引导,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要以民主、科学、人文的精神,制定出台合理、可行的法律,规范网络生活秩序,坚决打击有组织、有意图的网络传谣行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保护公民人身财产的合法权益,为网民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加快中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现实社会诚信缺失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司法不公、贪污腐化等等,网络世界中的诚信缺失也日益让人目不暇接:发布虚假信息、哗众取宠、恶意造谣、网络恶搞、网络钓鱼、垃圾邮件、网络病毒等等,信息技术的进步没有伴随着网民道德素养的提高,网络反倒成为一种掩护恶行的便捷工具,在网络社会尚未成熟之时,健全的网络监管和法律法规没有配套跟进,导致网络世界一时乌烟瘴气。因此,将网络社会道德诚信记录纳入个人诚信体系的建设要逐渐提上日程。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一条基本准则,同时,不参与任何具有经济意图的任何网络推手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网络世界的“正能量”。
同时,要重视政府诚信的建设。政府诚信在社会诚信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目前政府诚信缺失的现象已经使得不少民众对国家的情感减弱,“上不信,则无以使下”,倘若领导干部无法取信于自己的下级,又如何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呢?因此,要通过加强对公职人员的诚信观念教育,强化内外部监督等机制,将公职人员的诚信档案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树立诚信威望,对于优化政府形象,调适民众政治心理,增强政治认同具有积极的作用。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7-17.
[2]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
[3]段志坚.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思考[J].人民论坛,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