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凤
(倘甸中心卫生院 云南 寻甸 655241)
产后出血,作为产妇分娩期严重临床并发症种类之一,也是造成产妇死亡病因首位。产后出血[1],是指产妇在胎儿娩出后的1天内其阴道流血量大于500ml。临床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产后出血发病率约占同期分娩总数的3%[2]左右,且具有起病迅速、发展急性的特点。所以,如何进行有效的临床预防以及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产科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发生产后出血的9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共进行住院分娩产妇1458例,其中产后出血产妇为90例,其发生率为6.17%。所有患者产后出血诊断,均符合产后出血量诊断标准[3]。产后出血产妇年龄18-42岁,平均26.45岁;包含初产妇23例、经产妇37例;剖宫产3例;阴道分娩57例;由于胎儿畸形合并巨大,所以行胎盘引产3例、失血性休克7例;产后出血量在500ml至3 000ml之间,平均出血量754.34ml。
1.2 方法:出血量的测量方法:
阴道分娩:胎儿娩出后,在产妇臀下位置放置弯盘,进行血液的收集,直至产妇产后2h取出,然后借助量杯对弯盘中血量进行测量。同时联合面积法,对接生区域覆盖的浸血纱布、血染产单进行计算。在产妇2h回房后,要在其臀下位置,置入会阴垫,借助称重法进行血染纸巾的出血量计算。而这些出血总和,即产妇产后24h出血量。
剖宫、分娩:在切开子宫壁后,要对其进行吸尽水处理,并借助负压瓶收集血量,而剩余出血量测量方法则同上。
1.3 统计学方法[4]: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并行U值检验。
2.1 产后出血发生率分析:同期我院住院分娩者,总计1458例。发生产后出血90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17%。阴道顺娩产,出血发生率为6.87%(40/582),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8.07%(46/901),产钳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5.7%(4/75),产后出血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2.2 产后出血原因分析:据产后出血情况,见下表1。从表1来看造成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病因为宫缩乏力以及胎盘因素。
表1 产妇产后出血病因分析表[n=90]
2.3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造成本组研究患者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见表2。
3.1 病因分析:产后出血涉及病因相对较多,从上表1来看,主要包括[5]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前置胎盘;前置胎盘;胎盘部分残留;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盘早剥)、子宫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产妇分娩出胎儿后,其子宫肌收缩、缩复,均会对肌束间血管实现压迫作用。但是,相反之下产妇产后一旦发生产后子宫收缩异常局面,将会直接造成其产后大出血情况。所以,产妇子宫收缩乏力,成为造成产妇产后出血首要病因。而影响子宫肌收缩、缩复功能[6]的相关因素较多,包括产妇自身的精神因素(精神异常紧张)、巨大儿、体质虚弱、产程延长、妊娠期高血压、体力消耗过多、流产或分娩史以及子宫肌纤维发育异常等均会造成产妇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涉及病因、危险因素既多又复杂,所以为了保证产妇产后出血治疗的有效性,要根据其具体病因多种原因和多种危险因素所致,应针对具体病因选择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表2 产妇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表[n=90]
3.2 治疗方法分析:具体总结治疗产妇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相对较多:宫腔纱布填塞术[7]。剖宫产术中,对子宫切口两侧进行连续性缝合处理,然后将大纱条(长1-1.5m,宽6厘米-8厘米,层数约4-6)填塞宫腔,实现压迫止血处理。选择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进行宫底、宫角、宫腔以及子宫下段的填塞工作,在确保填紧、填满宫腔的基础上,对切口中间进行间断性缝合。于24小时后摘除纱条,但是在进行纱条取出之前,进行宫缩剂静滴处理;B-lynch缝合术。采用1/0号线,选择子宫切口右侧(约3厘米)下缘(2厘米-3厘米)位置进针,然后于切口上缘(2厘米 -3厘米)位置出针。再次基础上于右侧、左侧同水平位置,同时向子宫后壁进行穿出操作。缝线,要实现与子宫体表面紧贴效果,然后从子宫切口上(2厘米-3厘米)处进针。通过宫腔,在原本进针处,选择同一水平出针。作为术者助手,要将其双手加压产妇的子宫体,最后进行抽紧缝线、打结、检查子、缝合切口处理;宫腔内水囊压迫止血[6]。借助乳胶手套进行丝线结扎,然后将其翻转成囊,并置入一根橡胶导尿管(16号),结扎在手套上方(2厘米-3厘米)位置,在确保不漏水的同时,对宫腔内进行水囊置入。对导尿管进行温生理盐水(约100m-300m)注入,然后渐进性增加,直至止血。最后以患者具体的出血情况,取出导管,但是在取出前,要做好注射缩宫素(10U)处理。
3.3 产后出血的预防[8]:做好计划性生育,降低生育数量以及人工流产次数。对于存在妊娠合并症的孕产妇来说,要对其进行及时性对症处理。对于疑似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来说,要督促其提前住院待产,并进行预防处理,做到提前预控。产妇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对其产程、饮食、休息的全面监测。在第二产程时,要对产妇的会阴进行保护,教会其有效的用力方法。在胎儿娩出后,要对其及时进行缩宫素注射、米索前列醇口服处理,能够降低产妇缩宫乏力性出血情况。分娩后,要对其进行为期2小时的严密监测。产妇生产完1天后,要叮嘱产妇对于出血情况的重视,同时对产妇进行间断按摩子宫,以确保排尿畅通。所以,要求医师提高孕期健康教育以及产前检查意识,根据临床经验,对产妇的出血情况进行预测,强化高危孕妇管理,实现提前预防的目的,最终确保产科质量的提高。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产科学组.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S].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44(7):554-555
[2]宋贵玉;宋薇薇.基于循证医学的产程管理和干预策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11):811-812
[3]张力;刘兴会.产后出血的药物及治疗评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99-100
[4]袁瑞芳.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131-133
[5]陈晓玲;施玲.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预防产后出血108例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5):655-657
[6]ANDERSON JM,EtchesD.Pr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J].Am Fam Phsician.2007.75(6):875-882
[7]王山米;吴久玲,主编.孕产妇危急重症的防治和管理实用指导手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3:1020-108
[8]夏俊霞;任景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危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1(16):2209-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