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平
(吉林省榆树市医院麻醉科 吉林 榆树 130400)
手术室是实施手术治疗以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也是对患者实施开放性治疗最集中的科室,因而决定了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手术室护士的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手术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护理人员素质、护理管理水平、护理业务技术和工作成效。现对我院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监控与管理工作报告如下:
护理质量能够得到提升的关键在于监控制度,因而护理质量的监控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水平十分必要。具体做法为:在每个科室建立质控小组,负责对护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考核,考核的结果与质效津贴相挂钩,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性。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还要做到人人参与、严格把关、自检自控,一步步的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质量标准,如:手术室的管理标准、急诊物品管理标准等,每个标准内设检查项目,每月由行政组长逐项检查。手术间责任制管理,每位护士负责一个手术间或辅助房间。从手术间的设施到环境卫生系统的管理,每日手术后由在本手术间工作的护士负责整理全均要签字,以示负责。手术配合专科化,提高护理质量,根据专科特点将手术室护士分组管理,使其系统化的掌握配合技术及仪器的使用,达到与医生默契配合的目的。
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处理的护理工作,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点所在:在手术进行前护士应该辅助器械班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保证手术用物与器械的适用、齐全、符合规范。手术室护士在手术进行前应当对病人的病情、手术方案与流程进行了解,并且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在手术进行过程当中,护士要依据手术的流程与要点与医生积极配合,做到工作细致、准备充足、技术熟练。对手术当中的输液、输血、用药和过敏试验要严格进行核查,认真的执行无菌操作,确保杜绝手术室感染;在手术结束之后,要对手术间地面进行及时清扫,对手术台铺单进行及时更换。手术当中使用的一次性物品应首先进行预处理,之后才进行销毁。对传染性疾病手术还应该做好相关用物的特殊处理工作,对手术物品进行消毒,杜绝传染的发生,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当代护理管理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因而人性化的管理十分重要。要将人性化管理确切落实,才能发挥更大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对爱岗敬业的精神进行培养,这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强化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要有计划的组织护理人员接受教育和培训,如: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性的业务学习,注意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及时更新手术室护理的操作技术,以配合新手术的需要;注重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使其在工作中养成积极、开朗、乐观的性格,并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依靠手术科室的工作人员、病人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发放调查表,由手术科室的医生对护士进行评价,每月一次,内容为:护士的个人素质、配合能力、业务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工作态度、无菌操作、带教能力等七方面。对从医生调查表收集的内容,利用护士会进行反馈、质量分析、个别谈心、力求改正。利用术后回访病人,争求病人意见,对手术室护士的服务态度、告知解释、技术操作等方面进行议价
手术室无菌质量管理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点所在,是防止手术室感染的关键。要加强对无菌物品的管理,无菌物品污染是术中细菌种植的主要原因,应放于通风好的无菌敷料室,室内空气保持正压,有足够的照明设备。灭菌处理的物品包装应完整,包布干燥等,存放柜不定期用“84”液擦试。空气污染是切口感染的一条主要途径。细菌主要来自天花板、墙壁和地面扬起的灰尘,以及随工作人员的衣服带入。要建立卫生清扫,空气消毒,控制参观等管理制度,定时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清新。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液等,极易沾染细菌。因此每次医疗护理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洗手,以保持双手清洁,防止由医护人员由手引起的交叉感染。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永恒的主题,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良好优秀的管理办法能够极大的提高护理质量,管理者要对质量管理充分重视,对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使管理模式由经验型管理逐步转变为科学型管理,最终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手术室的护士是在特殊的环境当中进行特殊的护理工作,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风险高,这就要求工作者具有较强责任心与奉献精神。提高手术室护理的质量管理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手术工作。手术室的护理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全面落实各项灭菌管理措施,不仅要强调终末质量,尤其要重视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重点把好灭菌关、技术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在充分调动兼控人员积极性和监控作用后,才能达到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目的。要更好的进行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医疗工作者更深入的探讨研究。
[1] 曹慧,薛静.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