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硕
(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蒂姆·伯顿被称为电影“鬼才”,他的影片几乎都烙上了他本人的印记——哥特风格,他的多数影视作品都是好莱坞少有的既能保留独特个性又能保证票房的电影佳作。2007年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授予49岁的蒂姆·伯顿终身成就奖,这也是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颁出的最年轻的终身成就奖,这再次证明了蒂姆·伯顿在全球电影界的影响力。天才的蒂姆·伯顿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哥特题材注入了崭新的元素,通过银幕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撼动心灵的视觉盛宴,使哥特艺术在电影中焕发出了全新而又别样的魅力。蒂姆·伯顿既是哥特风格的忠诚发扬者,又是哥特风格的完美演绎者。
“哥特”一词最早源于中世纪居住在北欧条顿民族的一支叫哥特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野蛮彪悍、嗜杀成性著称,经过几个世纪的迁徙流浪后,最终在公元五世纪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摧毁了古典文化,也因此被希腊和罗马人称为“野蛮人”,因此“哥特”一词具有恐怖、无知、愚昧等含义。
另一说源于建筑学概念,艺术家们用它来指称12~16世纪风行于法国北部的一种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城堡等建筑,其显著特征是高高耸立的尖顶、笔直的立柱、狭长的窗户、垂足的雕像、多尖的拱门,给人一种向上的视觉暗示,营造出一种肃穆升腾、强烈向上、直指天国的感觉。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建筑无疑都是中世纪文化的瑰宝,但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类建筑被称为“哥特式”。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思想家认为“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在他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又被赋予了恐怖的、神秘的、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的等诸多含义。
“哥特”风格后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迅速延伸到文学领域。英国小说家贺拉斯·瓦尔普是最先将“哥特”注入文学领域的作家,他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被看做是开创了英国和西方“哥特小说”的先河。这部小说是“作者在哥特式城堡中创作的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充满罪恶、暴力、残忍凶杀的‘一个哥特故事’”。瓦尔普的《奥特朗托城堡》面世之后,雨果、柯勒律治、勃朗特姐妹、雪莱等不少大师级作家都深受其影响。在欧美文坛上,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特立独异的文学现象。
“哥特”自身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展力,适用于大众文化的众多领域。“哥特”经过了建筑领域的演绎,文学领域的洗礼,又渗透到了音乐、绘画领域。“哥特”文化首次应用到电影领域,是1921年瑞典人克里斯滕森所拍的纪录片《历代的巫术》,这部影片的主题第一次采用了异教、巫术、死亡等阴暗面元素,于是哥特文化第一次与电影撞出了火花,自此“哥特电影”面世。哥特电影集哥特建筑、哥特小说、哥特音乐、哥特绘画于一体,运用各家之精华,成就自家独特之风格。这其中以被电影界公认的好莱坞电影“鬼才”蒂姆·伯顿最为著名。
蒂姆·伯顿所拍摄的影片,无论是商业类型片、恐怖悬疑片、泥偶动画片还是温情童话片,哥特元素无不深深渗透其中,无不洋溢着哥特风格的场景,穿梭着哥特式的人物,发生着哥特式的故事情节。在他的影片中,哥特式的女孩随处可见,这种女孩的特征是尖下巴、大眼睛、面容苍白,眉宇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如《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女主角维诺拉·赖德、《理发师陶德》中的女主角海伦娜及《断头谷》中的克里斯蒂娜·里奇,都是这种风格的女孩。蒂姆·伯顿所推崇的哥特式的青年人就是他心爱的男演员约翰尼·德普,其特征就是苍白的面容、神经质的嘴角、卷曲的黑发,还有他那独特的、飘忽不定的说话方式。
哥特式的恐怖怪诞、黑色幽默和直面死亡,在蒂姆·伯顿的镜头下全面展现,以《断头谷》和《理发师陶德》最为著名。
影片《断头谷》开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便是惊恐神秘,那蜡烛油看似血滴,色彩阴森恐怖,月黑风高的荒野中,孤车赶路,凄凉恐怖的惨叫,人头落地的血腥场面,令人毛骨悚然。整部影片除了克莱思的回忆部分之外,基本色调几乎都是蓝黑色、青黑色、灰白色,整部片子都笼罩在一片黑色的阴沉压抑之下,使整个村庄仿佛置身于一个孤立的空间中,阴冷的白色雾气笼罩着灰暗的村庄,低矮的尖顶小屋若隐若现,形成迷离、神秘而又恐怖压抑的效果,影片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哥特式气氛。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胆小的、有心理阴影却很聪明的警察神探克莱恩,影片是由克莱恩对村中多起杀人事件的调查展开,是哥特式悬疑片和恐怖片的杂糅。案情疑点重重,扑朔迷离,无头骑士的存在与否,行凶者究竟是人是鬼,直到克莱恩亲眼目睹了无头骑士追杀治安官的过程,无限惊恐之后,他才最终弄清了事实:卡翠娜的继母才是始作俑者,她为了夺取家产,运用巫术驱使在坟墓中取来的头颅为自己杀人,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断头谷》中,蒂姆·伯顿运用了大量经典哥特意象营造和加强哥特氛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无头骑士。在影片中,无头骑士在村中屡次进行残杀,被杀者的头都被砍下带走,这将村落带入一片血雨腥风中,人心惶惶。无头骑士看似无目的性的杀戮,实则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头颅。影片对无头骑士的屠杀行为进行了大幅展现,多次直接展示无头骑士杀人的场景,毫不回避残暴的血腥场面,那暴虐残忍的杀人手段仿佛让人重新回到了黑暗残酷的中世纪,成功营造了一个在暴力中让人惊悚恐怖的哥特世界。《断头谷》将哥特式风格的那种恐怖、惊悚、荒诞、阴郁、超现实,、黑暗和诡异这些与死亡概念密切相关的气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该有的哥特式元素一样不少,然而影片的结尾却依然是温情的,是哥特式电影中无可替代的经典,成为蒂姆·伯顿哥特式电影风格的集大成之作。
蒂姆·伯顿还十分偏爱死亡题材。《理发师陶德》是蒂姆·伯顿哥特式死亡题材影片的经典代表作。蒂姆·伯顿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割喉镜头、血流满地的死亡场面,完全展现出了哥特风格中的血腥恐怖的场景。在19世纪伦敦阴暗湿冷的街头,单调的黑白灰三色的建筑物、仿佛能沁出水来的青石板道路、狭长街道上被拉长的人影、主人公哥特式僵硬苍白的面孔,更增添了影片的黑暗与恐惧之感。锋利的剃刀划过咽喉、鲜红色的血溅高五尺,这些直面死亡的血淋淋的场景,使整个影片充满了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阴冷。影片再次让蒂姆·伯顿的哥特式情怀得到释放。
在影片中,被复仇所左右的陶德,看透了城市的黑暗,他身边的每个人背后都隐藏着罪恶,他无法改变,只能毁灭。陶德在理发椅上安上机关,人坐在陶德的理发椅子上,仿佛变成了木偶,没有表情和动作,好似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只有当他们喉咙被陶德割开的一刹那间,鲜血喷出,才有一丝人的感觉”。从此,理发室只有进没有出,尸体顺着密道流到了楼下的烤炉旁。陶德用剃刀开始自己的复仇毁灭之路,也走上了不归路。这部影片尽管没有传统意义上哥特式电影的吸血鬼、巫术、宗教背景等元素,但影片以复仇为主线,以死亡为终结,为我们展现出了仇恨的延续性和死亡的残酷性,谱写了一篇关于仇恨、痛苦和死亡的精彩的哥特式乐章,但更深层的意义是通过这血淋淋的悲惨故事引发人们对善恶的思考。
总之,蒂姆·伯顿既是哥特风格的忠诚发扬者,又是哥特风格的完美演绎者。蒂姆·伯顿利用哥特式的视觉美感,把哥特风格通过哥特式的显著符号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银幕为观众呈现了一道道哥特式的华丽盛宴,为大家构筑起另一个天马行空、绚丽诡异的视觉世界,在恐怖和痛苦中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愉悦,这就是蒂姆·伯顿哥特式电影久盛不衰的原因。
[1]王琰.蒂姆·波顿黑色电影的丰富内蕴[J].电影文学,2012,(18).
[2]梁毅.论蒂姆·波顿电影中的哥特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王晓倩、方刚.蒂姆·波顿电影《断头谷》中的哥特元素解析[J].电影评介2012(11).
[4]吴优.蒂姆·波顿在电影中对歌特元素的运用[J].科技创业家,2012(23).
[5]万蕾.恐怖之窗里的黑色幽默浅析——电影《理发师陶德》的艺术特色[J].名作欣赏,2012(14).
[6]智琛,梁苗.试论蒂姆·伯顿的哥特式电影[J].电影文学,2011(3).
[7]王欣慰,马丽明.蒂姆·波顿与他的《圣诞夜惊魂》[J].魅力中国,2010(34).
[8]王晓姝.哥特之魂[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9]高燕.哥特气质下的光与色——浅析蒂姆·波顿电影艺术风格[J].大众文艺,2008(11).
[10]徐振东.黑暗而浪漫的哥特歌剧——浅析蒂姆·波顿电影中的哥特风格[J].电影文学,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