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鹏程
(泉州市丰泽幼儿园,福建 泉州 362000)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能将美术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如果教师的提问抓住了关键,激活了经验,注重了个体,把握了时机,启发了思维,则幼儿就会在教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与激励,就好比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必将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创作出丰富而生动的美术作品。
美术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有利于挖掘幼儿的内心世界和独特发现,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幼儿的艺术冲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都能自由地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同时,有效提问还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积极的师幼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无效提问较多,无法激发活动兴趣。“喜不喜欢?漂不漂亮?想不想?愿不愿意?好不好看?”这些无效提问充斥着整个活动。教师这种口头禅似的提问,早已让幼儿形成了习惯性回答,教师问得越积极,幼儿感觉越无趣,因为答案永远只是一个。
(二)提问过于呆板,缺乏艺术性。教师在艺术教学活动的提问中,很喜欢让别的孩子来评价同伴的回答或者作品。美术活动有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每个孩子对美的感知与体验都是独特的,没有对错之分。在提问的过程中,如果老师总以固定的提问模式来评判幼儿的感知、体验与想象,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他说得对不对,像不像”只会否定孩子独特的艺术审美视角,抹杀孩子的艺术天分。因此,教师对于美术活动中的提问应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提问,应更注重幼儿个体的感受。
(三)提问时以教师为主体,通常采用“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活动中的大多数问题是由老师发起的。教师没有为幼儿创造发问的机会,而是掌控着幼儿,牵着孩子的思维走。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而答案的出现又往往意味着主题的结束。这样的提问不能促进师幼互动,没有存在意义。
(四)教师迫切追求正确答案,幼儿没有充分时间思考。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往往已经有了自认为满意的标准答案,于是组织活动时,教师会迫切期待幼儿立刻回答出自己心中预想的答案。一旦幼儿没能回答出来,或者答非所问等,教师要么就会打断幼儿的思考,批评幼儿不认真听,要么迫不及待地给出正确答案,草草结束这一问题。
(五)对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考虑不够全面,在问题提出后,教师缺乏有效的临场应变。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教师自身素质有问题,思考不够全方位,误认为幼儿会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还有的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把握不足,所以幼儿的回答一旦出乎意料,教师就很慌张,采用要么回避,要么敷衍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活动效果好坏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把握活动提问的技巧。可见,教师提问,看似简单,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
(一)启发思维,拓展空间。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要留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促进孩子自主、创造性地发展。
在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量高尺》中,教师让幼儿欣赏长颈鹿、椰子树等量高尺后,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长的?”幼儿:“火箭”、“塔”、“老鼠的尾巴”……案例中教师没有将自己的东西直接呈现给幼儿,而是请幼儿大胆思考生活中长长的事物,促使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联想,为接下来的创作积累知识经验,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可见,这样的提问是开放、有效的。
再如中班美术活动《抽线画》,教师用绳粘颜料,在纸上随意抽出一个形,便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圈像什么?”幼儿:“我觉得像小天鹅在跳舞。”“我觉得像刮大风”……孩子们的想法很多,想象力也非常丰富。这里教师提的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它促使幼儿对此大胆想象。接着教师问:“那么,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抽出来的画不一样呢?”“可以把绳子摆成不同的样子。”“可以把纸折成不同的形状。”“让绳子抽出来的方向不一样。”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用什么样方法抽线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变化,而是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大班美术活动《奇怪的树》,教师在幼儿欣赏图片后提问:“你有没有一棵奇怪的树?”幼儿:“我有一棵鸡蛋形的糖果树。”“我有一棵数字形状的小树。”“我的这棵树很大,他的外形像小鸟,每根枝丫上住着一种小动物……”孩子们的想法很多,想象力也非常丰富。接下来老师播放一段音乐,旁白:“你有没有一棵奇怪的树呢?是什么样的呢?可能你还没想出来,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想想你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可能大大的,树叶很多很多,叶枝是什么形状的呢?你的树可能是小小的,可能很简单,用一个图案就可以表达,也可能很复杂,用很多很多的图案组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善于运用“可能……可能……”的句式,在优美的音乐中启发幼儿思考属于自己的那棵神奇的树。幼儿听完教师这样一段话后,创作出一棵棵“神奇的树”。
(二)把握时机,巧妙追问。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把握时机。如果时机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量高尺》,教师让幼儿思考创作自己的量高尺,在幼儿思考讨论后,教师提问:“你想设计一个怎样的量高尺呢?”幼儿:“老鼠量高尺。”教师:“你准备把有刻度的地方设计在老鼠的哪个部位?”幼儿:“老鼠长长的尾巴上。”教师:“那老鼠的尾巴是垂下来还是翘上去的?”幼儿:“垂下来。”
在这样一段师幼交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针对量高尺的刻度设计在老鼠的什么部位及老鼠的尾巴是垂下来还是翘上去的进行了巧妙的追问,在幼儿后来创作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追问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效果,教师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将问题的思考深入化,使幼儿的想法很好地得到兑现,为接下来的创作奠定基础。
(三)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幼儿不可能迎刃而解,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特别教师在突破重难点时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重难点,让幼儿形成较明确的认识。
例如在讲解冷暖色时,教师如果一下子要幼儿回答什么是冷色,什么是暖色,恐怕幼儿不会明白,那么我们就可以多设计几级提问:“你看到这些颜色时有什么样的感觉?”“我们把这种感觉暖暖的颜色归在一起叫做暖色系。”然后再提问:“现在你知道哪些颜色是冷色系的呢?”用这一连串的问题,帮助幼儿将暖色和冷色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从而使幼儿对“冷暖色系”有了初步了解。
(四)反馈及时,应答得当。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时间,尽快完成设计的环节,对幼儿回答的正确性,不做评价,马上进入第二个问题,或者评价含糊其辞,或者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代替幼儿思维。教师应该在幼儿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活动中,教师的回应是否适时、适宜、适度是教学活动是否高质高效的重要评价依据,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做足工夫,吃透教材,明确目标,真正了解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准确把握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
为此,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孩子,真正考虑孩子们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模式、情感体验,了解他们知识的局限性,想想他们在问题情境下可能想到的、想说的、想做的,并尽可能全面地设想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储备科学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应对语言或调整措施。
实践证明,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提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使有效提问成为幼儿美术创造活动的“魔术棒”、“催化剂”,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快乐自如地表达和创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童画”。
[1]安顺芬.幼儿教学中提问的误区及对策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12.
[2]丁燕凤.浅议幼儿园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
[3]周燕华.运用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苏州大学学士论文,2010.
[4]周金玉.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口语回应.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