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3-08-15 00:42秦小娟
文教资料 2013年36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建设

秦小娟

(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向深入触动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除变化速度大大加快外,其广度、深度和难度都前所未有。这一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对思想文化领域、尤其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道德行为产生了猛烈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道德文化面临种种挑战,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道德失落和迷茫的现象,使得“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1]。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重的国家”[2]。因此,构建现代道德文化迫在眉睫。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道德建设“短腿”困境

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承受着新旧道德冲突,既被新生活所诱惑,又被旧心态所禁忌,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建设“短腿”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道德评价标准模糊。道德评价应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它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道德评价标准对人们分辨道德是非、提高道德选择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过去,人们对什么是荣与辱、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可以不假思索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在道德转型的过渡时代,人们受到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这种境况使得当今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

2.道德价值取向紊乱。过去,人们把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道德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不仅具有一致性,而且具有稳定性。而在处于道德文化过渡期的今天,由于道德评价标准模糊,任何一种现象、事件、行为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不同评价,而评价失范必然导致道德价值取向紊乱,任何一种道德价值取向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文化的支持,受到一种标准的肯定和赞扬,而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讥评。这种道德选择的矛盾已经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集中表现在社会主义道德与消极道德在价值追求上的对立与斗争。价值取向紊乱,造成人们思想混乱、是非模糊,道德失去昔日的稳定性。

3.社会道德教育缺乏整合力和实效性。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教化的结果,要使人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社会理想整合一致的道德教育。在道德价值整合力极高的传统社会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个人教育在道德理想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道德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但目前,由于整个社会道德评价标准的模糊、道德价值取向的紊乱,导致学校、社会、家庭往往把一些相互矛盾的东西灌输给受教育者,再加上道德教育的保守性、泛政治性、形式化和表浅化、教育方面的官话套话使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使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二、造成我国目前道德困境的根源分析

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的、农业的、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现代的、工业化的、开放的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价值体系遭到瓦解,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人陷入道德迷惘,出现道德缺失和滑坡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有:

1.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辩证地看,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必然是矛盾的,市场经济并不必然排斥道德的信仰,而道德信仰亦并不一定压制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能激发人们的功能性,大大地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性意识。但市场经济对道德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样是明显的,传统中国社会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熟人、朋友的言论有监督作用,人们的道德自觉度高。而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人员流动性大,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地缘、血缘关系,人们所面对的往往是熟人与陌生人环境并存,熟人的言论监督被弱化,道德因此而放松。同时,市场经济所奉行的“等价交换”、“利益最大化”等原则开始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江泽民同志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法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钱权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互助精神、奉献精神减弱。”[3]道德建设滞后,而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文化的形成和完善又需要一个过程,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空档期,导致社会上出现道德滑坡现象。

2.传统道德的负面影响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它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我们在发扬光大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也深深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思想的禁锢,注重个人修养的私德,而忽视公德的范畴。今天许多陈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实际上是某些传统道德文化的延续,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西方文化的强劲冲击下,社会成员的流动大大加快,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空前增多,中西方道德文化的差异,再加上我国当前处于新旧道德文化的嬗变期,人们陷入道德迷惘在所难免。

3.社会道德调控弱化。社会道德调控的两个重要手段是舆论监督和道德评价。前者主要是靠大众传播媒介对新人、新事、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道德行为进行褒扬,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道德导向,后者则是通过人们的良知自律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想境界。社会道德调控能力强,一般会出现社会风气纯正、道德责任感强、人际关系和谐、人心向善等,然而,由于当前执行着双重或多元的价值标准,新旧价值观交替,美好的事物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干了不道德的事情却受不到社会的批评与谴责,种种迹象表明,社会道德的调控力量已经弱化。

三、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加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道德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需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紧扣时代主题,统整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合力,加强德育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个国家、民族的道德文化建设,教育是关键,家庭、学校、社会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各自侧重点不同,承担不同的教育任务和角色,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三种教育的目标必须协调一致。要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重智能轻德育的不正常现象,将品德教育、人格教育、意志教育、情操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层次性,要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方位的社会现代化时期,我们要建立起与现代化价值目标相一致的、适应现代化需要并能促进其发展的道德文明与伦理精神,这种道德文明与伦理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敬业精神与厚德载物、团结互助的凝聚精神的统一;(2)以爱国主义为情感依托,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准则,以共产主义为理想境界;(3)提倡事业上人人竞争,生活上理解宽容的现代人际观;(4)尊重自我,理解他人,个人生活的多样性与社会团体生活的求同性相结合;(5)外在的实用功利性与内在的道义圆满性相一致。这五项原则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也是与当前人们渴望走出道德困境的要求相一致的。[4]

2.必须处理好道德的批判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实现创造性转换。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继承和兼容的特征。历史上每一次新旧社会更替之时,便是道德文化的重建之时。道德文化的重建,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在道德被继承的过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对道德遗产的态度,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进行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反对全盘接受、不分精华糟粕的兼收并蓄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中的如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刻苦耐劳、互助合作、艰苦创业、修身为本、崇德重义等,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袭的美德,到今天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髓和动力。我们在继承与发扬光大这些优秀道德文化的同时,还要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如对于传统的“忠”,我们可以否定其忠君义,将其转化为忠于国、忠于职、忠于事、终于理等现代义。其他道德规范,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扬弃利用。总之,离开了优良的传统道德,现代道德文化建设就有可能走进误区。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还必须大胆学习、借鉴西方优秀道德文化,科学的态度是立足本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民族习惯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进行。既不可不加分析地照搬照用,又不可全盘排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对外来的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为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3.道德文化建设必须与法制建设相结合。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作为两种不同的调节手段,二者在调整的范围、社会形成方式、作用的性质、遵循的原则、实施的途径上有所不同,作为治国手段,二者各有优势,又各有局限性,不能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法律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行为,使其行为不得低于底线道德,重在惩戒恶行维持社会秩序,而道德则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引导人们向善,从总体上看,一个国家的道德文化与法制建设的协调是应有之义,道德不仅是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基础,而且可以弥补法律的缺陷,而法律以其强制力和权威性给道德以极大的支持。所以,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与具有相对弹性的道德规范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构成完整的治国方略。而且,法律制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道德的法律化,把凡是可以转化为制度、法律的道德规范制度化、法律化,这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进行道德建设的一项成功经验,因此,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道德建设而言,亦须如此。当然,道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将所有道德规范都法律化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4.道德文化建设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改变着自己的文化心理、道德风尚、生活方式和理想选择,因此,道德文化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为我国的道德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其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纠正转型期中某些制度的不公正及政策偏差,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各级政府的高效、廉洁、透明、公正,消除各种腐败现象,促进国风、政风、党风的根本好转;其三,整治文化市场、优化文化环境。目前我国文化市场主流是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治理整顿,对大众传媒中低级趣味、功利主义、迎合俗流、拜金主义、学术失范等严重污染人们心灵的文化垃圾加以根治。在文化上实施精品战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道德文化建设不断进步、不断升华。

[1][2]温家宝.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谈话.人民日报,2011-04-18.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6-37.

[4]李振钢.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及其补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1):35-36.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道德建设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市场经济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