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作用

2013-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文献

赵 颖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这里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后来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历史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①换言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记录人类历史文明的载体就是文献。文献的内涵是十分广泛的,并不像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文献仅仅是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这只是对文献的一种狭义理解。

从文献的概念中我们可获知文献是人类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人类文明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是人类获取知识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任何人类活动要想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永久痕迹都离不开各种介质的文献,文献为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千百年来,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与发展,用来记录人类活动的文献也在不断丰富与充实,这些文献资料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但人类的认识则是有限的,一个人甚至一代人都无法对客观世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无限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必须借助于文献,借助于先辈积累下的这笔丰富遗产。

“文献阅读法”,就是指“人们阅读文献并领会文献内容的一种方法”②。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将大量阅读各种介质的文献引入研究与学习过程中,也就是指人们通过阅读各种形式的文献,领会文献内容,并加以运用的一种研究及学习方法。这是一种既传统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溯所研究问题的历史脉络,而且可以帮我们把握学术研究前沿,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所研究的问题。因此,文献阅读法是对任何人都有实用价值的一种学习方法。在“纲要”课教学中我们适当运用“文献阅读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解决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授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文献阅读法”适应了大学阶段以自学为主的学习特点,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大学最早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最初就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教师或学生组织起来的行会,大家自行管理,相互辩论,以促进思想的提升。这足以说明开办大学的初衷就是以自主学习、自我提升为主,自学是大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尽管中国现代大学是在学习西方的前提下结合本国特点而产生的,但是强调自主学习的学习特点是没有变的。严济慈先生就认为,大学生学习过程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是:“听(听课)——看(自学)——用(查书)”。③换言之,除了认真学习课堂知识之外,学生还需主动阅读、学习课堂并未涉及的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自学是大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者,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倍增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大学期间所学的内容根本无法满足未来工作需求,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学习,实现终身教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正如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所说:“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习惯,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大学毕业以后,能否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④

因此,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本领。大学教师除了要认真备课、授课、进行学术研究之外,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潜能,让学生在没有老师安排与督促下仍然进行自主学习,并掌握一套自我学习的方法,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文献阅读”强调的是自觉阅读、自主学习,它要求阅读者在没有外部力量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也可以自主独立地进行大量、有效的阅读,不断增长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自己的努力与坚持才是最重要的,整个过程强调的就是自觉、自主地学习,所以将“文献阅读法”引入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学习惯。

除此之外,阅读文献的过程就是阅读者体会、感受作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长期、大量的有效阅读,阅读者不仅可以逐渐理解每位作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之后在新的阅读过程中验证或是否定自己的这些想法,达到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献阅读法”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在“纲要”课讲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纲要”虽然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其内容不仅仅讲理论,更是用历史事实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用历史事实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就决定了“纲要”课本身又具有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不同的一些特点。

第一,“纲要”课内容浩繁,纵横交错,复杂繁多,但教学时间安排有限。“纲要”课程时间跨度自1840年至今,长达170多年,内容宏富,重大历史与理论问题偏多,但大多数高校课时设置时间较短,我校课时只有32学时,其中还有8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果单纯采用课堂讲授法,并要求面面俱到,容易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难以全面介绍、系统阐释。

第二,课堂上需要合理分配理论与史实的讲述时间。如果史实内容讲得过多、过细,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历史专业课,而且很占用课时,但是如果理论讲得过多史实讲得过少,则会使理论干瘪,缺乏说服力,使课堂气氛沉闷,这样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

第三,课程内容与高中历史课及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的部分重复。三者中重合的内容会使得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失去新鲜感及学习动力。很多学生自认为以前学过历史,从一开始就对该课程有抵触,这自然会带来出勤率低、上课不认真等课堂纪律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课堂效果最优化,让学生收获更多;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史实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事实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如何避免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在熟悉的内容中让他们有新的发现;如何在被学生认为看似无用的“故纸堆”、“老古董”中让学生淘得珍宝,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们在进行“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及理论水平之外,将文献阅读法这一研究方法合理引入教学过程正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文献阅读可以弥补因课堂时间有限而无法涉及教学内容的不足。

“纲要”课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其内容则是在介绍史实的基础上阐释理论,所以“纲要”课不仅是学习理论,还要学习历史,而历史学习强调的则是时间性与系统性,但有限的课时不允许教师进行系统讲述,只能择其重点简要介绍,这样就无法展现历史全貌。文献阅读法正可弥补这个缺点,老师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文献内容以补充课堂教学,这些文献内容可以是学术研究前沿,也可以是历史资料,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解,而且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二)新颖的文献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曾提到:“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只知其一,唯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其二,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矣。”他将求知者分为了三种人,其中以第一种为上者,这种求知者知道其一,还会主动探求其二,在这个过程中激励他不断探索的就是求知欲。

求知欲“即求知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指个体内在的力求认识事物、汲取知识、扩充经验、探求真理的认知欲求。它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富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之一”⑤。从求知欲的定义我们可以获知求知欲是一种推动人不断认识未知世界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的培养也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大量阅读,会不断感到自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只是沧海一粟,对理论内容的认识更是肤浅。这样学生在不断阅读中就会发现自己认知的有限性与世界发展的无限性,进而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是加深对已有知识认知的认识倾向,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文献阅读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三)适当地、有针对性地阅读理论原著有助于学生对课堂阐释理论的全面理解。

课本上的理论内容大多是结论性的,缺乏中间的演绎过程,学生在看过之后总感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因课时要求,以及避免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重复讲授,老师在课堂上不可能详细阐释理论内容,所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课余读一些理论原著,有助于帮助学生更有效、完整地理解“纲要”课所阐释的理论内容,从而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并为以后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合理运用音频、视频等多种文献资料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献”不仅仅是指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还可以是一段历史纪录片,一部经典影视作品,或是一段原声回放,抑或是几幅极具历史价值的老照片等,这些都是文献。这类型文献不仅可以实现场景再现,而且具有更强大的情绪感染力,比如《走进毛泽东》、《百年中国》、《伟大的历程》、《东京审判》、《一九四二》等,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以开展以情为主的教学活动。

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合理地将这些文献资料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在看、听的过程中更直观、深刻地了解历史事实的发展脉络,从而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五)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利用各类文献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

在中学阶段,老师、家长管得多,跟得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多地受到了任课教师教学模式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安排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学生自己根本不用考虑自己该干什么。而大学则不然,学习没人督促,学生更多的是以自主学习、自我思考为主。很多学生一进大学校门,面对迎面而来的众多大学课程,面对一本本比高中课本厚数倍的大学课本,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教师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也就是教给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只教课本中涉及的知识。

这点对于“纲要”课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一个人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这不是用几节课就可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终身教育,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遇到的问题及疑惑主动、有效地寻找答案。“文献阅读法”正可以训练学生自己在繁杂的文献资料中进行甄别,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以解决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困惑。

综上所述,“文献阅读法”是一种古老、传统、充满活力的学习研究方法,将“文献阅读法”灵活运用于“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顺应大学教育本质和时代发展要求,而且可以解决“纲要”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进行学习与研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下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370.

②陈锋.文献阅读法浅析[J].图书馆界,1980(4).

③严济慈.读书·教书·写书·做研究工作[J].人民教育,1980(11).

④钱伟长.和大学生谈学习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1978.

⑤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60.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文献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