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视域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刍议

2013-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3年7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黎 红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和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可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已上升到战略地位。这一现实背景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拓宽了视域。

随着全球化向纵深方向的不断发展,“文化安全”日益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不同学者对“文化安全”的含义有不同理解,本论文所及“文化安全”是指:国家防止异质文化对民族文化生活渗透和侵蚀时,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不被重塑和同化的安全。

一、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二十一世纪,面对严峻的文化安全问题,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强势经济的文化植入、“文化霸权主义”、文化网络化等异质文化,使一些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受到扭曲、侵蚀和消磨,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严峻。

(一)高校管理层面:轻人文、重专业,对文化安全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存在“轻人文、重专业”现象,为增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而过分强调市场化和商业化,以至于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境界、人格和精神、德性和智慧,出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盲点”,导致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种情况尤为突出,高校管理层面大多在办学理念上十分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传授,往往将其简单理解为纯粹的职业培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进而影响学生自觉维护文化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但事实上,有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还很肤浅,对文化安全重视不够,很少基于文化安全视域思考当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化安全视域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导致高校在文化安全教育方面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重要阵地,这也恰好反映了一些高校管理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的狭隘性、片面性。

(二)高校教师层面: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维护文化安全力度不够。

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关键,而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主导着教育研究的方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受“轻人文、重专业”思想影响,不同程度存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基本处于缺失状态。高校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成长,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意识,很少基于文化安全视域考量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当前,有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夸大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这种做法容易引起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也是高校教师维护国家安全文化力度不够的表现。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核心内涵在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为促进学生发展大多开设了人文素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具有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人文教育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不少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观念陈旧,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没有有效地利用人文课程这一重要阵地发挥维护文化安全作用:一方面,部分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往往把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毛概、思修课程混淆。另一方面,又有部分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误把人文素质课程等同于专业课程,重点关注课程中的人文知识,这两种陈旧的观念不利于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以至于不少人文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注入式教学法,习惯采用说教与灌输方式,教学设计缺乏新意,教学模式单一,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无论专业教师还是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对自身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起的作用缺乏精准定位,对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缺乏研究,对人文素质教育在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历史使命认识不深,自觉维护文化安全力度不够。

(三)高校学生层面:人文素养欠缺,文化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倾向使部分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盲目夸大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忽视其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化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高度共享信息资源的同时,一些打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烙印的不良思想与价值观也随之而来,一些高校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和思想撞击下迷失了自我,轻易摈弃了我国几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究其原因,核心因素在于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文化安全意识淡薄,辨别真伪能力下降。

目前,即使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抓手的人文素质课程也未引起学生的重视,其育人功能的实现难以得到保证,这从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中可略窥一斑。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往往持一种消极态度对待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表现为:有厌学情绪,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枯燥无用,甚而逃课;课堂上玩手机、打瞌睡、聊天现象屡见不鲜;课后不愿参加健康有益的校园活动,不愿主动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开阔人文素质视野,而是沉迷于网络世界。对人文素养欠缺、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的大学生来说,互联网上自私自利、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等西方价值观在他们身上会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心理和自觉的价值取向,从而丧失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影响学生的成才和终身发展。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许多学者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随着文化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新的意义。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大学生作为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应成为时代的引领者,他们代表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文化安全意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树立起正确的文化安全观。强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着重于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借助高校的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升到学术化的高平台,从而帮助大学生在认知、价值和审美相统一的学术情境中,以较高的人文素养坚守“做人”的立场,使大学生在扑朔迷离的文化现象中分清是非、明确方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确定价值取向并作出道德判断,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因此,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需要。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加生活情趣,培养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达观的思想境界,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开拓思路、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被称为“90后”,他们生来手握鼠标,享受数字生活,他们甚至还不懂阅读,就已经认识了计算机图标,他们是数字的一代,他们的健康成长与祖国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如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引起教育者的关注与研究。事实表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思考、探索人生目的,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世界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合理健全的关系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精神信念,包括信仰,自觉强化文化安全意识,从而为大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不断地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在发展个人爱好、兴趣中充实与发展个性,提升精神境界,开掘与发展形象力、审美力、思维力与创造力。一言以蔽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苹果产品风靡中国,从耐克、别克到西门子,中国消费者对西方品牌的喜爱甚至远远超过国内的同类品牌。情人节、圣诞节的备受追捧,似乎都表明中国正越来越西方化,这种西方化现象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西方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文化的渗透,其实质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蜕变,中国的传统观念、民族文化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青年一代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阐述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历史使命。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民族精神的隐性表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突出民族精神,让高校学生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使心灵上有一种归属感,这也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是各种思想进行交融和传播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通过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植根于大学生心中,使他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自觉地维护祖国的文化安全。

三、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力。

要改变文化安全视域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就必须创新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已成为共识,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人格成长。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担负起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习评估体系等都应进行创新,以充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当前,在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应突破狭窄、封闭的设计思路,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充分想象的空间。为此,有必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互补性研究和尝试,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交往式”、“合作式”、“讨论式”的人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中心由过去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移。同时,在沿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创新教学手段,充分有效地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为改变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应建立一个灵活的多元的学习评估体系,创新人文素质课程考核形式:一篇文章、一份试卷、一份调查问卷设计、一份调查报告、、一份人物采访记录等都可以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形式。通过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还能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人文素质课程考核形式必须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成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

(二)创造人文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一所大学的环境往往成为反映其办学水准、体现其办学思路的名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部分高校的合并重组,其办学软硬环境均遭遇挑战,不少高校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师生的现实需求,导致其人文环境缺失,文化品位不高。打造优美健康、生态良好、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和谐流畅的现代化人本校园文化有助于实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高校师生的文化安全自觉性。

高校创造人文环境要尊重师生员工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根据价值追求多元性和个性发展差异性特点,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严谨与自由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共性和个性的交融。①从硬性环境角度加强人文氛围营造,应从校园自然环境入手,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园一屋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同时,关注校园整体景观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将校园环境风格与校园品牌特色相对统一与协调起来,既体现学校的特色和风格,更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反映学校的人文价值取向,把校园的公共场所规划建造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活动区,营造健康高尚的人文景观氛围。从软性环境角度加强人文氛围营造,应从校园文化活动入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活动、文艺活动、科普活动等等,有利于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从而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三)丰富第二课堂,推进人文教育。

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堂,但仅仅依赖于开设几门人文素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高校管理者和教学人员应积极开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重视逻辑思维的锻炼,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精神,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其中第二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加快第二课堂的建设对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第二课堂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高校可以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织起来,发挥各自学术专长和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尤其是以此为载体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各高校可以依据学生情况及师资力量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类的选修课、特色课程、项目培训等。此外,要利用学校现有的德育基础,积极发挥“两课”的作用,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两课”教育之中,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两课教学中,对于推进人文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有可能真正发现新问题、形成创新意识。为此,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行业,使其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调整自我、改造自我,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设,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总之,社会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或者回避现实。离开了现实社会,人文素质教育便会曲高和寡、苍白无力。②

注释:

①贺建民,邓成超,肖蕙蕙.大学的文化使命及和谐大学文化构建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

②王宪玲,陈立媛,赵丽娜,杨晓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

[1]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

[2]王代滨.新时期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3).

[3]虞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4(5).

[4]李庆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方略探究.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5]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周亦乔.2004届,全球化时代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

[6]崔满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10(4).

[7]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杨海蛟.关于农业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6).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