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青
(武夷学院 教务处,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教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应然视角,是学校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关联校风、学风的重要因素[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1年年底,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中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教风好坏,关乎一所大学发展的成败。创建优良教风,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源。
根据2000—2010年的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181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41所;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共227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本科院校达到701所;201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2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358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12所。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增加了近千所,特别是本科院校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增加的本科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各省市的高等专科学校或高职院校升格而成的,该类学校统一可称为新升本院校。新升本院校指近些年来在大学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各类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而形成的本科院校[2]。以我校为例,现在的武夷学院就是在原南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于2007年5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的。
作为新升级的本科院校,许多学校尚未从原来的高职高专的理念中脱离出来,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等方面与本科培养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教风作为学校发展之根本,在新升本院校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本科院校的大量增加为许多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但是面对日益增加的地方本科院校,许多学生在选择时不仅仅会考虑到地域因素,更多的会考虑教师群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然而受制于办学经费、办学经验等方面的因素,新升本院校往往难以招聘到更高层次的师资力量,高学历、高职称教师队伍异常缺乏,教学管理也缺乏历史积淀和现实经验,教风建设存在较大的难度,反过来影响了学风建设。新升本院校如要在激烈的招生中赢得一席之地,要在激烈的专业建设中取得较大的成绩,教风建设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风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根据2011年12月23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文件要求,未参加过教学工作评估的各类新建普通本科学校都必须开展教学工作评估,具体要求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两个文件执行。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作了明确要求,如“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新升本院校特别是民办类、地域偏远类学校较难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即便是表面数据上达到这一要求,但是在整个教师群体上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兼职类高级职称教师,新入职的博硕士还很难评到高级职称,真正的高级职称教师难以满足大批次的学生需求。
2、师德师风建设存问题
许多学校为升本计,在师资队伍的引进上出现过大跃进阶段,大量引进各类教师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入很多思想政治水平低,道德品质及人格品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的人[3]。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严格要求学生,不敢严格管理学生。如对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现象视而不见,不严格考勤管理;不能组织好课堂纪律,对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闲聊、吃东西等违纪行为不制止等。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表现为不按时上课,存在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停课、请人代课现象。部分老师坐着上课,缺乏与学生间的互动;有的老师上课时把自己的牢骚、私怨或其他不当行为带到课堂;少数教师教学欠文明,存在讽刺、挖苦学生,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
3、重科研而轻教学探索
目前高校教师的待遇主要依赖于职称,而职称晋升更多的取决于他们的发表论文、研究课题、出版著作等科研指标,教师自然重视自己的科研成绩,部分教师奉行科研至上,把科研和教学割裂开来,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教学水平不高[4]。许多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甚至不写教案;布置作业少、批改作业不认真;命题不严谨、评卷工作欠严肃、细致,甚至安排学生批阅试卷;评价学生成绩未能做到公正、合理,随意给学生平时成绩,评卷时存在随意加分扣分现象;监考工作欠认真负责。有的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部分教师只追求教学工作量,不注重教学质量,抱着对付的态度,教学投入不足、不认真,上课时照本宣科,致使教师的授课水平整体偏低,甚至有些教师“不会上课”。教学改革功利化、形式化,教师进行教育课题、精品课建设、教材立项等大多数出于对评职晋级的要求,而缺少踏踏实实的研究,难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教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基本保证,也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的体现。
1、更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
新招聘进入新升本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是80后的年轻一代,在教师上岗前及任职期间要多注重对他们的调查了解,针对每个人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引导培养方案,着力于教师人格和个性修养的历练。教师的健全人格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不具备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缺乏健全的人格,是很难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因此,要在教师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来统一教师的思想和行动,还要加强修身教育和和谐校园建设,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来塑造教师的人格,使广大教师在加强个性修养历练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和谐校园建设、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5]。
2、完善教风建设的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教风建设的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好的制度,教风建设就无章可循。在国家、省市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基础上,各学校要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制订和完善与教风建设有关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综合运用教育、规章、舆论、经济等手段,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良的教学行为,形成扶正祛邪、奖优惩劣的教学风气。
3、实施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
落实 “听课制”、“查课制”、“教研活动制”、“联系班级制”、“专题会议制”、“信息通报制”。各级领导干部、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性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教师,亲临教学工作第一线,调查研究,及时指导工作,解决问题。要制订教学工作的系列质量监控体系文件,包括:理论教学(含课程实验)质量监控实施办法、课程设计质量监控实施办法、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实施办法和实习教学质量监控办法等,以便保证各个教学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全程式多样化的考核制度,完善现有的学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年度综合考核和职称晋升教学考核等评价项目。年度综合考核由学生评教结果与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相结合。职称晋升教学考核由学生评教、专家评价、领导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评价四部分共同组成。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制定教师业绩考核与工作量核算方法,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科研、教辅等工作都能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与年终评优、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挂钩。
4、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要从业务和生活上给予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首先应进行岗前培训,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教师职业意识,并为青年教师配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实践能力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其次,采取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开展科研、企业合作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通过奖励制度、择优进修制度等来调动教学的积极性。如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提升学位层次、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及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学习和开展合作项目研究,聘请各专业领域的名师来校讲学等。开阔视野的同时帮助中青年教师及早确立自己的定位,树立努力方向。再次,学校在教师工作量方面、待遇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劳动价值,使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多少、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收入直接挂钩,做到学校的津贴分配、福利待遇等向一线教师倾斜。第四,生活上,学校应处处体现人本关怀,从细节入手,关心爱护教职工。针对教师思想困惑和生活难题学校予以解决,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6]。
5、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氛围
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要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努力营造建设优良教风的良好氛围。学校将优良教风建设作为系(部)教学与管理工作评估体系的重要指标。落实责任追究制,将教风建设状况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考核和年度奖金挂钩。组宣部要通过校报、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加大师德、师风的宣传教育工作。人事处、教务处要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特别是教风优良的教师。机关各处室、各教辅单位和后勤服务部门要改进工作方法和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为教师创造便利、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各系(部)要制订本单位优良教风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真抓实干,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校所有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建设、维护和保持优良教风的良好氛围,在全校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综合育人体系,促进学校教风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6、推进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三位一体建设
要促使教师能真正将精力用于教学探索,就要求学校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系统,为教师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提供平台与空间。以武夷学院为例,该校定位为服务地方发展,拓展两岸合作,推进国际交流。办好“三欢迎”(学生欢迎、用人单位欢迎、社会欢迎)大学,培养“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海西同类院校的绿色强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强调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接,专门出台了《武夷学院对接南平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纲要》、《武夷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关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校外兼职教师聘请办法》等文件,通过实施“教授工程”、“博士工程”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送骨干教师到高等院校、知名企业进修学习实践,鼓励有条件的副教授进军教授,鼓励有潜力的年轻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工作,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各种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让教师能够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以便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1] 蒋亦华.高校教风建设探讨 [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54-55.
[2] 范拥军.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特征和发展道路探讨 [J].大家,2011,(9):197-198.
[3] 徐宏书.浅论新升本院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师,2012,(14):26-27.
[4] 李凤祥,崔凤君.提高合并升本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3):113-115.
[5] 任艺.教风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41-42.
[6] 严丽纯.当前加强高校教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0,(6):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