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颖
(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4)
1929年,随着德里维拉将军的下台,君主制在西班牙消失,导致了第二共和国的产生,当时西班牙政府急需面对政治、社会和文化落后的问题。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中一再提到,西班牙的政府和学校需要改革,改革迫在眉睫。但是当时的西班牙对任何改革,包括对政府和大学的改革,都采取了一种普遍保守固执的反对态度,而且这种态度在当时占据着主导地位。赞成改革和倡议改革的人反而被称为“大学的敌人”。[1]关于大学应该如何改革,加塞特由对大学存在问题的分析入手,对大学重新定义,并且明确地指出了大学应有的功能等。加塞特的分析十分具有远见,即使对今天的中国大学依然有很大的参考和启示。
加塞特指出,追究一下导致所有其他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你就会碰到一个事实,这用一个词可以说明:懒散草率。[2]这种风气易于传播并且很快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学校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个问题,加塞特引用了一个十分熟悉的体育运动词汇——“良好的竞技状态”来解决这个问题。[3]并且他还强调这种竞技状态的保持不仅仅是个人,更应该拓展到整个集体。一个具有良好竞技状态的个人,生活在一个懒散的集体中,那么良好的状态也很容易消失;反之,一个懒散草率的个体,存在于一个具有良好竞技状态的集体中,那么个体很有可能被集体影响,改掉懒散的毛病。
将思绪拉回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放眼世界,我们和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差距依旧很大,学术造假事件更是频频发生,一些不正之风污染了严谨的学术界,并且给社会带来了极坏的舆论影响。究其根本就是急功近利。做学问本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探索的过程,但是一些学生甚至是老师,面对名利的诱惑没有守住自己的学术道德底线,并且侥幸获得成功,才使得这种风气愈发猖狂。但是这种风气一旦养成,就很容易愈演愈烈,并且会对我国教育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我们过多地强调要加强个人道德思想建设,却忽略了对集体,也就是学校、出版社、社会的监督。我们不能否认个人存在侥幸和堕落的想法,但是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个人影响也是很大的。在提高个人道德思想水平的同时,更应该紧抓大学的道德思想水平建设。针对这个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学术道德学习,完善相应法律措施。
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必须两手一起抓,不能偏颇。拥有良好的学术道德是学术界所有个体的基本素质,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必须从相关人员的道德认识上抓起,对这方面的学习也必须强化。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方式不能拘泥于形式,开座谈会、上课培训等只是学习形式的一部分,更应该注意的是运用科学手段分析学术不端案例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比如有学者就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的手段对我国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科学分析。[4]当然,光是理论上的学习或者是精神上的建设是不够的,完善的法律条例可以对学术道德学习起到补充作用,并且对败坏学术道德的个人起到震慑作用。一直以来,我国在学术不端方面的法律都不是很完善,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通常也只是行政上处罚,没有刑事上的处罚。所以建立一个系统的遏制学术不端的法律机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上的案例时有法律依据。而配套的法律机制必须有对不端行为量定方面的细则,对于这种行为各方面应该负担的责任,等等。比如美国相关政策就有规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会等资助机构对研究不端行为有最终决定权,但预防、制裁和调查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首先要由研究机构来承担。[5]
2.建立一个学校—出版机构—教育部的三维监督体系。
端正学术之风,必须以学校为基础。学校应该为学生和老师的科研成果把好第一道关卡。我国高校专门的针对学术不端的审核仲裁机构很少,老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发表通常只是经过自己所在课题组的研读,即使发现问题也会被忽略。而往往学校相关人员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之后,学校又会极力推卸责任,这样断裂的反馈调节结构显然是不行的。学校应该建立一个这样的部门,专门负责对该校师生发表的成果进行初步审查,从源头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其次,出版机构也应负起相应的责任。一些出版社为了收取版面费,而忽略论文质量的行为时有发生。我国论文引用率不高,与世界学术界认可度低和出版社极端不负责的态度也是有关的。出版社的功能不应该只是对论文里的错别字和病句进行修改,更应该对其内容负责。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出版社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深入了解,这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数据库和各种高科技查抄系统,相信只要认真比对,则一些基本的错误是能够发现的。最后,教育部也应该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学术不端这部分内容。编写相应细则,对各种情况作出明文规定。同时要加强和学校及出版社的联系,对他们的反馈及时作出反应。建立一个以大学为点,出版社为中介,教育部为圈的辐射网,通过这样一个点面结合的方式,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加塞特认为,大学的教育应该包括文化的传授、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与新科学家的培养。[6]但是现代大学已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的教学或传播活动,因此在大学里再度建立文化教学、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思想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必须是大学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7]这番话在现在看来可能有点画蛇添足,因为每个学校都在对自己的学校进行文化教育。但是在当时,德国的高等教育思想引领世界,所有高等学府争相模仿德国洪堡大学的结构,迅速扩大大学的科研机构,强调大学的科研功能。但是这种东施效颦的模仿,不但对西班牙当时的大学没有帮助,反而使得西班牙当时的整个办学体制十分混乱。于是,加塞特提出办学应该针对自身情况,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因地制宜办教育,重拾大学的文化功能,从基础抓起,只有建立好大学功能的基础——文化的传授,才能使得金字塔顶端的科研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加塞特的魄力和远见,对文化传授的重视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加塞特对文化的定义是每个时代固有的生命体系。[8]这个提法可能过于空泛,很难理解。笔者认为加塞特强调的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对各学科元知识的理解,即对学科产生的根源的认识。结合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对加塞特的文化定义进行拓展和补充,笔者提出“三个文化”文化教育方案,希望能对相关方面有所启发。
1.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相信很多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经常也有媒体报道,一些大学加入对著名经典著作的朗读计划,等等。这些新的尝试值得被鼓励,并且传播。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授和教学并没有纳入高等教育的教育大纲中,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可惜。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更多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包括名著、传统七艺、中医等都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大肆侵入,我们发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浅薄。这就造成了有时候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反而更加了解的窘境。其实 “国学热”的风潮更体现出新世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渴望愈发强烈。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学府更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文化传播。比如增强传统文化和所学学科的关联性,正确引导学生对传统的认知和学习;加大传统文化的普及力度,扩大影响力;制定独立的教学大纲,让传统文化作为课程进入大学培养计划中,等等。
2.独文化教育——特色文化。
所谓特色文化,即学校针对自身情况办出特色课程。每个学校的历史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招生层次不同,那么所具有的特色自然不同。对自身准确定位,避免千篇一律的大学出现是现代大学面临的问题。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重点学科,如何将这些学科的一些基础性东西普及到全校范围,笔者认为是一个可行的特色方法。比如大连理工大学的重点学科之一水利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在海滨城市的理工类大学,这个专业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校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水利方面的选修课程,比如简单地介绍该专业的一些浅显易懂并且实用性强的课程,或者安排参观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的重点实验室,这对扩大专业影响和提升学生毕业后的竞争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种简单的设想,需要学校和学科进行良好的沟通,但笔者相信一旦推出肯定就可以在全校甚至全国范围引起关注。现在很多学校都推出了特色精品课程,可是连自己学校的学生都没有听过的状况比比皆是。
3.泛文化教育——通识文化。
这里谈到的文化教育其实就比较接近加塞特所提到的文化内容。比如物理学文化并不是要大家都会计算物理公式,称为物理学家,而是一种对宇宙、对天体知识的理解,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我国高校大多在招生的时候,学生就已经选择好了专业。但是对这些专业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有偏颇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学习自己不喜欢专业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笔者认为,可以在大一的时候开设通识文化课,这样的课必须基础性和启发性很强,那么不但有助于学生将来的选课,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加塞特给的大学文化学科的内容分别是,介绍世界自然体系的物理学;有机生命的基本主题的生物学;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历史学;社会生活的结果和功能的社会学和一般概念的体系的哲学。[9]这个对于文化学科的分类对现在的文化学科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可以根据现在学科发展的轨道,更详细地制定出21世纪适应现代科学文化的通识课程。
加塞特认为,大学不同于科学,但又离不开科学,大学具有科学的附加功能。[10]加塞特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应该具有的三大功能之一,足以体现加塞特对科学的重视。但是加塞特又提到科学是人类最崇高的追求之一,但它不是唯一。妄称普通学生为科学家,这是一种荒谬的托词和虚荣表现。[11]乍看之下,这两种态度似乎前后矛盾,一方面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一方面又认为科学似乎不应该放入大学之中。这里不得不佩服加塞特对科学理解——附加功能。科学研究作为一种附加功能的出现,似乎可以更好地理解加塞特对科学研究的认识。科学研究必须存在于大学之中,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进行科学研究的工作,老师和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科研活动。
受国外高等教育思潮的影响,借鉴德国大学的科研功能和美国大学的服务功能,我国大学也越来越强调大学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这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提高国家知识创新和科研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我们要看到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分配问题。当老师逐渐将工作重心从教学转向科研,问题也随之而来。大学之所以为大学,首先它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大学由学生和学者组成,学者如果把时间都投入到科研而忽略了教学,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质量就不能保证。其次,由于评价机制过重强调科研成果,也导致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在科学研究上,为自己将来的晋升或者项目申请做准备。其实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这种循环愈演愈烈,那么大学迟早会变成研究所。这对我国大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这些问题不仅仅反映了教学科研的关系问题,更对我国现有的评价体制提出了质疑。从现代大学成立以来,教学和科研的问题一直存在,为什么今天两者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凸显,其实就是我们的评价体制出了问题。一个适宜科学的评价体制可以减缓期间的冲突,更能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我国许多学者都在对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找到突破的方法。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科研的“度”,处理好它在大学之中的功能和地位。
关于加塞特德高等教育思想还有很多,例如加塞特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大众化,大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大学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历史是可以跳跃性前进的,等等。这些思想是加塞特根据西班牙的教育现状所提出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针对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思想对我国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总结以上观点可以得出,大学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区域创新知识源和技术源的提供者。
现代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在区域创新活动中这两项职能决定了大学和科研院是提供知识和技术的主体功能。在知识创新方面,由于大学(科研机构)具备齐全的学科种类、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大量的科研人才,这些条件帮助大学(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活动中能提供更符合区域发展和完整科学的知识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方面,因为有系统的理论和知识创新体系作为基础,结合社会和区域当前对技术的新需求,在具备先进科研设备和充足的科研经费的基础上,大学(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上具有巨大优势。同时,通过建立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获取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资源,进一步地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2.各类人才的培养者和输送者。
大学(科研院所)是各类人才的聚集地,肩负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人才是区域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区域创新活动也需要中各类型、各层次的大量人才,区域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则是培养这些人才的场所。科研型大学主要负责培养和提供具备丰富知识理论和科研技能的高层次科研人才,虽然在数量上可能不多,但是这些人才是区域创新活动的开拓者和引导者。应用型大学和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培养和提供具备丰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这些人才占创新活动的人才的比例很大,他们能将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更好更快地和实际生产相结合,保证创新活动和劳动生产的顺利进行。不管是科研型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都是区域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科研院所)不仅培养了他们在科研和技术方面的技能,而且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和品格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只有对大学的功能有正确的认识,破立并举,对加塞特的高等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1][2][3][6][7][8][9][10][11]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5,40,41,61,58,82,73,98,76.
[4]常亚平,蒋音播,阎俊.基于组织因素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J].管理学报,2009,6(2):265-270.
[5]黄军英.国外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