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策略的探究

2013-08-15 00:42方云端
文教资料 2013年24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资源

方云端

(海南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环境中资源获取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开放的、丰富的、多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教学资源的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现实,教学资源的共享互换有助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教学资源共享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深入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更是推进高校信息化教育的焦点和核心。

一、高校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意义

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学生可以不受地域、时间、专业的限制,灵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知识,扩大优质资源的获取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对推进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都有深远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促进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教学资源的共享必然带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学习方式从固定、受限变得越来越灵活,学习过程从单纯的接收、被动参与转变为师生互动和主动建构。教学资源的共享不仅能聚合区域的优质教学资源,而且可以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环境,特别是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实质性整合,增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网络教学资源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2.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地域的高校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资源配置不均衡,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占有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目前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停留在低水平的自制共享上,众多教学资源成为离散、孤立的信息孤岛,不能进行大范围、高效度的交换共享,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信息化教学资源发展的基本策略是对资源充分利用,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共享信息化教学资源,可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教育成本,均匀分配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保证区域内各个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得上趋于公平,同时可以使广大师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把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到新水平。

3.支持学习模式的变革,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信息化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研究性课题和问题导向式的学习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的人才观和育人标准。教学资源的区域共享为改革学习模式提供了支持环境。同时,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多样性等特征,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可提高教学有效性,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主要发生在高等院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区域;第二阶段则从本世纪初开始,发生在各地新建的大学城(高教园区),以“教学联合体”、“教学共同体”等为主要组织形态,在区域内、高校间有组织地开展常态化教学资源共享活动。发展至今,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区域共享工作在各地区稳步推进,课程、专业、师资等主要共享方式在研究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网络教学资源区域共享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其共享的水平和程度都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存在的问题虽然各异,但总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共享的目标落实不够理想。

建设大学城的初衷之一就是通过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因此,各地在规划建设高教园区时,均提出了内容广泛的资源共享的远大目标,如:跨校互聘教师;校际互认学分;共享实验设备;共享图书资源;共用体育场馆;互享高水平学术讲座;互相开放教学实践基地;互享信息资源;互开辅修专业;共建教学管理制度平台等。但实际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因种种原因并不理想。互派教师和共享课程机制一直处于教师个人和个别院系的松散状态,还没有形成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惯例。图书馆际互借图书,统借统还的实施还比较困难,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才能实现。能够真正开展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和辅修专业等区域教学资源共享活动的大学城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建设之初的宏伟目标,由于缺乏后期持续性的投入和人性化的规划,最终都难以完美的实现“物”与“物”及“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2.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层次不深。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区域共享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的共享;校际互聘教师。教学资源共享的形式和内容比较简单,层次和力度都不够。图书资料等属于硬件资源,而且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一次投入,可以重复使用,所以容易实现共享。而校际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艺术、健身、休闲方面,那些知识性、专业性、理论性强的传统特色课程普遍受到学生的冷落。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不同,它们是软件资源,教师的劳动和课程“投入”一次,也只能被学生“使用”一次,一旦需要重复使用,就牵涉更“昂贵”、更复杂的成本问题,在实际操作上也不便。同时,教师的劳动和课程的投入又将牵涉对教师的工作量及其考核等体制问题。

3.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受益面窄。

从教师教学的层面看,校际共享选修课程的开设普遍缺乏整体规划,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教学的内容不够丰富,层次不够深入,部分课程没有吸引力,导致学生共享资源的受益面比较窄。同时,共享课程的管理涉及多校区的联合管理,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内容陈旧、方法老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监督,使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使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受益面变窄。

从学生的层面看,跨校区的选课和辅修专业涉及学生花在路途上的时间、精力和费用的问题,同时涉及不同的学校排课时间安排上可能会形成一定的冲突,使得部分学生只能放弃跨校的选修和辅修。

三、高校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策略分析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今天,开展高校教学资源区域共享,已不仅仅为了解决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所导致的教学资源短缺的矛盾,而更应该从高校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视角,从优化优质教学资源配置,推动高校内涵建设,从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多层次、多规格创新人才的视角出发。针对高校教学资源区域共享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1.从政府层面健全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

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触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高校管理体制上的根本问题。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对教育资源配置上的行政分割、部门所有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我国绝大多数教育资源为国家所有,但教育资源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基本属于学校或某些个人所有。一些学校、院系把自己所占有的资源视为己有,处于利益和各种原因的考虑而不愿与其他院校进行分享。[2]

(1)政府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自上而下改革现有教育资源分散投入的格局,集中力量建立一些跨学校、跨学科的公共资源服务平台,这种公共平台设立在中间机构手中或依托某学校建立,并且鼓励按照共享模式进行教育资源项目建设。如:区域数字图书馆和数字资源中心建设、区域实验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建设等。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区域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特点,加强协调高校间的联系和合作,统筹规划建设项目。

(2)建立激励与约束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长效机制。

为了促进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长期有效地进行共享,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提供资源共享的学校免收或少收使用费,对不提供共享的单位收取高昂的费用。国际上有种“1+99”的科技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即只要你向共享系统提供1%的资源,就能获得99%的服务,这一机制就使参加的人越多,共享的数据就越多,有助于形成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3]

2.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和评价,努力推进区域共享。

从共享现状的分析看,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不够丰富,同时共享的层次不高。要将教学资源区域共享工作长期推行并不断深化,各高校必须根据本校学科特色,建设一批有品牌效应的特色课程和专业,形成一支教学名师队伍,以优质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互选课程和专业,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值。

(1)高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形成特色与品牌。

特色是一所大学得以立足并得到良好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前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喜欢的共享课程、专业一般都是各校的优势特色及实用性强的课程与专业,学生喜欢的教师一般也都是那些认真负责、教学内容生动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名师。一所高校应该在某些学科、某些专业上突出自己的办学优势,拥有特征明显的相应优质教学资源,避开全面开花,小而全的建设思想。

因此,高校要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努力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建成若干个优秀教学团队,为区域共享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通过与其他高校的资源共享解决本校部分学科、专业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2)完善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推进区域共享。

为了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在专业、课程、实践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建设,建成了一批国家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教学资源,评选产生了一批国家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国家对这些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都提出了“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明确要求,并且拨专款建设了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教学资源展示网站,以期扩大这些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面,提高其共享使用效益。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因此一些优质教学资源在获得国家级立项后并没有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没有实现开放共享的建设目标。已上网的课程资源,特别是课件和教学录像,还存在内容不完整、质量不高等问题,甚至会由于各学校网络服务器的原因,造成这些资源无法随时链接访问,不能充分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的示范作用。

所以,要想推进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就应该将精品课程的验收与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维护和精品课程的共享使用效益进行挂钩,以保障这种优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精品课程的学习中受益。同时,在高校运行机制上,可以把共享机制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结合起来,试行宏观调控与保障机制、微观协调与管理机制、共享信息互通机制、共享质量评价与修正机制、共享激励机制,等等,通过这些机制涵盖教学资源共享的各个环节,提高学校资源共享的效益。

(3)加强对共享资源的管理与评价。

目前,一些学校教务部门和院系对选修课和专业课的共享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对已经开展的选修课和少量专业课的共享也很少及时、全面、深入地进行评估和总结,共享课程及其各个环节几乎没有进行过梳理,对是否开设这门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师生的评价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籍管理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我们在循序渐进地改革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同时,要积极开展一些的具体改进工作,如可以实施适应大学城特点的学分制,以此带动教学管理体制的逐步深入改革;应该大力提倡名师、教授上课,尤其上一年级学生的课,以名师的学识、治学态度、授课经验教育和影响学生,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对共享课程的考试和考核同样不能掉以轻心,这将直接影响共享课程的教学质量。

3.推进课程互选和深化学分制。

学分互认互换是教学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学分制代表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目前打通学分制的困难在于,由于我国各高校在制订本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时,并没有兼顾或预留与其他高校间相互衔接和融合的“端口”,这从最初的教学组织层面上就形成了课程互选互通、学分互认互换的“瓶颈”,造成了相关学籍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制度等难以配套的局面。所以,有必要在大学城倡导教学计划的相互衔接、课程的共同开发及考试的标准化,以此推进课程的互选和学分制发展。

4.加强高校内部教学管理人员的共享意识。

高校领导需要重视教学资源区域共享,还要增强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人事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的意识,更要使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许多细微之处加以完善,从而发挥出共享资源的最大效益,这样才能从“要我开放共享”的被动应付转变为“我要开放共享”的主动自觉行为。

[1]白春章,关松林.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6):59-66.

[2]张丽君,段万春,赵霞.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12):

[3]杨毅仁,陈铁群.我国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7-41.

[4]袁新瑞,姚远,丁剑峰.陕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1(3):77-82.

[5]胡小勇.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区域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框架与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3):48-53.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资源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