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惜珍
(韩山师范学院 潮州师范分院 英语系,广东 潮州 521041)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而且是近年来备受广泛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说明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科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关于教学和德育的关系,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1]钱冠连先生指出:“一个国家的教育机关与教师,如果只记得外语教学的应用目的而忘了外语教学的教育教养作用,将是一个严重的瘸腿教育,是对外语资源的浪费。”[2]
高校的英语教学无论是对英语专业班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班的学生来说,学时和课程比重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学习时间跨度长,影响面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必然会受到蕴含于英语知识中的各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师范学生与其他院校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具有角色的两重性:被教育者和未来的教育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德育能力素质是当好教师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德育渗透更显得重要,也是不可欠缺的。
如何充分利用英语课程特征,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的同时,发挥英语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培养师范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实现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是英语教师不容推卸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最终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根本。因此英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摈弃那种认为德育工作只是专职德育教师、辅导员或专门行政人员负责的看法,充分挖掘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渠道有多种,其中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言传身教及校园文化活动是主要的途径。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其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因此德育教育首先要立足于教材。我国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其德育教育的因素已被编者考虑在内,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文化和健康道德的内容,结合授课对象特点及需要,找准德育的结合点或切入点,使其过渡自然,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教材[3]为例,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Text A College-A New Experience(《上大学-新的体验》)是针对大学新生的文章,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学与大学学习的异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地位,鼓励他们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又如,第二册第八单元的课文A Friend on the Line(《电话朋友》)是一篇真实的感人故事,笔者运用课堂有效提问策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出“friends and friendship”(朋友和友谊)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主题。在授课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及如何对待朋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教授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cientists(《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时,笔者结合学生正接受的是师范教育的实际,引出对教师的责任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英语除了语音语调优美,丰富的词汇之外,还有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特点的文章。教师在教授语音、词汇、句型进行会话和语篇分析、欣赏和学习时,应挖掘和展示教材内容所蕴涵的真、善、美,悄无声息地把正面积极的思想渗透教学中。例如,在词汇、短语的讲解中,教师往往会给出例句,那么教师应多选正面的有关德育教育的例句,还可选择一些对学生素质培养有帮助的谚语及格言,让学生在学习、背诵。这些都有利于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化中感悟人生和生活的哲理,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义学习”。
德育教育不仅要紧扣教材,更要把它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理解辨析和接受。师范生除了应具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加工外,还应具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及课堂组织、言语表达、检查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教学能力。实践证明,做好课堂教学的德育工作,帮助师范生构建自己的道德观念及教学能力,教师的教法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思维习惯和今后对教学法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深刻的影响。
笔者认为可借鉴建构主义的理论,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引入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将德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教学中,促使学生其他相关品质完善的同时,有效地加强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和德育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的教学观念。[4]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活动的形式,寻求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最合理搭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做到技能培养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如,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根据单元主题不同创设不同情境或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拓展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情景中,发挥西方人文教育中所强调的“移情作用”;运用交际教学法,构建各种交际场景(如双人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等)。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交际场合,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流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在不同交际场合与不同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能力;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安排一些团体项目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任务型教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做,这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共事相处;运用比较对比教学法教授西方文化,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中西文化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看待西方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传统的能力,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语现象,并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积极有效地介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是渗入式的。德育与生活密不可分,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上的新闻、时事及人们喜闻乐见的媒体资料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引入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如时事报道或时事讨论、热点话题辩论等语言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提高思辨能力,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更为全面、客观,从而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奋发向上。
在英语教学中,教育者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提高学习者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一种有效手段。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提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频率最高的时空段,教师本身是否遵奉并践行着诸如平等、尊重、公正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明显或隐性地传递着价值。”[5]“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素质对完善和健全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人之模范也”。今天的师范生,未来的“为人师表”,因而师范院校教师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和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更显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正如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所说:“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身教胜于言教。身教比言教更生动、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其自身榜样的作用比任何说教更具有影响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除了要爱岗敬业、诚实守纪、表里如一、严谨从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的操行,还应不断地充实自我,整合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实际行动感召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教与学的关系会更融洽、更和谐,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英文书籍、报纸、杂志、网站,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根据不同授课对象的年龄和特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英文书籍、报纸、杂志和网站。如Gone With The Wind《飘》,The Leaves of Grass《草叶集》,Chicken Soup《心灵鸡汤》,China Daily《中国日报》,Language Tips(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网站等,让学生在英语语言艺术的世界里陶冶、情操,在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读,皆成性格。”
(2)推荐或组织学生观看积极健康的英文影片,特别是教育教学方面的题材,进行德育渗透。学生喜爱看电影是毋庸置疑的。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或选择多样题材的影片,“寓德于乐”,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的纷繁复杂,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美国经典音乐片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该片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使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深深地为影片中的人物、内涵所打动,如玛利亚的纯洁善良、积极的生活态度,上校的爱国热情,等等。又例如,美国电影Ron Clark《热血教师》,讲述的是美国当代教育家罗恩·克拉克在纽约一所小学任教时的一段经历。该剧使学生懂得教师不但要拥有优秀的素质和高贵的品格,还要具有“五心(爱心、恒心、信心、耐心、细心)”。
(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英语竞赛和校园活动,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展各种类型的英语竞赛活动,拓展、延伸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的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配音比赛、英文歌唱比赛、英文书写比赛、英文手抄报比赛、模拟教学比赛等,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让学生在准备、参与的过程中领略到英美文化的魅力,提高师范生的基本功技能和思想道德修养。除了高校自己组织的各种类型的英语比赛外,还有一些全国性英语大赛,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和全国英语辩论赛等。这些竞赛提倡重在参与,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学生在参与英语竞赛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锻炼了心理素质,使个性心理得到协调发展,进而提高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能力,从而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师范院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应遵循以下原则: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学科教学内容的制约,因而高校英语德育的内容必须从其教学内容中挖掘,找到德育的最佳切入点或结合点,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中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脱离专业课教学内容,将英语课变为思想政治课,不但失去了高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本质,而且达不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使之在无形中接受。[6]在语言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贵在渗透。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把握好“度”,避免占用时间过多,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失去其内在的教学本质,适得其反。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以情育情,调动、感化、激发师范生与教师的情感共鸣共振,使之乐其所学。在课堂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以情育人,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使智力活动与情绪感受相统一,在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同时也提高师范生德育能力的教育效应。
语言学习与德育教育并非对立的,而是相互协调统一的。外语学习过程是学生人格化的过程,是形成良好修养的过程。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教育学家赫尔巴特道出了教学的真谛:“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1]
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师范生的德育渗透要根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注意培养未来教师的育德能力,使他们将来在教育岗位上既能教书,又会育人,成为善于进行素质教育、有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教育方法。因此,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把德育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既要培养师范生的“德”,又要承担提高师范生“育德”能力的责任;要善于挖掘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内外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受到德育教育,从而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统一。
[1]李奇龙.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钱冠连.钱冠连语言学自选集:理论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教育部《实用英语》教材编写组.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册).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4).
[5]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14.
[6]刘丽玉,申波.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5):43-45.
[7]邓卉.简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