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虚实”审美思想

2013-08-15 00:42廖先怀
文教资料 2013年6期
关键词:养气素心本心

廖先怀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一、《养气》篇内容以及逻辑上的解读——“虚实”审美思想中的载体

对刘勰的《文心雕龙·养气》的解读,应当从内容中深入探究其更为本质的内涵,也就是一种发乎于心的审美思想。总结说来就是一种“虚实”审美。《养气》篇的“虚实”审美思想,实际上是需要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性的挖掘和思考,并最终回归到以人和人之本心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中。在《养气》中,我们需要把握的观点是“‘养气’,即是以一种审美的心境来调畅发于文端的‘气’”。[1]《养气》篇如何体现“虚实”审美境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其一,是否具有审美思想,其二,体现怎样的“虚实”审美境界。

《养气》篇的内容上,主要从王充的养生说切入,进而列举了“气”之特征及其在人本体身上的反应,基于此最后提出论说:“气”在于养,而心、志之所能依附也。实际上,这重点在于论说气、志、心三位一体而神、情兼具,“文”自然得之成也。气、志、心实际为“实”,即:“文”之所需的实际条件;神、情则为“文”之道,即:“文”所蕴含的审美之道(“虚”)。关于文,最终是要归于一颗纯粹的心态,即“素心”。在纷繁万象之中养气以虚静得素心之必要。也就是最终回归到人之本心——素心:这是“虚实”审美中最根本的载体。此外,“‘会文之直理’大体来说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从容率情’是指文学创作的从容不迫、率性、自然的审美境界问题;‘优柔适会’指的是对待文学创作的态度问题,也可以说是如何使文学创作达到‘从容率情’、‘率志委和’的审美境界的问题”。[2]综上所述,以人之素心体会文之道,这个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同时,有体会“文”之道过程中的实际条件(气、志、神);亦有“文”之道本身的“虚”化审美意义。而整个过程以人的素心为载体。

二、《文心雕龙》《养气》篇中“虚实”审美思想的体现

关于《养气》中的“虚实”审美思想的体现,需要分析《养气》在《文心雕龙》中的逻辑位置关系或从《养气》在《文心雕龙》的位置中体现。当然也需要揭示本心,人之神、志和“文”之道的必要关联,即素心和纯文的关系。

首先,《养气》关于意的达成“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通过心来领悟文之道,通过言来达意。这里的达意终极上说文之本性是“虚”的所在,只能通过人之本心之“实”来领会。其次,从《养气》及《文心雕龙》其他篇目的内容实际出发,《神思(第二十六)》、《体性(第二十七)》、《情采(第三十一)》、《事类(第三十八)》主要强调了“内容,文辞,思想”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更上一层的是“神”进而是人之气得以统摄。间接反映了“气”之重要,人之素心到位了,“神”自然兼具。因此,从《文心雕龙》篇章次序上的逻辑性来说,《养气(第四十二)》是为文之最根本性的,是以一颗“素心”意会文之道:即以“实”审“虚”。最后,在内容之外,内容之间的逻辑性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学上的思想是值得探讨的。这种审美思想是一种关乎人之素心,之自然本心下的意识审美。实际上,只要能够达到一种自然审美的境界,能够领悟自然之美的时候,素心、率情之作的方法自然就会运筹帷幄,也就解决了最根本性的创作问题。养气在于对自然心志本性的维护和维持,也就是“玄神宜宝,素气资养”。达到素心的状态则能“无扰文虑,郁此精爽”。在于文,素心之通文之直理。在于为文,无所阻塞,游刃有余也。这是对于审美中“实(素心)”的保养,进而领会“虚(文、心之道)”的美。

三、《养气》篇中文、心之相通于道上的“虚实”审美思想

《养气》开篇涉及王充的养气论(《论衡》)是一种实指,指发肤身体之实;而后归于素心,为实在性条件;最后是“文”道,此时是“虚”的象征。钟嵘《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淮南子·原道训》:“今人所以睦然能视,营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黑白,视美丑,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可见,“养气”所要到达的“通文之直理”的境界就是审美表达的一个虚化上的形象,但是,人之所以能感,能体会,就是因为有其形象化的代表即人之本心。这隐含着“虚实”的观念,但是在人的本心中它是以一种审美的意义体现出来的。不一样的是“虚实”中,“实”是有像可形,而“虚”是抽象的客观存在。《易经·系辞传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心可以发现美的存在,因美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告诉人们能够用心去发现,而不多加以主观的臆想。由“实”到“虚”,依据人之本心之“实”会通文之美意义上的“虚”,这就是“虚实”审美的关系。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认为:“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情感是要经过一番洗涤。”[3]16在此其进而提出了“移情”说,“移情”之目的在于达到一种和深度之美的相通。而在《养气》篇中正是这样一种“实入虚出”的体现,也就是用素心之“实”感悟文道之“虚”,这是“实入”;最后是把领悟到的文之道现于为文之作,这是“虚”的产出。当然客观来说,审美过程是受到外在的条件限制和影响的,这是由形象的感官性决定的。回归《养气》内容上就是这样体现的:“且夫思有利钝,时有通塞。沐则心覆,且或反常。”因而“吐纳文艺,务在节宣”。

《养气》篇的“虚实”审美,其本质上是要达到一种相通之境,方能有所用。每个个体在审美上有独立独特性,同时又是“虚实”相生这样一种哲思和审美。《文心雕龙》之气,非功利化求得更好的生存之道,而在乎人的生存基础上的进一步审美的归属。在这点上需要回归到刘勰生活的具体时代当中。李泽厚在《美学历程》一书中论及《魏晋风度》时说:“东汉末年开始,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的《论衡》被重视和流行……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4]90可见,人的主体审美意识思想在刘勰时已然兴盛,也就是其《养气》中开篇说的“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这种以人为主体的审美意识在《养气》中就作为承载“虚实”审美中人与文道之间的实体,这是符合刘勰的创作思想的。

四、《养气》中“虚实”审美思想的终极境界

在文道之追求上,《养气》乃至《文心雕龙》之中就是探求“人与文道相通为一”的“虚实”审美思想。总的来说,刘勰在《养气》中的“虚实”审美思想的内涵是:从内心的虚静中求得素心,以此洞察和感悟文之道,基于此是一个由“实”向“虚”的审美探求的过程;而在素心洞察感悟文之道下,最终实现将心和文道之相通的审美意趣现之于言、于文上。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的“虚实”思想延伸出“有限与无限”。从而实现了生命艺术化和艺术生命化。在《美学散步》中也对审美抽象出三个层析意义:第一,空灵与充实[5]23-28:“虚”指空灵,“实”指充实,空灵和充实是文艺作品的两大灵魂。第二,客观世界即物与物之间的虚实结合: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第三,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客观的景物是“实”,主观的情思是“虚”,化景物为情思才能创造美的形象。

《养气》篇中的审美意义可归纳为三个层次:“致心斋而坐忘”,个人有限和文之审美无限之间的联系是第一层次的审美意义。《庄子·人世间》提出:“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大宗师》里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从形到虚,也就是从“实”到“虚”,最终是“同于大通”。其实这样哲学化的审美思想在庄子的思想中是很明显的。如:《庄子·庚桑楚》里说:“出无本,入无穷……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入出而无见其形。”实和虚,有形到无形,最终达到无形,也就是终极的审美上的意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从哲学的角度上,也有两者之间最终的目的是达到相通为一的认识。

人的主体主观审美感悟,也是另一层次的审美意义。然而语言文字实际在表达“虚境”中的审美是有所限制的,即言不尽意之说。也就是言语表达之素心审美,是有所不能及的。但是,言语之作用恰恰在于表达,也就是一种“以形传神、外在到内在”的功效。李泽厚在《美学的历程》中认为:“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言语形象,传达出、表现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常人不可得不能至的‘圣人’的内在神情。”[6]98这点实际契合了《养气》篇的“虚实”审美上的终极境界,也就是第三层面上的审美意义。这个点就是:从素心的实到文之道的审美意义上的虚,最终通过文学创作将“虚实”的美现于语言中。但是这里不能忽视的是审美过程中的载体——以个人为本体。作为终极的美学意义是一种类同文道相通为一,人心、神、气三位一体与自然本初万物的归一。这种美学意义是赋予了哲理化的。从素心的“实”中感悟文之道上的“虚”,这种审美方式却是最能够接近文之道“虚”之美的,从“实”到“虚”再把“虚”用言“实”化,这是作家作品最能够体现审美价值意义,也是最能够接近人与文之道的审美的意义。但是,其中最基础的环节是人之素心的求得,概因事物的烦扰而迷乱,致使迷失本心。如原文“纷哉万象,劳矣千想”最本初的就是致“素心”之实,万物之迷惑使得心不能虚静,因而《养气》之说提出一种说法:“故宜从容率情……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庄子·天道》:“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天乐是人与天达到和谐为一,也正如人之心与文之道达到相通为一的境界。

五、结语

审美逻辑下,《养气》篇这种美学意义是赋予了哲理化审美的,也就是最终达到“人与文在道上的统一”。此外,《养气》篇的“虚实”审美思想(身体养生之素心——文之审美之心)中,有限与无限之间,进而使人、文达乎一种道。这也是魏晋南北朝开端的以人为主体的审美思想的代表。

[1]邱运华.营建一种自然的审美心境——试论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旨及其”气论”的美学史地位[J].广东社会科学,1997(6):97-103.

[2]祁海文,于维璋.试论刘勰的文学创作审美境界论——兼论《养气》篇的主旨[J].山东大学学报,1994(4):11-17.

[3][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猜你喜欢
养气素心本心
侠气与素心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素心人陶渊明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论《筱园诗话》中的“积理养气”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
帝女花妍:素心清欢染烟霭
“兢兢无负其本心”——蕺山后学祝渊的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