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初探

2013-08-15 00:45葛民建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学生自治道德德育

葛民建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无锡 214153)

本文旨在对学生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探索,通过对学生自主管理理论的梳理,分析当前职业学校德育的现状,并进行反思,尝试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具有实效性的学生自主管理德育模式。

1 学生自主管理的理论依据

自主管理思想在很多西方的教育管理思想中都有所体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利诺办起了名为“快乐之家”的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他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学生自治。他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兼顾学生身心的发展,德育与智育并重,儿童个性发展与他们的政治、社会责任感相结合。”[1]班级组织产生于17世纪,由夸美纽斯设计,19世纪中叶得以普及。夸美纽斯首次明确提出了自然适应原则,并把这一原则视为教育的主导原则。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原则是指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施行教育,是客观自然主义的代表。20世纪的教育家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提倡学生自治是杜威学管理观的重要形式。杜威认为,自治“不是绝对的不许外界插入干预,乃自己联系管束自己的意思”[2]。杜威反对教师作传统教育中的那种“监督者或独裁者”角色,反对教师的权威角色,反对教师通过直接干涉的手段维持教学秩序,主张废除一切不必要的管束的措施,给儿童充分的自由。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能使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必须从很小就开始进行,“应该从童年和少年早期,从七岁到十岁、十一岁时期起就开始教一个人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一定的本领,如果需要的话,学会‘强迫’自己”。[3]

我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儒家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儒家把“修己为人”、“修身为正”作为自主管理的总的指导思想,强调自主管理,强调修身,由此巩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进而推及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私学管理较有民主的色彩,提出了“当仁,不让师”的学风。其自主管理思想对今天我们教育中的学生管理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道家教育管理思想中也体现了自主管理的性质。老子从“道法自然”的管理观出发,总结出一些相应的管理原则,如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等。不要过多地强调行政教令,要顺应教育的自然规律,通过“不言之教”,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最佳境界。无为而治是老子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主体反省意识。对于学生的管理,他主张学生自治。他对学生说:“我们既自以是人,尊重自己的人格,且尊重他人的人格,本无须他人代庖。”[4]他认为学生自治有两方面的益处:一方面学生自治比被治要好得多,另一方面,学生实行自治做了先导可以提起国民自治的精神。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他强调: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自治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学生指的是全校的学生,有团体的意思;二是自治就是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三是学生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因为学生还在求学时代,就有一种练习自治的意思。陶行知先生给学生自治下了定义:“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管理自己的手续”。[5]他所说的自治就是让学生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笔者赞同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在学生自主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他们投身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他们的主体表现,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6]

2 职业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现状

2.1 管理理念专制化,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教师的意识中,教师始终是训导者和管理者,学生应该是服从教师的管理和训导。德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在德育过程中倾向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刊板说教,而无视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要求,而不知道德规范的真正价值意义;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相互转化;有的学生在遇到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无能为力;甚至有的学生养成“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校内一样,校外一样”。

2.2 管理制度机械化,忽视学生道德内化培养

职业学校都很重视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如设立学生处、政教处、学生会等管理机构,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校纪校规等一系列规章管理制度及班级管理制度,并组织师生对学生自主管理进行跟踪性监督。管理者为了完成任务,往往喜欢采取容易操作的行政命令手段,采用量化扣分制度,通过“压、控、惩”等方式对待学生,至于工作是否到位,管理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有进步,管理者反而没有兴趣去关注。这种德育操作模式割裂了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不懂得或不理解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或刺激物,或者强调学生通过机械的对照、模仿、矫正、遵循,外塑行为;或者强调利用表扬、批评和惩罚的作用来强化规范行为。道德教育影响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促进学生内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良好整合,从而生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作为一种内化的规范,只有它被人类诚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信念时,才能得以实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知晓道德规范,还要使学生能用一种更广泛的伦理思维去审视自然、社会和人的方方面面,做出道德上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上的抉择。

2.3 学生成长“产品”化,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国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是在一次次的重复同样的课程、类似的教学模式、相近的学生管理方法、一样的考试制度。这一切都是模式化的,由学校、教师为他们安排好了。学校好比“工厂”,学生好比“产品”,教师作为“生产者”按照教育目标将学生作为“产品”来批量生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正如杜威所言,它企图“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学生铭记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7]这实质上是一种静滞的教育形式,它企图用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规范去“塑造”下一代人,结果必定导致学生思想僵化、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抹杀与泯灭。

2.4 评价机制片面化,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职业学校将德育评价作为诊断功能,即通过对学生道德水平的诊断,评定出相应的德育等级,并使之成为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就业等的重要参考,而忽视了道德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其次,学校德育评价是一种单一结果的评价,即通过一定的评价程序,最终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德育分数或德育等级。从学校德育评价的实践来看,这种单一结果的评价方法越来越不能反映当前学生个体日趋多样化的状况。再次,学校德育评价以“他评”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被评定的地位,而忽视学生对自身德育状况的“自评”,没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最后,在现实操作中,德育评价往往是通过定量评价产生学生德育定性等级,即先通过指标量化的方法给每一位学生打德育分,再按德育分值的高低和不同等级的百分比例给学生设定相应的德育定性等级,诸如优秀、良好、及格之类。这种通过定量评价产生学生德育定性等级的方法是否科学?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3 职业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构建

3.1 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德育培养潜移默化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从硬件设施、人文氛围到文化建设都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让他们在每时每刻的熏陶中唤起自主管理的意识。如校园网络、橱窗、报纸杂志、广播等要大力宣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班级中通过有特色的主题班会,把自主管理的精神渗入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变成自主管理的大课堂,为班级自主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校氛围。

创立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立足于校园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围绕社团宗旨而开展的各种健康有益的学术、科技、文艺、体育、娱乐等社团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锻炼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3.2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强化个体主体性塑造

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因此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将学生视为具体的,鲜活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认识主体。要从各类学生实际的道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出发,承认他们差异,尊重他们原有的客观素质,把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个性修养转变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内在的需求,不断增强他们的内驱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让学生的主体之光在德育中闪烁。[8]

3.3 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知行合一

理想的德育,应该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道德的世界。职业学校应以活动为载体,在学校层面上,通过军训、主题班会、艺体节、学生运动会、升旗仪式、全国省市技能创新大赛、学校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建立各种道德教育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可以受到爱国爱乡、自我服务、学工学农、传统美德、助人为乐、交通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为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将学校道德教育融入学生广阔的生活背景,使得教育内容更加充实,道德教育更加真实、有效。

在班级层面上,开展班级全员自主管理活动,推出“班级全员自主管理”模式和学生干部竞聘上岗制度,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合作发展的意识。每年的校园艺体节、时装秀,小品活动周、文艺联欢会、重大庆典活动文艺节目等均由学生承办,进一步扩大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养成德性,以体验促内化,以精神升华促道德自我完善,达到知行合一。

3.4 评价机制多元化,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学校可以从学校规章制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社会评价等多个角度评价学生,建立多方位、立体型评价机制。在学校规章制度方面,如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籍管理规定、奖学金制度等各种制度;在教师评价方面,不仅班主任,各科任课教师,学校其他教师都可以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通过观察、反省、确定自我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同学、家长以及社会等多个评价主体的参与,能够全面科学的评价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陈孝彬.外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68.

[2]袁刚.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4.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00.

[4]高半叔.蔡元培教育论集[C].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78-279

[5]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

[6]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7]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1.

[8]金秀珍.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人本教育”的探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9]周秀娥.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84-86.

猜你喜欢
学生自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以学生自治推动学校管理走向善治新格局
以学生自治推动学校管理走向善治新格局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组织建设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