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就是一个个故事

2013-08-15 00:54:50陈晓冰
未来教育家 2013年9期
关键词:校长校园班主任

过年的时候,我和毕业已经二十多年的同学们相约来到初中班主任家。那是大年初一的晚上,外面寒风嗖嗖,不时传来鞭炮声。大家酒过三巡,全然没了人到中年的沉稳,七嘴八舌地讲起班主任与我们的故事。

我清晰地记得,一天下午班级劳动,我一手插在口袋里,一手端着畚箕去倒垃圾,嘴里还不断地埋怨着。班主任听到了,悄悄把我叫到墙角背人的地方,告诉我:“劳动就要有劳动的样子,把插在口袋里的那只手拿出来!做事的时候,不要老埋怨,不然你的埋怨会抵消你付出的劳动,甚至产生更坏的影响。”在我的记忆中,这可能是自己上过的第一堂真正的人生课。那些教诲,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一直发挥着“监察”的作用。

有一年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成绩很好。为了庆祝,班主任从家里带来了一把二胡,奢侈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教我们唱《天仙配》——“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那时候,我们还分不清黄梅戏和越剧,他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戏曲曲调的优美与唱词的精致。

在同学们的口中,那个用旧的五七干校改造成的农村初中,满满都是生动的往事与幸福的回忆。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故事,我们才不觉得校舍简陋、求学清苦,我们才对初中生活有了悠久的回味。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说,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志是有许许多多动听的教育故事。我想,我们的班主任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多少年后,我做了老师,成了校长。曾有一度,我特别热衷于对学校进行有形的“文化覆盖”。我喜欢在墙上贴点什么,画点什么,喜欢在目光能及的地方都标注出学校主题精神的印迹。后来,老师们送了我一个雅号——“板子校长”。因为,走进校园,无论何处都能看到我主张制作的喷绘、张贴,边边角角,花花绿绿。正是在给校园做有形的文明装饰的时候,我被老师们参与的热情感动了。于是,我便像记日记一样将自己与老师们的小故事写了下来,并在全校集中学习时,将这些故事讲述出来。没想到,老师们越来越喜欢听这些故事,甚至把它们当做闲暇时讨论聊天的话题。那年暑假,我将这些故事汇集起来,出版了平生第一本专著《跳动的随想——幸福教育笔记》。

那段时间之后,我渐渐开始领悟到,我们一直追求的文化管理,还可以换一个更具生活气息的角度去实现。撇开那些板着面孔的文化概念,校园文化不就是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吗?亦如我们与班主任之间的回忆。故事的微言大义,故事的生动传神,往往比规章更能使我们领悟和认同。教师教育学生如此,学校倡导文化也应如此吧。

我开始注意去收集、整理学校的文化故事。我意识到,一个善于建构学校文化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进行校园故事整理和分类的校长。那些创业故事、校友故事、教师故事和学生故事,如果没有用教育的眼光来审视,用教育的语言来传播,用教育的智慧来定格,原本值得留存和传颂的好素材或许就会被埋没掉。换而言之,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属于学校自己的故事,不就是在积累文化印迹,丰实师生的心灵基座吗?可以试想,在富有故事的学校里工作,教师自然而然怀揣美好的教育理想,会写下更多美丽的教育故事;学生自然而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会走向更为阳光的未来。而这些故事,也会渐渐沉淀为学校文化的一个个元素,最终成为对学校文化的最真实、最有韵味的解读。

朱永新教授说,“好的教育如同上帝往泥人的鼻孔吹进灵魂的气息,他们也是将一种视之不见,搏之不得,虚灵不昧的气韵,在一举手一投足间自然而然点染、熏炙、氤氲……”学校故事或许就是这种“灵魂的气息”。一个故事,为学生、为老师种植下一粒嘉树的种子。或许,许多美好的人生元素会因此而萌发、繁衍。

文化是离不开人的,离不开故事的。一所学校里,流传最久、最富生命力的不是钢筋水泥和白纸黑字的制度,恰恰是那些看似可有可无的校园故事。

猜你喜欢
校长校园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0
夸夸我的班主任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班主任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44
开心校园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41
论校长的修养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