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儿童撒谎的影响因素及矫正

2013-08-15 00:54:45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惩罚教育者个体

刘 倩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济南 250014)

近些年来,对于幼儿撒谎的研究愈来愈被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重视,成为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研究者徐芬、张文静等通过“抵制诱惑情境”的研究发现,撒谎儿童的比例3岁儿童达54.5%,4岁儿童为75.6%,5岁儿童高达83.1%。[1]其他大量研究也证明撒谎是儿童群体中的普遍现象[2][3],应该引起社会及家庭、学校的重视。

一、幼儿期儿童撒谎的特征

目前对撒谎概念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本文较赞同西班牙学者Masip等人对撒谎概念作出的界定,即撒谎是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或假造有关事实或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撒谎。[4]幼儿期儿童的撒谎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幼儿期儿童撒谎存在明显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之中。[2][5]例如,Chandler(1988)运用“藏与找”的游戏发现,约有30%的2岁儿童、60%的3岁儿童、55%的4岁儿童告诉成人错误的藏宝地点,即出现撒谎行为。[3]

第二,幼儿期儿童撒谎存在性别差异。Lewis等人(1989)通过抵制诱惑情境的实验范式发现:撒谎的儿童中有73%是女孩[6],即存在性别差异。但其他一些关于儿童撒谎的研究,表明性别差异不显著。[2][3]

第三,幼儿期儿童的撒谎具有发展性。首先,从儿童撒谎的发生率来讲,儿童撒谎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张文静等(2007)研究发现,在3-5岁期间,儿童违规后撒谎的人数逐步增加,特别是4岁儿童撒谎的人数比例显著地高于3岁儿童。[1]其次,在撒谎的能力上,年龄越大,儿童越能有效地使用撒谎策略。[2]

二、幼儿期儿童撒谎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生理因素和个体认知因素两个方面。在个体的生理因素方面,年龄的增长、脑和言语器官发育的日渐成熟,为儿童撒谎提供了生理机制。而在认知因素方面,有实验已证实儿童撒谎行为与儿童的撒谎认知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7]但儿童撒谎行为与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有很大的关联。有很多的研究者把撒谎或欺骗行为的发生看作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8]张文静、徐芬等(2005)创设“讲故事问问题”的情境,对儿童撒谎认知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也证实儿童对撒谎的理解水平能够反映其对他人心理的认识水平。她们认为,心理理论能力不仅与撒谎认知有关,而且应该是撒谎认知发展的前提。[8]

(二)情境因素

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情境当中,情境是我们考虑导致幼儿撒谎因素不可缺少的一项。Bussey的研究选取12个故事对人际关系情境、犯过情境、假装情境三个不同情境下儿童对撒谎的道德评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情境因素对4~11岁儿童撒谎的定义和道德评价产生了影响。[9]徐芬等探讨了在不同情境下儿童对撒谎的理解及其道德判断,发现从小学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不同类型的谎言/真话的道德评价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交往动机或情景的因素。[10]在2009年的研究中,她得出结论,交流的内容和情境因素共同影响儿童撒谎和说真话的概念。[11]

三、幼儿期儿童撒谎的矫正

(一)幼儿期儿童撒谎行为矫正的一般原则

1.尊重事实的原则。

无论儿童撒谎所造成的结果如何,我们家长以及教育者都要给儿童一个“申诉”的机会。通过耐心聆听儿童叙述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情形,对儿童的撒谎行为进行判断定位。

2.尊重儿童,维护儿童尊严的原则。

我们首先必须尊重儿童,将他作为一个与成人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如果撒谎事件发生在隐秘环境(仅有撒谎儿童及当事人),当事人可以直接指出其撒谎行为,使儿童意识到错误;但如果是在有无关人员存在的公共场合,教育者们采取措施就需谨慎。教育者要本着尊重孩子的原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妈妈可以告诉宝宝“你今天做错了一件事情,所以暂时不能给你买玩具。你自己好好想想是什么。想到了就告诉我”。这样就可以告诉儿童他做错了,也可以提醒他稍后我们还要处理这件事情。另外,保护儿童的尊严还体现在撒谎事件之后,家长及其他教育者切忌不可将事情四处宣扬。

3.教育一致性原则。

父母及其他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态度要一致,否则规则太多,儿童会产生混乱不知该遵从哪一条。特别是如果父母之间或父母与老师之间的教育完全相反,儿童也容易学会阳奉阴违的行为方式。

(二)幼儿期儿童撒谎行为的矫正方法

在遵循上述三条原则的基础上,教育者可以采取惩罚和强化的3种组合方法来对幼儿期儿童的撒谎行为进行矫正。所谓惩罚,就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包括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和负惩罚与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定义是并行的。如果刺激的出现或强度的增加,导致发生行为概率的上升是正强化,导致行为发生概率的下降就是正惩罚。如果刺激的消除或强度的降低,导致行为发生概率的上升是负强化,导致行为发生概率的下降就是负惩罚。[12]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正强化是给予好的刺激,而正惩罚是给予坏的刺激;负强化是取消坏的刺激,而负惩罚是取消好的刺激。

1.正惩罚+正强化。

儿童撒谎后,家长予以揭露,并对他施以正惩罚。可以惩罚他做一些他不喜欢的事,若下次发生类似事情,儿童说了实话,则对他进行奖励(如,表扬或给予某物),故儿童以后诚实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例如,一个儿童为得到妈妈的奖励(妈妈曾经说过如果他能得到小红花,就奖励一个玩具),告诉妈妈他今天得到了老师奖的小红花(其实并没有)。此时,妈妈在弄清事实真相后,应严厉地指出他说了谎,并罚他今天晚饭后扫地或罚站反思(正惩罚)。若下一次儿童表现出诚实行为,妈妈可以表扬或奖励他喜欢的玩具,那么儿童说实话的频率就会增加,是为正强化。

2.负惩罚+正强化。

儿童撒谎后,家长予以揭露,并对他施以负惩罚。可以选择剥夺儿童的某项权利或利益,如晚饭后不能看动画片或取消其原定的出游计划;若下次发生类似事情,儿童说了实话,则及时表扬其诚实的行为或给予奖励,从而使儿童此后表现出更多的诚实行为。例如,一个儿童因为在教室乱跑,结果把放在桌子上的一摞书撞撒在地上,却告诉老师不是他。此时,老师严肃地指出他的谎言,要求他把书整理好,并取消他参加区组自由活动的机会(负惩罚)。若在之后儿童表现出诚实行为,教师奖励他一朵小红花。由此儿童诚实的行为表现的频率不断上升,是为正强化的结果。

3.正惩罚+负强化。

儿童撒谎后,家长予以揭露,并对他施以正惩罚。同样可以选择让儿童做一些他不喜欢但力所能及的事情,若下次发生类似事情,儿童说了实话,则停止对儿童的惩罚,取消其厌恶刺激。例如,一个儿童非常喜欢玩小汽车,可是妈妈不允许他在客厅玩。有一天他在客厅玩小汽车被妈妈发现,他告诉妈妈是爸爸让他在客厅玩的。此时,若妈妈向爸爸求证发现儿童撒谎,在严厉指出的同时,没收他的小汽车并要求他帮助妈妈扫地一周(正惩罚)。若之后儿童表现出诚实行为,就把小汽车还给他并停止其打扫卫生的惩罚,致使儿童的诚实行为增加(负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奖励和惩罚的选择要注意针对性、恰当性、适度性。奖励应该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切不可滥用,以免儿童产生为利益而说实话的倾向;而惩罚尽量不选择体罚,以免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

[1]张文静,徐芬,等.幼儿撒谎行为的发展及其与撒谎认知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7,(3).

[2]徐芬,王卫星,等.幼儿撒谎行为的特点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1).

[3]Lewis M.The development of deception//M.LEWIS,C SAARNI.(eds.)Lying and deception in everyday life[M].New York:Guiford,1993.

[4]Masip,J.,Garrido,E.,& Herrero,G.Defining deception[J].Anales de Psicologia,2004,(1).

[5]Victoria Talwar,Heidi M.Gordon,& Kang Lee.Ly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Years:Verbal Decep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Second-Order Belief Understanding[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3).

[6]Lewis M,Stanger C,&Sullivan M.Deception in 32-year-old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9.

[7]Talwar V,Lee K,& Bala N,et al.Children's conceptual knowledge of lying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actual behaviors:Implications for court competence examination [J].Law and Human Behavior,2002,(4).

[8]张文静,徐芬,王卫星.幼儿撒谎认知的年龄特征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3).

[9]Bussey,K.Children's Catego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Lies and Truths[J].Child Development,1999,(6).

[10]徐芬,荆春燕,等.交往情景下个体对撒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J].心理学报,2002,(1).

[11]Fen Xu,Yang C.Luo,Gen yue Fu &Kang Lee,Children's and Adults'Conceptual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ying and Truthtelling[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09,(4).

[12]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惩罚教育者个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神的惩罚
小读者(2020年2期)2020-03-12 10:34:06
Jokes笑话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惩罚
趣味(语文)(2018年1期)2018-05-25 03:09:58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真正的惩罚等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探索(2013年4期)2013-07-24 08: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