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蕊,王殿华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成了媒体的热门词汇,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你幸福吗?”一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普通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幸福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价值取向,并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未来正确价值取向的一种责任和追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开展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石,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工作的内在本质,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利益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就要把大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大学生的幸福观因社会的进步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所以,加强幸福观教育就要尊重大学生合理的、正当的需求,以培养健康人格,达到身心和谐,避免因就业、考研压力以及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引起危险事件。所以,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幸福,实现身心的和谐幸福,为培养其创造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奠定基础。
幸福以物质条件为基础,实践活动不仅为幸福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是幸福实现的途径和方向。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工作的指明灯。高校进行幸福观教育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能,愉悦他们的身心,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存在;让大学生明白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物质财富,还可以创造精神财富。“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了一种快乐。”[1]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将幸福观教育寓于现实生活中,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幸福和认识需求,使幸福观教育更有效果和价值。高校重视建设校园文化,不能仅仅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理论,要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学习的动力,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幸福观。
马克思认为,幸福的内涵是多样化、系统化的,而实现幸福的路径也不是唯一的。幸福感和幸福指数在某种意义上来自比较,因此统筹兼顾不断走向均衡和谐是实现幸福的关键路径。如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相结合,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感受幸福与创造劳动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内在地包含了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工作的基本价值。就目前中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幸福观教育不仅要培育大学生创造幸福的本领,同时也要培育其享受幸福和体验幸福的才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人的幸福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满足感和精神上的愉悦,超越“小我”寻求通向“大我”的智慧之门的钥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追求的幸福不能极端,更不能通过与道德不相符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被包养”或某些不良行为,作为赚取金钱、通往幸福的捷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要以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作为理想的目标追求,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大学生幸福感的理想方向。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融合,最终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这才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目标和理想。
亚里士多德曾言,“幸福就是某种善”,“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正所谓以教育为本,更应以德育为首,育人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遵守社会公德,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幸福观与道德观相关,实施幸福观教育就是进行道德教育。长期以来,社会和教育者缺乏对正确幸福观的宣传,社会生活中出现许多与道德不符的行为。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幸福观,把追求感官享受,充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道德缺失的人把钱财看作是衡量人生价值和评辨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很多事例表明,道德观与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所以,高校将道德观和幸福观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德福一致”的观念。道德缺失的人不容易获得幸福,而幸福观歪曲的人也难以具备崇高的德性,真正美好的幸福与崇高的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幸福观教育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和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体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幸福观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课来传递幸福的概念,而且可以让大学生对幸福观教育有具体的感受,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德性修养,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精神状态。教育者通过一些有创造性和发挥自主能力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质,在活动中体验幸福,促进大学生“三观”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下,驱动大学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
网络素养是人基本素养中应具备的素质,包括网络素质及道德规范。大学生应具备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网络素养知识。大学生接受良好的专业知识教育,是现代化思想观念的代表,但目前网络信息来源错综复杂,大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时要有批判精神,坚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运用良好的道德规范审视问题。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一旦受外来刺激的影响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自怨自艾等不良情绪的累积逐渐形成心理疾病使幸福感缺失,形成恶性循环。网络素养和批判精神是幸福观教育的必备素质,两者贯通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逐步增强幸福感并形成良性循环。
1.人格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规范了人们的日常行为。丰富的物质利益虽然可以激励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但过度地追求物质利益,会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气,这是对大学生幸福观的一个重大考验。“人总是在追求幸福的,只有在合理的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下,人的这种幸福追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的幸福感受。”[2]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判断善恶、确定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准,为他们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通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推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理想人格,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积极地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大学生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明确指出,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才能使人在创造性的活动实践中感受到自身的力量,进而增强自身的幸福感。“以存在的完美为指向,幸福意味着人自身潜能的充分展开以及人自身多方面的发展;所谓存在的完美或完善,其真实的内涵即在于人的全面发展。”[3]当代大学生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把个人的幸福与全人类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大学生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保持较高的幸福度。
1.榜样教育。
高校实施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问题,重视社会环境给大学生幸福观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典范教育,使大学生的内心受美好品格的感染,使其更贴近生活,把握幸福观教育的意义。与此同时,引导大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榜样,让榜样走进学校为大学生讲述自身的奉献故事和奋斗经历,从榜样身上取其前进的动力,形成个别带动集体的共同进步局面。“最美中国人”的幸福观是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这是当前每个大学生所应关注的话题。“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是一种精神动力,值得每一个大学生传承。教育者可以利用他们的言行为大学生生动地诠释幸福的内涵,帮助大学生树立“最美中国人”的幸福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最美精神”得到弘扬。
2.对比教育。
对比教育是将现象或事物的不同属性、特点进行鉴别后得出正确结论、提高思想认识的活动。应用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可以让大学生理性的思考如何把握幸福,怎样才是真正的幸福。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观看教育短片,通过幸与不幸、乐与悲、对与错、黑与白的鲜明对比引导大学生努力作为,好好珍惜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的机遇,历练成才,创造幸福。电视剧《老大的幸福》运用对比手法讲述故事情节,让观众真正了解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主人公幽默、善良,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与官迷、股疯、北漂、傍大款的四兄妹形成鲜明对比,对什么才是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一目了然。理论联系实际,注入时代的色彩,对比教育可以更好地使大学生理解何为真正的幸福。
1.体验教育。
幸福是以心理感受为条件的。让大学生在社会活动、实践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在帮助他人时感受助人的快乐、在奉献社会中体味做好事的幸福,深化大学生对幸福观的认识和理解。例如,上海世博会期间,志愿者的优秀表现获得了全世界的好评。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志愿者本身也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始于奉献的喜悦和付出的感动。众所周知,用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所得到的效果比任何有形的幸福观教育都要好很多。因此,大学生应多参与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发挥所长,帮助他人,这样既锻炼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又可以体会快乐的幸福。
2.时机教育。
时机教育就是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把握有利的教育时机会使幸福观教育的作用更加有效。当社会有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发生时,高校要抓住这些具有重要意义和别具内涵的重要契机,广泛调动教育资源,引领教育对象,构筑有效平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在重大事件和活动发生时,往往有勇于担当、为国分忧、伸出援手帮助他人的无名英雄挺身而出,如玉树地震等事件中,就有一大批志愿者接二连三地行动起来,人们被这些无名英雄所感动,这些都是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良好时机。通过宣传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适时给大学生上一堂生动的幸福观教育课。引导大学生思考幸福的意义,树立和践行正确、合理的幸福观。
1.营造氛围。
幸福观教育不仅要有良好的校园氛围,更需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发布载体和传输工具的应用对社会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网络媒体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引导力,对大学生的影响很深,媒体和舆论的理念、导向等内容都潜在地影响着大学生和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媒体应履行社会职责,宣传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格,创作优秀的作品激励大学生。用朴实、正义的责任感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减少炒作和恶搞,坚决禁止不顾社会效益、只为经济利益而兴起的庸俗之风,要以和谐为本改善社会风气,努力营造有利于幸福观教育的社会氛围。
2.凝聚合力。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的整体合作,应从大范围着眼,在目标上统一要求、时空上紧密切合、功能上协调互补。将个人的幸福观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相糅合,发挥教育理念的整体效应,形成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幸福观教育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统一。力求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以“恶小而为”,在他人遇到困境、需要帮助时,雪中送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援助他人和奉献中感受幸福、体会快乐。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4.
[2]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31.
[3]杨国荣.伦理与存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63.
[4]丁春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评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