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现状综述

2013-08-15 00:50周庆玺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10008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年13期
关键词:专业队田径队运动队

郑 倩 周庆玺(清华大学体育部 北京 10008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体育事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教委于1987年4月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公布了全国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51所高校名单,并对招生对象、招生方法、教学管理等做了初步规定,田径是高校重点布局的体育项目,从而揭开了我国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新篇章。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成为我国多方面、多功能、多层角度来培育优秀的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已经逐渐摸索出来了发展高水平运动员和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两者兼顾的路子。在运动队的建设、管理,运动员的招生选材、训练,教练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在高校内使得学生中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多了,集体主义和爱校热情提高了,促进和带动了校园群体活动的开展。然而,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学与训练的特殊性,以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诸多深层次的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

1、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开展的现状

1.1、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现阶段我们国家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青少年体校、专业队现役或退役队员,其中,普通高中的学生运动员是高校的主要生源渠道。大部分地区的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要求运动员运动成绩达到二级水平以上,文化考试在300分左右即可进入高校学习。而在田径项目上,高校录取专项运动员的基础比较低,一级运动员收录数量相对较少。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一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在升学后通过非常系统、严格的训练后其成绩提高一般会非常的显著,个别的运动员成绩会大幅度提升。运动员普遍认为进入高校后课程压力过重,部分课程有一定难度。

1.2、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高等院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就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能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含量带动整个运动团队。目前,各高校教练员年龄大都在45周岁以下,男性教练员居多;高校田径教练员大多数是本校“亦教亦训”的体育教师,有少部分高校有专职教练员。近几年高校教练员的学历都有所提高,相当一部分教练员达到研究生学历,但绝大多数教练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高校在教练员培训方面也没有专门的安排和计划。

1.3、运动队管理的基本情况

运动队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招生选材的管理、运动员的管理、教练员的管理、训练与竞赛的管理、经费场馆设施的管理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成、实施、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调控,市场的影响,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财力物力等。传统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较多地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是一种封闭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运动员的个性和才能的发挥,确立新的管理思想,就是要把运动员的因素放在首位,以运动员为本,尊重运动员的人格,顺应环境,强化运动员个体特征。

2、影响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集中反映在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指运动队自身建设中存在的核心要素的相关问题;外部因素主要是指限制运动队发展的资源、管理及制度问题。

2.1、内部问题分析:

2.1.1、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分布失衡

从历年特招考试的情况来看,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的分布呈现一些特点。由于有些项目相对容易开展,因此,从事该项目训练的运动员相对较多,造成考试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总体来看,田赛项目的人员分布较为均匀,而径赛在1500m及以上的项目上,参加训练的运动员较少,距离越短练的人就越多,竞争也越激烈。四川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一项调查显示,运动员在项目分布上不均,一些运动项目如投掷、竞走和全能等项目后备人才不足。这个局面也影响到了各个高校的招生工作,常常形成在某些项目上的重复招生,从而导致某些项目上空无一人,影响了高校田径运动的整体发展;此外,重复招生使成绩较差的运动员失去训练的积极性。

2.1.2、生源渠道狭窄,队员质量不好

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来源问题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成功的关键。文献资料分析显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普遍存在生源质量差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运动员入校时的专项及文化基础薄弱。目前,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尖子生、少体校学生、退役运动员和现役的准运动员这四中渠道。其中,有潜力的普通高中尖子生和少体校学生,因缺乏系统的训练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然而现役和退役运动员虽然运动水平起点高,但其已过了运动成绩的高峰期,潜力太小,已逐渐被高校所冷落,许多学校甚至拒绝招收专业队退役运动员。通过特招考试选拔上来的一级运动员极少,这就决定了被高校录取的运动员入校时的专项基础都比较低。而来自体校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则是文化基础差,专业技术相对较好。

2.1.3、高水平教练匮乏,教学水平不高

高水平的教练员是高水平竞技成绩的重要保证。然就相关调查结果来看,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教练员十分匮乏。目前,我国的高校田径教练员多来自于体育院校,缺乏高水平专业训练经历和专业执教经历。体院毕业的教练员虽然具备一定的训练理论知识,但却缺乏高水平的训练实践,这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田径教练员水平提高的“瓶颈”。目前,我国高校田径队的教练还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教练”,因为这些教练员几乎都还兼有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并非专职从事训练工作的教练员。

2.1.4、学训矛盾突出,体教结合不利

长期以来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难题之一。学训矛盾主要体现在学习与训练时间安排上,以及给予大学生运动员学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与保证正常的学业要求的矛盾这两个方面。我国许多高校田径队教练员普遍认为“训练时间不够”是运动队训练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我国高校田径队的训练时间比专业队训练时间短得多。由于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体育院校,运动员入学后被编在各院(系)的几个专业学习,较为分散,这给训练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在进入大学后,运动员需要兼顾学习和训练,影响了训练水平的提高。

2.1.5、竞赛制度不完善,高水平比赛偏少

高水平的训练与高水平的赛事是分不开的,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赛事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两大球篮球和足球的开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以外,其它项目的赛事组织尚不完善。我国高校田径赛事目前最重要的是4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以及每年的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还有各省、市的大学生运动会等,除此之外,其他的赛事非常少,入学后每名学生最多只有2次参加全国性或全省性运动会的机会难以实践以赛代练的理论。此外,我国高校田径竞赛系统最为缺乏的是校际间区域性、自主性的竞赛交流,而这恰恰是完善高校田径竞赛体制的基础。

2.2、外部问题分析

2.2.1、资金支持不够,经费来源单一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可以分为训练、竞赛及后勤三部分。其中训练经费又包括了场地、器材、服装(鞋)以及训练津贴等费用;竞赛费包括比赛报名费、交通费及比赛相关证件的办理费用;后勤经费则包括了伙食、住宿以及其他方面的费用。运动队的训练经费多来自于学校拨款,自助赚取经费能力不足,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只有极少数高校,如清华大学、扬州大学、黑龙江大学、华东交通大学4所高校的田径队负责人认为田径队的经费“充足”。经费最缺乏主要集中在运动员及教练员的训练补贴、比赛经费及相关奖金等方面。高校田径队教练员尚有工资等正常待遇,而大学生运动员所能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等与专业队员的工资、津贴等收入相比则少很多。训练、竞赛等经费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高校对田径队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我国高校田径整体水平还不高、竞赛体制还不完善,难以像职业体育那样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2.2.2、后勤保障无力,训练水平降低

高校田径队的后勤保障主要包括饮食及住宿,以及其他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条件。相对于专业队来说,虽然高校拥有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但食宿等问题则往往要靠大学生运动员自行解决,这恰是专业队员所不用担心的。这些后勤保障问题通常会成为高校运动员面临的实际困难并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及水平。大运动量的训练要求运动员必须有充足的能量补充,因此,在饮食上相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运动员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现实是高校运动员需要取得一定的运动成绩才能享受补贴,大多以现金形式发放。绝大部分高校还难以具备像专业队那样办运动队食堂的条件,大学生运动员们也大都是跟一般大学生一样在学生食堂就餐。在住宿方面,能够提供住宿补贴的高校为数更少,补贴形式主要是现金补贴和开设运动员宿舍。

2.2.3、与专业队合作中的冲突与束缚

高水平运动队与专业队之间一直都有合作关系,却又存在许多矛盾。双方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招收专业队现役或退役队员进入高校学习、合作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体育院校为专业队教练员开办培训班等方面;矛盾则主要体现在专业队不愿意完全放手让自己的现役队员去高校,往往希望采取“挂学籍”的形式,使得高校不仅在训练工作上难以插手,在专业队员的学业及其他日常管理方面也常常出现矛盾。造成矛盾的制度原因是双方分别属隶于“体育”及“教育”两套系统,在组织、运作及规章制度方面都自成一套。目前我国中学竞技体育系统还难以承担起为高校培养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的重担,加之目前专业田径队招收队员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使得适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绝大多数集中在专业队或系统,许多高校只能招收专业队或体校队员入学。而高校训练条件有限、训练资金不足和优秀教练员短缺等原因,多书专业运动员只是挂学籍在某个高校,实际训练是在专业队里。如今,虽然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培养自己的高水平运动员才是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正确道路,但真正有能力培养自己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高校仍然为数不多,高校要成为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库还任重道远。

2.2.4、管理体制不健全,运动队运行不畅

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管理主要是指高校体育部门对教练员的管理及教练员对运动员的管理。对教练员的管理,主要表现在教练员的聘任制度及对教练员训练过程的监控及奖惩制度。目前,在高校教练员聘任方面,一般以教练员在大学时所从事专项成绩为依据。对教练员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在运动队训练工作管理方面则存在严重的内部冲突,表现运动员的训练工作和学习由不同两个部门分别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如遇上两个管理主体沟通及协调不力,就容易出现学训矛盾。

2.2.5、缺乏科学训练与医务监督

科学研究与医务监督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必备条件。包括专业的科研和医务人员,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研究,完整的医务监督系统,完善的恢复保健器材设备和先进的科学仪器等。相关研究认为,大多数学校还不具备以上的条件。教练员和运动员凭借经验和直觉进行控制,对于运动疲劳恢复、运动损伤、心理辅导和营养配餐等不能进行科学的监控和指导。

3、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的策略

3.1、加强生源的选拔,有条件的高校应完善小学、中学、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一条龙”的体制方向。而对于一些没有条件的高校来应通过学校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优秀运动员的加入。

3.2、多种渠道培养和选拔运动员,突出重点,走多元化办队的路子,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刀刃上。

3.2、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强对教练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在实战经验上,可以通过观摩比赛训练来提高;从而全面提高运动队科学训练水平。

3.3、多途径解决训练经费问题,极早融入到专业团队比赛中去,多多参与国家化比赛,加速我们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3.4、完善科研体系,真正做到科研、训练、医务监督三位一体化;完善竞赛机制,增加比赛场次,以竞赛促训练,以竞赛促成绩。

3.5、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运用新的教学改革意识,无论是从招生上、经费上还是管理上都要抛开传统模式才能使高等院校水平田径队更快地向国际化发展。

4、结语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符合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要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努力拓宽生源渠道,立足于“一条龙”的办队模式。不断提升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努力提高办队的管理水平。做到体育与教育有机协调,从而真正实现“高文化知识,高竞技水平”的培养目标,使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得到更快的发展。

[1]于振峰,伍勰.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1998,18(3):24-27.

[2]石红哲.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

[3]陈春虎,魏朝辉.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黄毅,高志红.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7,(4).

[5]张健.湖南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6]夏冬,李丽.对广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2005-2009年广东省大学生田径比赛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11,(3).

猜你喜欢
专业队田径队运动队
2021年最后悔的事
2021年最后悔的事
关于组建消防救援潜水专业队的思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从盐山县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除田径队俄代表团全数战里约
盐山县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问题和经验总结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江苏省职业学校啦啦操运动队训练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