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思想上以儒家的思想道德为核心,因而传统体育也被农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影响。与西方体育追求竞技性不同,我们强调“中庸”、“仁德”等理念表现出以导引养生为主,追求娱乐的体育形式。
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在以西方体育为代表的流行体育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同时,我国传统的体育却在逐渐的萎缩。如何把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继承并持续发展下去,便是当代体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为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使人们认识到传统体育重要性,并能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后,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得到大幅的提高,使得人们有了全新的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方式较之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更轻松、舒适。比如农村地区有了拖拉机之类的机械化的设备,不再使用传统的马驼、牛耕,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但这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人们在生活中不在喂养马、牛之类的动物。这些动物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之后,与之相适应的赛马、斗牛之类的体育活动也就不可能在普通群众之中开展了。我们也不可能为了保留“传统”而拒绝改变生活,拒绝进步。
在体育全球化的过程中,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流行体育发展迅速,很快成为主流体育活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喜爱。由其是青少年对外来的体育更是热爱,这使得人们逐渐放弃了中国传统的体育活动。这一现象给我国的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人们参加和关注流行体育的时间的增加,势必会减少对传统体育的参与,甚至会出现放弃我们传统的体育活动情况。
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国家的体育运动开始传入我国,在此期间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动引进和接受西方文化,在学校的教育中改习西方的体育。在此期间,西方的教会学校也开始在我国介绍西方的体育。从此西方的田径、球类等流行体育就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直到现在学校教学和考试仍然是以西方的流行体育为主要内容,虽然传统的太极拳等中国武术在有的学校也有开展,但并未成为学校教学的主流,也没有成为大多数学生平时休闲、锻炼的方式。学校教育对传统体育运动的缺失导致新一代的青少年对传统体育的“陌生”,对传统体育的传承带来极大的困难。
当代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也影响着传统体育的发展。企业办体育,只考虑经济利益,不考虑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保护。即使政府从文化的角度举办的体育活动也常因为经济利益使活动变味。例如西昌政府所进行的火把节,本是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但是每当过节的时候,当地的住宿、饮食等都会长价,最后导致普通群众对这些活动失去兴趣。还有些地方为了搞旅游,而对传统体育活动形式进行随意更改,使得“传统体育”失去了传统性。
政府政策的正面引导可以为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支持。新中国建立以后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发展,就是因为有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传统体育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新的时期,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政策的引导,注重正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根据目前情况,保护政策仍然是政策制定的重点。很多传统体育项目正濒临失传的危险,如果不很好的保护起来,失传的话,就没有办法传承和发展了。对传统体育不能仅仅进行保护,还必须有政策来鼓励传承。因为传统体育并不是古董,而是活生生的运动形式。需要继承者在当下这环境中开展这些项目,并能从中获得收益。这时政策的引导意义就尤为重要,给与继承者开展活动有利的政策支持,给与普通群众参与活动的有利条件,才能使传统体育活动发展下去。我们的时代在发展,与过去传统体育产生的时代有着很多的不同。所以传统体育活动也需要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的社会。发展就是要在保持传统体育特色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加工”,使之能与现代生活相适应。在制定政策时要允许传统体育发展,但应该反对对传统进行乱改,否则我们后代就会搞不清什么是我们的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的开展离不开人。对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传统体育的专业人才包括传统体育的教师、传统体育的管理者和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者。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地方。而传统体育的教师是传统体育的主要传播者。目前传统体育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培养大量的教师是发展的基本条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体育的管理者能对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规划和管理,使传统体育活动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理论研究者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关键。传统体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对传统体育的理论进行整理,然后根据当代的具体情况提出发展的策略。对于人才的培养,可能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但都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要培养有道德、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才。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传统的文化体系,是该民族得以延续的根基。而传统体育活动是传统中具有特色的一种。它反映了过去的生产劳动、娱乐活动和宗教信仰。群众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学习和参与都是对传统的继承。群众在传统体育活动当中不仅锻炼了身体、娱乐了身心而且也培养了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而传统体育活动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群众,河南省民委主任刘世军指出参加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大多数运动员都来自基层,如毽球运动员是来自洛阳市407厂的普通职工;抖空竹的运动员是来自洛阳市马坡村的普通农民;参加石锁表演的演员是来自开封市的普通市民……群众基础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灵魂,没有群众基础,这些项目就注定要消亡。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活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对传统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自觉学习和传承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目前喜爱参加传统体育多半是老年人,年青人大多更喜欢从事现代流行的体育活动。如何让年青人能热爱传统体育,从事传统体育,是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国以来,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理论家。改革开放以后,理论研究成绩更为显著,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教材相继问世,标志着理论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总体而言目前传统体育理论研究工作还相当薄弱,不能适应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要求。研究者应从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为指导民族传统体育步入更高品位和走向世界服务。对传统体育理论的建设首先要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体育活动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活动形式与传统文化相适应,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西方体育产生的背景不同。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强调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体育活动表现出养生为主,强调动静结合的身体运动形式为主。而西方体育是以希腊海洋文明为其产生的传统文化,这种背景下,强调体育的竞技性。我们传统体育的发展不能不顾体育产生的传统而按西方的标准来“改造”体育活动,甚至完全模仿西方体育竞赛形式,这样会使民族传统体育最终走向没落、消亡。所以体育理论的发展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
我国的传统体育产生于农业社会,项目产生以后自身就在不断的发展演进。比如我们熟悉的围棋,它起源于尧舜时代,在汉代为十七线,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围棋发展为十九线。也就是传统体育活动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由于产生于农业社会,与当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差异较大,我们更需要进行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首先可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来认识和解决体育运动中问题,使项目具有科学性。其次要结合我国国情,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再次要对传统的体育理论进行研究,使其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最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过去的传统体育是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封闭的条件下独立成长的。但当今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需要与其它领域全面接触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我们只有面向世界,对传统体育进行变革,使之走出去,成为全球体育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过节的时候,很多体育活动是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端午节与龙舟竞渡有着密切的联系。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都与划龙舟有联系。而且划龙舟的比赛也是在端午节期间举行。如果没有了端午节,那么龙舟竞渡也势必消失。
又如彝族的“火把节”,是一种纪念古代反抗压迫的英雄而举行的一项活动。在活动期间开开展摔跤、斗牛、赛马、射弩等传统体育活动。“火把节”的举行为这些活动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舞台。可见,节庆可以为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时机。当然,体育活动又可以为节日增添气氛,节日中的体育活动是节日的表现形式,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随着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其间的传统体育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传统体育与经济结合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时代,传统体育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旧的观念,发掘其经济价值。但是经济开发是一把“双刃剑”,不正当的开发会使传统体育活动支离破碎失去其本真。所以在对传统体育开发要的过程中要以真实性、完整性为前提,而不只能考虑经济价值,尤其是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不顾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不能不搞经济开发,1992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传统体育必然受到经济大潮的影响也进入市场,如果传统体育不进行改革,不进行经济开发,就会脱离时代。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可行的传统体育经济开发方案,使市场运作良好发展。
我国的传统体育是世界体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体育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体育,如果遭到遗失或者破坏那么都很难恢复。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有利于传统体育发展的政策,教育部门应重视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而群众应是传承的主体。对于传统体育的发展可以在体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节日的平台、商业的开发不断完善自身,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1]李寅.群众基础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灵魂[DB/OL].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25998-1.htm2007-11-17.
[2]曹锡璜主编.体育理论知识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0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