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王妮娜,黎秋月,李 琪,陕海丽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1]。因其分子量小、使用方便、皮下容易吸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应用中,有17.7%患者注射后出现皮下淤血、硬结等情况,给患者造成心理紧张和压力增大[2]。为了减少患者痛苦,探讨更好地给老年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方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将我科对80例住院老年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2011-01至2012-08 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的老年患者80例,其中男71例,女9例,年龄60~86岁,平均(76.34 ±6.28)岁。冠心病行支架术后62例,急性脑梗死10例,下肢静脉血栓8例。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能够主动配合治疗。
1.2 注射人员 执行注射者均为护师以上职称的责任护士。注射方法经过统一培训。
1.3 药品来源 应用的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为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生产的4100 U 抗Xa 因子0.4 ml 注射剂。
1.4 评价方法 注射后24 h 评价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瘀点<2 mm;紫癜3~5 mm,;瘀斑>5 mm;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为血肿作为评价指标[3]。
1.5 结果 注射部位出现瘀点的4例,占5.0%;出现紫癜的1例,占1.3%;出现注射部位明显疼痛的2例,占2.5%;无血肿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合计为8.8%。
2.1 注射前护理
2.1.1 评估 注射前评估患者有无出血倾向。针对脑出血、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缺陷、严重凝血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拟行手术的老年患者应慎用。
2.1.2 心理护理 采用综合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鼓励患者接受注射。可采用提问式方法,态度诚恳、语气和蔼进行沟通,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同时注射时让患者屈膝平卧,转移对注射部位的视线,避免患者紧张情绪及不必要的担心。
2.1.3 选择体位与部位 注射前协助患者取屈膝仰卧位,以脐为中点划“十”字线,将腹部分为四个区域(左上腹、左下腹、右上腹、右下腹),根据注射的单日、双日固定左腹、右腹注射,再根据注射时间的早、晚选择上腹、下腹进行注射[4]。两次注射点间距应在2 cm 以上,注射护士需登记注射的日期和执行时间,进行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
2.1.4 合理取用预灌注射液 因注射液已预灌于带有安全装置的玻璃注射器内,因此注射前注射器不排气。
2.2 注射中护理
2.2.1 注射技巧 注射时捏起患者腹部注射部位表皮及真皮,使皮下组织形成一皱褶,针头向下在皱褶顶部垂直快速进针。根据患者腹部脂肪厚度选择合适的刺入深度,将药液缓慢注入。Chan[5]研究发现,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注射持续时间30 s 可明显降低皮下出血的概率及出血面积。也有研究认为,减慢注射速度可减少由于注射压力所造成的组织损伤,同时药液可得到充分吸收[6]。注射完毕针头在皮下停留5~6 s,垂直拔针,快速按压固定。这种垂直褶皱注射法使针头易固定,保证了注射深度,使捏起部位的皮下细小血管松弛弯曲,不易受破坏,同时捏起部位的皮下间隙增大,易于药液扩散,还可使捏起部位与肌肉层隔离开,防止针头刺入肌肉层毛细血管,有效地减少了皮下出血及瘀斑的发生[7]。
2.2.2 观察病情变化 老年患者体质虚弱,发现注射过程中患者出现气急、恶心、头晕等变态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注射,及时报告医师。本研究80例患者无一例出现病情变化。
2.2.3 掌握正确的按压方法及时间 注射完毕应迅速取干棉球用垂直按压穿刺点,力度适中,通常按压深度以皮肤下陷1~3 cm为宜,避免按压同时揉搓皮肤或用其余手指按压。老年患者局部按压时间以9 min 以上为宜[8]。如患者有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或凝血机能差,可视情况适当延长5~10 min 的按压时间。按压操作均由责任护士全程执行,患者及家属不参与按压过程,防止掌握不当造成皮下出血。
2.3 注射后护理
2.3.1 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注射后嘱患者避免注射部位进行热敷、按摩、理疗等,教会患者重视并进行自我观察,观察腹部及其他部位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倾向,大、小便颜色有无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定期配合进行血常规检测。
2.3.2 不良反应处理 注射部位出现瘀点、紫癜、瘀斑时可局部使用赛肤润喷洒2~3 滴,用指腹轻柔按摩1 min,2次/d,促进吸收。赛肤润主要是由人体不能合成、可经皮吸收的必需脂肪酸组成,其中占55%主要成分的亚油酸在酶的作用下,可形成前列腺素,使血管舒张,平滑肌松弛,从而起到改善皮下微循环的作用。加快了局部皮肤的修复能力。出现血肿时局部可给予冷敷。有报道患者出现大片瘀青时,由于老年患者神经末梢及细胞敏感性降低,不建议使用冷敷,可用50%的硫酸镁湿敷3次/d,每次湿敷15~20 min,然后再用654-2 注射液涂擦,涂擦直径大于患处1~2 cm[9];或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1~3 mm 的薄片,外敷于患处,待马铃薯干燥后取下,3次/d。这些方法无不良反应,取材方便,可明显减轻皮下出血。
我科通过在注射前、中、后的不同阶段,总结完善老年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方法,使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8.8%,明显低于文献[2]报道的17.7%。笔者认为,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找到解决办法,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关于改进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一些好方法,如注射部位的十字分区法、注射时减慢速度、垂直褶皱注射法、延长按压时间以及出现不良反应时如何处理等,此外,笔者通过总结工作中的体会,提取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应用在临床,并有意识地观察其效果,从而进一步指导护理工作。
[1]吕云霞,董 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的改进[J].护理研究,2008,22(1):39.
[2]章淑英.低分子肝素钙不同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3):311-312.
[3]陈文彬.诊断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6.
[4]林 颉,张 琼,龚松林,等.“十”字分时分区法在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395(26):1371.
[5]Chan H.Effects of injection duration on site-pain intensity and bruising associated with subcutaneous heparin [J].J Advance Nursing,2001,35(6):882-892.
[6]姚 文.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护理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10A):39-40.
[7]苏晓丽,张雪红,付传芳.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现瘀斑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702.
[8]石微微,樊全云,梁工芳.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皮下出血与按压时间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5(25):1375.
[9]黄成莉.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致腹部皮下血肿的护理[J].西南军医,2011,13(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