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编研: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路径——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

2013-08-15 00:48
关键词:校史编研校友

杨 震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81)

高校校园文化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发挥文化传承作用,自身校园文化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做好高校校园文化传承工作,必须寻找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史编研及其成果正是这样一种载体。本文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拟对校史编研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重点阐述校史编研及其成果对校园文化的传承。

一、校史编研及其成果是对校园文化的传承

(一)校史编研及其成果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什么是校园文化?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指特定在学校当中,人为创造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的总和,是长期形成的,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其组织精神,而其组织精神的核心是其教育价值观。它是通过一系列组织活动而形成的,由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等多种层面构成,最终落实在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之上”[1]。也有论者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校园文化,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精神文化,是在大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2]。而高校校史是高校发展历程(其中也包括校园文化形成过程)的反映与总结。通过校史编研,既可深层地反映具有学校特点的传统、校风、学风等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又可具体地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生产、生活设施及校园环境、典章制度、组织结构等发展轨迹,从而凝聚学校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和责任感等。武汉科技大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亦重视校史编研工作,视校史编研及其成果为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专门成立《关于武汉科技大学历史沿革的研究》课题组,将学校百余年发展历史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内容风格编纂成书,充分发挥其以史鉴人、以史育人的作用。

(二)校史编研及其成果使校园文化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3]2,在百余年的风雨征程中,有创办者的筚路蓝缕,后继者的薪火相传,现任者的发扬光大,可以说,武汉科技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是整个近当代湖北教育史的一个缩影。但是,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仅通过档案馆的史料,学校的历史记录并不完整,只有通过校史编研工作,才能全面记录校史,才能维系与促进武汉科技大学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稳定性。

(三)校史编研及其成果是对校园文化的创新

国不可无史,同样,校亦不可无史。只有明白校史、了解校史,才能真正把握学校的精神脉博,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积淀的文化才能得到传承乃至发扬光大。武汉科技大学从史料出发,结合学校办学历程和校友品格,凝练出以“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为内涵的“钢铁品质”。从此,学校用“钢铁品质”来形容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钢铁品质也成为武科大人的品牌标识,成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品牌。

二、校史编研及其成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及作用

(一)传统移植

武汉科技大学肇始于1898年的湖北工艺学堂,后历经湖北省城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直至建国后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学校可谓数易其名、几度搬迁,多次进行校区合并、整合。武汉科技大学多年办学实践证明,校史是传承移植学校传统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大师生员工可以从校史记载的校园文化活动、历史传统、校友名人事迹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模式等内容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使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在广大师生中得到移植和传承。

(二)教育导向

有着优良传统的武科大,从来就不乏有担当社会责任的校友,他们薪火相传、家国天下的精神,成了学校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创始人张之洞作为清末封建政府倚重的权臣,他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主权;重视实业发展,主张实业救国;兴革文教,以培养匡时济世之才[4]。毛泽东说过:“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①转引自佚名:中国工业史上开拓者——名臣张之洞和状元张蹇的交往(http:∥www.stnn.cc,2006年12月30日)。辛亥革命时期,由工艺学堂沿革下来的湖北省城中等工业学堂规模虽然只有161人[3]17,但革命党人竟占八分之一,学校是名副其实的铁血之校。著名的铁血十八星旗是校友赵师梅、赵学诗、陈磊三人绘制的[5],校友陈宏诰则参与起草各种文告。校友郑位三1918年入校,求学期间是五四运动中的骨干,毕业后成为中共有名的高级军事将领[3]20。中共一大时期的校友中,有求学期间参加中共的吴干臣,也有毕业后加入中共的董锄平、许白昊、聂洪钧、田竺僧、程冠群、马世茂、张亚巨、帅汉章等人[6]。总之,翻开校史档案,有许多生动光荣的爱国爱校篇章都是校园文化发挥教化育人作用的极好教材。

(三)凝聚激励

通过校史编研工作,武汉科技大学构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使全校师生员工了解学校的历史,理解学校发展的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每个在校人都是学校一份子的意识;同时,学校通过校史对师生员工为学校建设发展奋斗奉献的记载,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使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和意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三、校史编研及其成果推进校园文化传承的路径

(一)以校史编研成果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一是建设校史馆。2008年,武汉科技大学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建成了使用面积580 平方米的校史馆,校史馆分“峥嵘岁月”、“万象更新”、“继往开来”、“桃李芬芳”、“同心协力”等五个展区,分别展出了武汉科技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形成的540多幅照片、235件实物、近百部录像以及100多件海内外校友捐赠的礼品和题字。目前,校史馆已经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学校历史教育与学校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学校对外交流宣传的重要平台。

二是建设校史景观。近年来,学校先后建设了张之洞铜像、学校历史人物铜柱浮雕以及反映钢铁冶炼过程的熔炉和钢魂石、精金百炼雕塑等人文景观,运用校史元素命名校内道路、广场、建筑。校史景观以其历史穿透力和文化厚重感,给人以真的启迪、美的享受、善的感召,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以校史编研成果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构建学校精神。武汉科技大学作为我国创办较早的高等学府之一,拥有自身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厚德博学,崇实去浮”。不仅“崇实去浮”与张之洞的办学思想直接有关,而且“厚德博学”也是他一贯的理念。

二是构建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武汉科技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校史摆在特别重要、特别突出的位置上,结合学校历史凝练了“求真务实”的校风、“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教风和“沉静好学,知行合一”的学风,发挥了以史鉴人、以史励人和以史育人的作用。

(三)以校史编研成果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内部运行以及维系学校与外部关系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条例、规定、管理制度等,如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招生制度、教师守则、学生守则、岗位责任制等。制度文化要建立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办学理念上,要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制订、维护和执行,应当特别重视促成文化认同,进而实现制度认同。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梳理历史,编纂校志,不仅厘清了学校百余年来的发展脉络,更为重要的是凝练出了武汉科技大学百余年薪火相传的钢铁文化。武汉科技大学多年以校史鼓舞人、感召人、凝聚人,为学校建立柔性制度、实现柔性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使全体师生员工在“文化惯性”而非“制度约束”的轨道上,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事业当中。

(四)以校史编研成果推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武汉科技大学传承“崇实”精神,重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校园文化传统。历经百余年发展,学校“钢铁情缘”日渐浓郁,“钢铁品质”日益彰显。多年来,学校深入开展“钢铁品质教育”系列活动,新生进校,入学教育就给他们上“钢铁品质”的铸就历史,直到毕业,他们无时无刻不耳濡目染着学校的崇实传统和宝贵的钢铁品质。学校连续28年组织学生赴“将军县”湖北红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1996年起每年组织师生步行到通山大畈镇开展社会实践,这些主动砥砺身心、锻炼意志的壮举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培养学生的崇实作风和钢铁品质,学校设立“崇实讲坛”,经常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言传身教,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全国劳动模范许家印等杰出校友,用他们的“钢铁品质”浸染学生,用他们的奋斗历程激励学生。学生们以成功校友为榜样,坚持不懈地用“钢铁品质”塑造自己,更加勤奋地学习,为未来发展和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孙全玉.加快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育人功能[J].现代校长,2007(7):4.

[2]佚名.什么是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哪些要素表现出来?[EB/OL].(2009-11-19)[2013-03-12].http://www.hdjyw.cn/Html/eduresource/schoolmanage/110253130_2.html.

[3]何明昌,黎宇宁,庞科.武汉科技大学校史沿革[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4]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B].武汉:湖北通志馆(1947):2.

[5]张继才,贾启鸿.省城中等工业学堂“三杰”——赵师梅、赵学诗、陈磊与武昌首义[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0.

[6]张继才,钟磊,张倩.红色的工业中学[EB/OL].(2011-06-25)[2013-03-18].http:∥xiaoyuanbao.cnwust.com/hckd.

猜你喜欢
校史编研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谈谈房地产档案的编研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校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