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丽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管理方式也发生着变化,过去,我们强调让学生接受他律的管理方式,学生过于依赖学校管理,缺少积极主动意识。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过分依赖父母,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极差,学习和生活过于依赖学校管理,如:学习上被动,缺少自主学习意识;情感上不会控制,遇事容易焦躁和冲动;心理问题不会调适,心理承受能力差;经济支配盲目随意,不会理财和理性消费;生活琐事上没有主见,过于依赖老师和家长。因此,高校要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传统的“他律”管理方式抑制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无法正确引导大学生自我成长之路,也不能使他们更加自信地展现自我。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对大学生本人、对高校的管理者以及高校的教育质量都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除了要在思想上让大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还应该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学校管理和大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共同塑造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形象。以下是笔者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点拙见。
学习是学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责,如何自主学习是自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很多高校开设的课程比较多,这样一来,一些课程的课时就要相对缩减,教师的讲课速度相对加快,尤其是一些较难的专业课,每周只有一到两次课,很多学生对于课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不能及时理解和吸收,有的学生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不练习也不复习,造成学习效果不好。一些理工科的课程是需要课后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还有高数、英语,都是很多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的课程,如果课后不练习,那么下次课肯定是跟不上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从高年级或本班级找一些这些课程学得较好的同学,利用晚自习或专门加设的课时为低年级学生讲解。像正常的上课一样,排好课表,安排好固定的教室。这些负责教授的学生,我们可以称其为“小先生”,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叫做“小先生课堂”。这种“老师”容易和学生交流与沟通,对课程重点的掌握也足够深刻,使学生渐渐接受那些他们原本较难理解的课程。
“小先生”课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使他们的疑难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二是这种方式可以激励更多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学习,因为涉及的课程种类较多,需要的“小先生”人数也很多,可以通过知行测评加分和期末班级对抗赛的形式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小先生”的队伍中来。通过这样的形式,很多的晚自习和课余时间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同学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小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会认真复习和准备要教授的知识,还要学习管理和沟通的能力,这样,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大学新生的教育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现在,很多高校在新生教育管理中引入的老生带新生的方式是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对缓解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压力和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很多院系学生人数和辅导员人数比例严重失调,辅导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带几百个学生的情况下,很多工作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些优秀的学生帮助老师分担一些工作,在高年级中挑选出一些各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作为新生班级的小班主任或班导生,这些学长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帮助和指导学弟学妹们,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日常的行为管理工作中为辅导员老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位班导生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他们有着很强的责任感,用心去对待班级的每位新同学,认真完成布置给他们的每项工作,教会他们大学生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他们有这样的精力,更有这样的热情,而且对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切身体验获得的感悟。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的感受与新同学分享,告诉他们大学每一个阶段应该注意什么,遇到事情如何面对。因为大家都是学生,年龄相仿,容易沟通和交流。新同学也愿意接受他们的帮助和指导。大学新生刚刚融入一个新的环境,很多地方还不适应,有的同学甚至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敛,班导生需要去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深入到他们中间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进入大二以后极容易在思想和学习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失去进取的斗志,这种老生带新生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励老生积极进取,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会处处以身作则,不仅为大一新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之中,而且为新生辅导员减轻了很大的工作负担。对导生来说,也是给他们一个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这不仅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责任。
学生知行测评是考核学生素质和综合技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全体学生实施知行测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进而达到规范校园秩序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践行知行测评,每个班级通过班会组织学习、讨论如何更好地实施,可以采取定量测评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测评与结果测评相结合、纪实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保证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状况。学生们为了提高知行测评的成绩,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充分利用知行测评,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活动等知行方面都实行严格的加减分,把测评的结果与学生的评优和评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很多学生由原来的懒散怠慢变得积极主动。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管理人员短缺和学生人数增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生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仅仅靠有限的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因此,对学生的自主管理的要求日益迫切。在学生中挑选一些思想品质过硬,工作沟通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管理能力,是提高学校管理效果的有效措施。
学生干部和党员是院系和班级的核心,他们是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桥梁,是辅导员和老师们的得力助手。
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上传下达,把学校的一些政策和要求传达给学生们,再把学生们的一些疑问和要求反映给老师和学校,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发挥每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班级里,他们能够主动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以身作则,在提高自己学习成绩的同时,帮助同学,养成良好的互助气氛,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可以安排党员查寝、查课,开展党员一帮一的活动,每班党员帮助生活上、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使其摆脱困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与认识党的活动中来,在学习中努力前行,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团结集体,勇敢坚强,拥有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
目前,大学生社团组织日益增多,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这些社团组织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及管理沟通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高校的社团组织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下设各种协会,学校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丰富课余生活的舞台,不仅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社团,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是希望大家通过社团的正规培训和制度要求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现在很多社团都是学生独立管理,很多活动都需要成员自己写策划,拉赞助,做预算,排练,邀请嘉宾,演出,写总结等等。在这些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以锻炼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有很多社团是专门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而成立的。如:理财协会、心理协会、志愿者协会、外联协会等等。理财协会教学生们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财物;心理协会教学生们在遇事或烦恼时如何学会管理情绪,缓解压力;志愿者协会是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做一些事情;外联协会是为了活动的经费去拉赞助,让学生们学会沟通和交际。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自我管理的队伍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愉快。激励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有些活动可以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把要求达到的目标层层落实,每个学生既有目标又有压力,进而产生巨大的动力,努力完成每一项任务。可以是竞争形式的激励,通过竞争让优秀的学生获得成就感,稍差的学生找出不足。比如,小先生课堂可以定期在各年级中开展一些对抗赛和考试,通过比赛让学生体会付出的成就感,也可以激励他们为了目标更加努力。学生社团组织可以通过各部门的成果展示和评比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还可以在同学中进行民意测评,让这些小管理者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是尊重激励,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想法得到理解。可以是物质激励,比如必要的物质奖励也是很多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动力。可以是荣誉激励,对学生的一些进步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荣誉奖励,发荣誉证书,开表彰会等。可以是知行测评的加分制的激励措施,把学生日常各方面的表现都与加减分的知行测评结合起来,以此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然,激励中也包括必要的惩罚。针对不同的过失要给予及时的和必要的警告,对学生干部或者负责人在工作中的失误和错误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指导,他们在工作中难免会犯错误,有时必要的批评指导比一味地表扬更有激励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步。对他们进行定期考核,制定一些详细的奖惩措施,奖是为了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有动力,惩是为了让他们在错误中感受压力,更好地进步。无论奖惩,这些激励措施都是为了让学生更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1]沈静飞.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231.
[2]李满林.大学生自我管理探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3):39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