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陈伟
(淮北矿业集团职业病防治医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感染性腹泻是指由各种急性细菌、慢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发肠道炎症,从而导致的腹泻现象。表现为每日大便多于3 次,粪便异常,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差、周身无力等特点,甚至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引发休克[1-3]。该病流行面广、发病率高,属于我国丙类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对2012 年7 月15 日至7 月23 日期间临涣矿区小学72 例感染性腹泻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致病原因,进而加强防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该校为临涣矿区附近的一所全日制小学,在校师生约460 人,全校师生均在学校食堂就餐,生活用水及饮用水来源于地下水,于2012 年7 月15 日午后暴发不同程度的腹泻现象,持续到同月23 日共累计发病72 例,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恶心、呕吐、头痛等。
1.2 治疗方法 患病师生多在校医院进行诊治,多数师生病情轻微,采取霍香正气水及氟哌酸药物治疗3 d 后基本治愈,较重者有5 例,均收入住院治疗,半月后痊愈,无危重、死亡病例出现。
1.3 危害因素调查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按聚集性原则,具体分析时间、地点及分布情况,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患病师生均饮用过校区地下水,因学校处于矿区且又是夏季,病发前下过暴雨,地下水源存在被污染的可能性。
1.4 实验室检测
1.4.1 粪便及血常规化验 采集10 例患病师生血液及粪便标本,进行实验室常规化验。
1.4.2 生活用水及饮用水检测 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该校区水质情况,即饮用水中粪大肠菌群及总大肠菌群不得检出,且水中细菌总数小于100 cfu/mL[2]143。
2.1 发病情况调查
2.1.1 发病时间调查 该小学于2012 年7 月15 日至7 月23 日累计感染性腹泻病例72 人,罹患率为15.62%,其中无严重或死亡病例发生。首例发病时间为15 日午后,发病高峰期在16~17 日,共42 例,占总发病率的58.33%,23日之后无发病情况,所有患病师生均有相似临床症状。
2.1.2 发病人群及班级调查 72 例病例中,男38 例,女34 人,发病教师6 人,学生66 人。该校共6 个年级,每年级各2 个班级,各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病例,分布较平均,且无集中现象。
2.2 临床特点 72 例师生中,发热38 例,占52.78%;腹痛41 例,占56.94%;腹泻59 例,占81.94%;呕吐24例,占33.33%;头痛21 例,占29.17%;粪便多为稀便,无脓血便出现。
2.3 实验室检测 对10 例病例粪便常规化验检查后发现有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血常规化验中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均有所升高。8 份病例的粪便中检测出含有2b 型福氏志贺杆菌,其检出率为80%。各采集水源水及末梢水1 份,经检测,其细菌总数为1.1 ×104cfu/mL,粪大肠菌群及总大肠菌群均大于600 MPN/100 mL,严重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1 积极治疗 对发病师生做好详细的记录,做好对腹泻次数、主要症状、粪便形态及个人信息的统计。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病情较轻者服用相应药物,较重者收入住院治疗,防止感染。
3.2 加强卫生宣传 定期对校内食堂、教室及宿舍进行全面消毒,春夏季为感染病多发期,应经常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源。通过广播、板报或多媒体形式宣传卫生常识,养成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提高师生自我保健意识,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营养均衡,以此减少传染病的出现。
3.3 强化水源管理 在疫情发生后,立即封闭校内水源,对供水设施进行消毒,调查人员分析病因,查找水源污染原因,检测污染水源出处,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经调整后应在夏季适当延长开水供应时间及供应量,做好水源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本次感染性腹泻事件发病时间较短,高峰期较集中,无拖尾的现象,由此说明本次事件为同源疫情,通过调查中了解,患病师生均于2012 年7 月15 日后饮用学区地下水源后出现腹泻症状,时间分布较集中,符合流行病学中的聚集现象,且患病师生在寝室或教室分布较分散,表明人群之间无传染性。因该校为矿区附近小学,发病时为夏季雨后,初步可以判定与饮用水水质有关。通过采集水源水及末梢水分析后发现,该校地下水质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及总大肠菌群均超出规定标准,符合流行病学中经饮用水传播的形式特征,由此说明水源水质已遭受到严重污染,在封闭水源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矿山附近地区因其废水不合理排放污染,相关疫病呈上升趋势,有关机构应及时整治及处理,减少因水源污染出现的疫情,减轻对人们身体的伤害。本次调查表明,该小学感染性腹泻现象主要因水质受到污染,使致病性2B 型福氏志贺杆菌暴发,从而引发疫情。又因夏季,肠道传染病蔓延迅速,导致72 人发病,占学校总人数的15.62%,虽然得到及时控制,但也说明做好防控措施是问题的关键。(1)学校应使用合格的地下水源饮用,并定期对水质进行全面检测及对供水设施进行消毒,对供水管道进行维护,预防水质污染事件的再次发生;(2)建立水源卫生的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监督管理,重视水源卫生问题,保障在校师生的饮食卫生;(3)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矿区及工地周边饮用水的监管力度,长远进行安排规划,及时排查可能出现问题的水源,避免发生不良疫情,确保用水安全;(4)加强卫生宣传,加大对学生的卫生宣传教育,使其掌握传染病防控的相关知识,养成学生喝开水,不吃生食、勤洗手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及时切断病源的传播途径[4-6]。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矿区小学夏季感染性腹泻事件的调查,应该对感染性腹泻给予正确、充分的认识,做好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不忽视每一个生活中的细节,注意卫生安全,消灭传染性疾病[7]。同时也应加强对疫情的监测,提高有关医务人员对此类疾病及疫情的应对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此保障学校师生们的健康与安全。
[1]吴晓芳,纪蕾,徐德顺,等.感染性腹泻疫情中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6 (01):225.
[2]何长龙.感染性腹泻常见6 种病原体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34 (04):143.
[3]高庆双,刘树平,高春燕,等.微量元素锌与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相关性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4(08):185.
[4]李春雷.小儿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2 (12):145.
[5]努尔阿斯木古丽·买买提,米日故·艾山.89 例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9 (09):267.
[6]马晓玲,胡博,尹小鹏,等.感染性腹泻134 例病原体分析[J].医药前沿,2012,18 (10):112.
[7]于国慧,董方,甄景慧,等.北京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和耐药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6 (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