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汝萍(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679100)
当疟疾患者做血细胞分析时,因红细胞内寄生的疟原虫不被溶血剂溶解破坏,又有一定的形态及密度,会被仪器当做体积大小类似的血球颗粒来检测计数,从而影响血细胞检测结果[1]。作者收集了52例疟疾患者的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对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数据进行了分析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本院诊疗的门诊及住院疟疾患者52例,其中男46例,女6例,年龄3~53岁。
1.2 仪器与试剂 希森美康Sysmex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E-2100型。所用稀释液、鞘液、清洁剂、嗜碱性细胞溶血素、白细胞分类溶血剂、白细胞分类染液、有核红细胞溶血素、有核红细胞染色液、幼稚细胞溶血素、血红蛋白溶血素等均为仪器配套试剂,质控品为佰乐(BIO-RAD)提供。
1.3 检测方法 采集被检者静脉血2mL于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管中,颠倒混匀,按常规方法在XE-2100分析仪上做血细胞五分类检测,同时做疟原虫抗原快速检测试验,对阳性者涂制厚、薄血膜行瑞氏染色后油镜观察,查到疟原虫为确诊。所有实验按操作规程进行。
52例疟疾样本中有间日疟44例,恶性疟8例。其中白细胞正常37例(71.2%),减少11例(21.2%),增高4例(7.7%)。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百分比正常17例(32.7%),减低28例(53.8%),增高4例(7.7%),仪器出现怀疑或警示信息11例(21.2%)。单核细胞百分比正常21例(40.4%),增高24例(46.2%),减低4例(7.7%)。白细胞无分类结果的3例(5.8%),出现白细胞异常散点图4例(7.7%),此二者(共7例)均为间日疟。红细胞计数正常38例(73.1%),减少10例(19.2%),增高4例(7.7%)。血红蛋白正常37例(71.2%),减少10例(19.2%),增高5例(9.6%)。血小板正常9例(17.3%),减少43例(82.7%),无1例增高。血小板直方图异常42例(80.8%),仪器警示:血小板异常直方图者35例(67.3%),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无结果9例(17.3%)。
当疟疾患者做血细胞分析时,由于部分红细胞中含有疟原虫的环状体、滋养体或裂殖体、配子体,它们不被溶血剂溶解、破坏,又有自身的形态结构,在WBC/BASO通道中,随着寄生的红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引起2个电极间射频电阻的改变(正常红细胞无此改变),被仪器当做裸核颗粒计数入白细胞数中,使其高于真值[2-3]。在DIFF通道中,疟原虫从溶解的红细胞中释放出来,核酸部位与染料结合,经激光照射产生一定的荧光强度信号,被仪器当做白细胞颗粒计数在体积大小和形态结构类似的细胞群中,从而干扰白细胞分类结果[4-5]。如果疟原虫密度较高,含大量的大滋养体、裂殖体或配子体时,对仪器干扰就大,会出现无白细胞分类结果的情况,仪器出现警示信息。该仪器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和分析采用电阻抗法进行。血样经仪器稀释后送入红细胞样品室中,通过鞘流技术处理送入红细胞或血小板检测器,细胞颗粒通过计数小孔,引起2个电极间直流电阻改变,根据细胞体积的大小来识别细胞类型,并以脉冲信号记录下来,进而得到红细胞和血小板数据和直方图。
疟疾患者发病初期,进入红细胞内的疟原虫数量有限,红细胞受损不多,因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多数正常。随着病程的进展,被疟原虫破坏的红细胞不断增多,红细胞碎片和疟原虫代谢产物刺激机体,引起肝脾充血肿大,机体免疫反应增强,晚期网状内皮细胞大量增生,致使脾功能亢进。长期多次感染者,游离的裂殖子及疟色素引起单核细胞增生,因此,病程长者逐步出现贫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减低)、单核细胞增多、白细胞和血小板减低的表现。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脾亢时脾脏的过分阻留作用。由于脾脏是人体的贮血器官,正常人脾内有约1/3血小板及部分淋巴细胞阻留在脾脏。当脾脏有病理性显著肿大,脾功能亢进时,会有大量的血小板(50%~90%)及淋巴细胞在脾内阻留,也会有30%的红细胞在脾内滞留,部分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导致周围血中血小板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和红细胞也有减少。破坏的红细胞碎片也会被仪器当做较大体积的血小板颗粒计数在血小板中,干扰血小板分析,导致血小板直方图异常,出现警示信息或无法测出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大血小板比率的结果。
因此在做血常规检测中,除临床怀疑疟疾,必须做血涂片检查疟原虫以外,如果发现检测结果中血小板明显减少、直方图异常或仪器出现怀疑或警示信息的同时,白细胞分类或散点图也有异常或报警信息,则务必做血涂片复审、分类,尤其对疟疾高发季节的发热患者血样,一定要仔细查找有无疟原虫寄生,严防漏诊或误诊。
[1] 乐家新,周建山,兰亚婷.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3):205-208.
[2] 丛玉隆,乐家新.再论血细胞分析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4):365-370.
[3] 张旭凯,陆海峰.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10):52-56.
[4] 谢曼娥,朱一喜,张雨相.BC-5500白细胞警示信息与手工镜检结果的对比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9):1634-1635.
[5] 梁广佳,陈佳冰.BC-5300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应用体会[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18(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