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针穿刺细胞学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2013-08-22 10:36:48杭国琴杨荣生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医医院441000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年8期
关键词:细针细胞学涂片

李 沛,杭国琴,许 云,杨荣生,彭 骏(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医医院 441000)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NAC)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诊断迅速和准确率较高的诊断方法,已成为临床诊断乳腺疾病的重要检测手段[1]。对本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554例进行FNAC诊断的乳腺肿块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554例行乳腺肿块FNAC检查并行病理切片组织学分型诊断的患者,其中男43例,女511例,年龄18~72岁,平均44岁,乳腺肿物直径1.1~5.6cm,单发478例,多发76例,单侧499例,双侧55例。

1.2 方法

1.2.1 FNAC检查方法 患者坐卧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包块。5mL一次性注射器,7号针头,局部消毒,绷紧皮肤,固定包块,非麻醉下将针头刺入包块,保持注射器内持续负压,可不同方向提插轻轻抽吸数次,见针乳头部有吸出物,将针退出。退针时可以保持低负压,对较大包快可取2~3个穿刺点穿刺。针头对准载玻片喷射数次,将吸出物制成薄片3~6张,晾干,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10~15min,镜检。

1.2.2 细胞学诊断标准 依据相关文献标准[2-3],分6级统计:0级为穿刺取材不满意,未见诊断性细胞。Ⅰ级为细胞学完全呈良性表现,导管上皮细胞分化良好,细胞排列规则。Ⅱ级为导管上皮细胞分化轻度异常,排列较规则,可见拥挤重叠,细胞核出现轻度异型性,仍属良性范畴。Ⅲ级为可疑恶性,导管上皮细胞分化轻-中度异常,细胞排列紊乱,核染色质增粗,出现小核仁,但不够诊断恶性,或诊断性细胞数量太少,不敢轻易诊断恶性。Ⅳ级可考虑为恶性,但不敢肯定绝对为恶性,导管上皮细胞分化中或少数重度异常,细胞排列紊乱,核染色质明显增粗,出现核仁和坏死物。Ⅴ级为明确肯定绝对为恶性,导管上皮细胞具有明显恶性肿瘤细胞特征,细胞大小悬殊,排列紊乱,核仁明显,背景污秽见坏死、裸核等。

1.3 统计学处理 细胞学诊断准确性统计方法采用国际通用准确性统计方法(Frable,1989)[3]。

2 结 果

2.1 176例乳腺恶性肿块病理学与细胞学诊断结果 176例乳腺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恶性肿块患者,针吸细胞学诊断良性病变者共10例,其中6例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为小叶癌,1例为原位癌,假阴性率5.1%,敏感度94.3%。此外,176例乳腺恶性病变者中131例被FNAC明确诊断为Ⅴ级,明确诊断率74.4%,见表1。

2.2 378例乳腺良性肿块病理学与细胞学诊断结果 378例病理学诊断明确为良性肿块患者中FNAC诊断准确率达96.8%,其中对于乳腺炎、乳腺囊肿、乳汁潴留囊肿、男性乳腺发育等的诊断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完全一致,见表2。

表1 176例乳腺恶性肿块病理学与细胞学诊断结果对照分析

续表1 176例乳腺恶性肿块病理学与细胞学诊断结果对照分析

表2 378例乳腺良性肿块病理学与细胞学诊断结果对照分析

3 讨 论

3.1 乳腺肿块FNAC的临床应用 本组554例乳腺肿块FNAC诊断的总准确率96.0%,敏感度94.3%,特异度96.8%,假阴性率5.1%,潜在假阳性率3.2%,穿刺取材成功率99.28%,与文献[4-6]报道相近,说明本院细针穿刺技术等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平。本组176例乳腺癌131例被FNAC明确诊断为Ⅴ级,明确诊断率74.4%,该明确诊断部分可直接手术,免去术中冰冻切片环节;而对于细胞学诊断Ⅲ~Ⅳ级的病例则采取术中冰冻切片进一步确诊,以避免漏诊。本组378例良性肿块中FNAC总诊断准确率达96.8%,其中对于乳腺炎、乳腺囊肿、乳汁潴留囊肿、男性乳腺发育等的诊断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完全一致。由此可见,FNAC对乳腺肿块的鉴别有独特价值。通过FNAC确定乳腺肿块的性质决定了临床的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方式及患者预后情况,使一部分良性病变的患者免去不必要的手术,可替代部分乳腺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对乳腺肿块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7]。

3.2 乳腺肿块FNAC诊断假阴性及假阳性原因分析 FNAC具有一定局限性,可出现假阴性结果。其假阴性率较高,文献报道为2%~20%,本组资料假阴性10例(5.1%),其中6例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为小叶癌,1例为原位癌,1例为导管内癌。6例浸润性导管癌中,有1例肿块直径小于2cm,针吸不理想,诊断性细胞过少而误诊;1例穿刺时出血,标本凝固导致涂片不清晰而误诊;2例肿块过大,只有部分发生癌变,而针吸部位恰好不在此位而误诊;2例妊娠期乳腺肿块,涂片内细胞具有轻度大小不等,核仁明显,当时考虑可能受妊娠期内分泌影响而未作出恶性诊断。小叶癌因小叶癌实质细胞较少,针吸吸取细胞数量少,且肿瘤细胞异型性较小而误诊。原位癌因有纤维囊性变化误导而出现假阴性诊断。导管内癌涂片内细胞数量虽然较多,但细胞大小较一致,异型性不显而误诊。分析原因造成假阴性诊断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取材方面的因素:(1)肿块太小且位置深,细针未能准确刺入肿块内。(2)恶性肿瘤多血供丰富,针吸时易出血导致有效细胞收集不足。(3)误刺入大肿块未发生病变部位或中心坏死及炎症区域导致涂片诊断性细胞很少或没有。二是诊断方面的因素:细胞异型性不显,诊断者由于经验不足而对细胞学异型性不明显或少见的恶性肿块误诊为良性;或诊断比较保守,担心过诊造成医疗事故。

乳腺肿块FNAC诊断恶性趋向于谨慎,均严格按照恶性诊断标准执行,所以一般不会出现真正的假阳性,所谓容易出现的假阳性,大多是可疑阳性,即潜在假阳性。分析本组12例潜在假阳性及结合文献,乳腺肿块FNAC诊断潜在假阳性的原因主要见于:(1)制片过程中人为造成细胞形态的改变,呈现一定异型性。(2)乳腺纤维腺瘤生长活跃时涂片中导管上皮细胞轻度增大,细胞核轻至中度异型性,染色质轻度增多,有可能误认为分化好的癌;部分乳腺增生症和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上皮不典型增生的病例细胞具有一定的异形性,容易导致误诊。(3)诊断仅仅局限于细胞学表现,没有结合肿块大体特点、穿刺表现和临床病史。

3.3 FNAC的诊断体会 (1)严格执行FNAC“一体化”工作程序,针吸、制片、诊断均由专人独立完成[8]。(2)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触摸乳腺肿块及腋下,对高危患者要高度重视;观察乳房皮肤及乳头状况,认真触诊。(3)针吸时要注意体会针吸感觉,观察针吸物的性状,肿块大时可多方向穿刺,以获取不同部位足量的材料。(4)采集最佳针吸材料均匀涂片,避开坏死部位,血液或黏液多时应取灰白色颗粒状物涂片,弹击出针头内积存的抽吸材料尤其重要。(5)涂片厚薄应适当而均匀,减少人为的细胞变形,尽量要多涂片,以免遗漏掉有意义的细胞。(6)阅片要仔细观察和比较,严格掌握诊断标准,避免单纯依照上皮细胞分化进行诊断分级的片面性[9]。(7)所有细胞学检查及时与组织活检对照、随访患者、与临床医生沟通,及时分析漏误诊原因,复阅细胞学涂片,总结经验,做好质量控制。

[1]任美英,王翠峰,徐军.细针穿刺细胞学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7):849-850.

[2]舒仪经,阚秀.癌症早期诊断现代技术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6-220.

[3]马正中,阚秀,刘树范,等.诊断细胞病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71.

[4]王永才,钟寸荻,王寰,等.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研究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2):85-87.

[5]高志奇,刘锦程,付小伟,等.乳腺实质性肿块针吸细胞学的诊断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06,14(7):839-840.

[6]孙新平,孙华,温鸿清.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乳腺肿块91例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6,14(4):415-416.

[7]Dutta SA,Chattopadhyaya A,Roy S.Evaluation of fine needle aspiration and imprint cytology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breast lesions with hist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J].J Indian Med Assoc,2001,99(8):421-423.

[8]张春雨,闫云珍,赵鹏飞.78例乳腺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2):2101-2102.

[9]余小蒙,王卫东,张长淮,等.对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诊断标准的探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1):26-28.

猜你喜欢
细针细胞学涂片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的6种操作方法的比较
低温高速离心沉淀集菌涂片法查分枝杆菌与直接涂片法查分枝杆菌的比较研究
哈尔滨医药(2016年1期)2017-01-15 13:43:09
质核互作型红麻雄性不育系细胞学形态观察
肺小细胞癌乳腺转移细胞学诊断1例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180例诊断分析
87例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分析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
细针穿刺技术在乳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