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颖梅 杨丹红(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心胸内关谋”为《四总穴歌》经后人所加,是指凡心胸病证都可取内关穴治疗。内关具有宽胸解郁、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功效,是治疗心胸疾病的要穴。
1.1 宽胸解郁“阴维为病苦心痛”,阴维脉的主要病候为心痛、心烦、忧郁等,而内关通阴维脉,当有宽胸解郁之特效,可治诸如抑郁、癫狂等精神、神志疾患。
1.2 宁心安神 心主神明,心包代心受邪,心包受邪与心受邪的症状是一致的,故治心包即所以治心。《甲乙经》曰:“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刺手厥阴经之内关,可宁心安神,治疗失眠、心律失常等心系疾病。
1.3 理气止痛 内关通手少阳三焦经,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和气机,故内关可理气止痛,治疗咳喘、心绞痛等上焦病证及脾胃气机逆乱所致的呕逆、胃痛等中焦病证。
2.1 “心胸内关谋”的中医理论依据
2.1.1 与经络的关系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手厥阴经脉循胸出胁;内关穴络于手少阳三焦经,是经脉表里相通和散布传注的要穴;又通阴维脉,与奇经八脉都有蓄、溢,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素有“内关主刺气块攻,兼灸心胸胁痛疼”之古训;内关合阴维而会冲脉于心胸,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胃脘部,故可治中焦脾胃病变。“心胸内关谋”的立论符合循经取穴原则,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2.1.2 与脏腑的关系 心包络是心之外膜,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包络受病,由心包代心受邪。《类经治裁》曰:“心痛,心包络病,实不在心也。”窦汉卿《针经指南•针经直说》曰:“心包,包裹心之肉是也。”可见心包络与心的密切联系。此外,通过经络的循行,表里相通及散布传注,内关一穴通三经一络,从而联系肺、脾、胃等脏腑。
2.2 “心胸内关谋”的现代立论依据
2.2.1 解剖学依据 内关位于尺、桡骨之间,深部有正中神经通过。内关穴区肌肉由人体正中神经支配,其纤维来自C6~T1,心脏支配神经节段为C6~T10,两者在C6~T1有交汇重叠。心脏和内关穴的神经纤维有部分来自脊神经和迷走神经节中的同一个神经元[1]。
2.2.2 神经反射调节 内关穴的治疗作用由躯体感觉神经及内脏植物神经共同完成。刺激内关后,一部分冲动经传入神经到脊髓后角,内传直达内脏,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至丘脑再到大脑皮质,发放冲动到下丘脑,通过内脏植物神经到达内脏起到调节作用[2]。有研究发现[3]内关与心脏之间既存在通过中枢的长反射,也存在着不依赖中枢神经系统的短反射,两者的联系途径主要是正中神经。
2.2.3 体液因子作用 针刺内关穴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实现心功能改善、增强冠脉血流量、激活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体液因子,从而达到纠正心律失常的作用[4]。
此处“心胸疾病”当理解为心血管病,神经精神性疾病及与肺胃相关的呼吸、消化系统病证,而非单纯的心系疾病。内关穴对心胸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从根本上说还是和经络的循行,脏腑的络属相关联。同时,现代医学从解剖、神经体液乃至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对内关心脏相关性进行了阐释,加之该穴取穴方便安全,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心胸内关谋”绝非虚语。
[1]刘强,杨琳,李振华,等.大鼠心脏与内关穴区神经投射同源关系的非荧光双标记示踪[J].解剖学杂志,2002,25(1):39.
[2]郭元琦,陈丽仪.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脑梗塞恢复期6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3):52.
[3]闫丽萍,汪榈.内关-心脏短反射的双向效应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32.
[4]杜毅,胡婷婷.针刺内关穴治疗心律失常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