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对军队医院管理的支撑作用

2013-08-15 00:49:50高江苓关晓峰唐晓东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研究型本院病历

高江苓,关晓峰,唐晓东

(解放军第150医院院办,洛阳 471031)

国家和军队对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的规划和要求[1],既为医院信息化建设带来机遇,同时也提出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并存,作为全军首批数字化医院建设示范单位,本院积极顺应大势,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引,用信息技术支撑医院各项管理工作,促进医院全面建设的发展。

1 以信息技术支撑管理需求

1.1 战略发展上需求 面对军队“研究型医院”的提出,把内涵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本院实际,打造“研究型医院”虽有距离,但本院拥有2个全军医学研究所、2个全军专科中心、3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以“研究型学科”为龙头带动下其他专科发展,才能逐步朝“研究型医院”迈进。而信息技术支撑是“研究型医院”的首要需求,为此,本院将以信息化建设引领,向“研究型医院”迈进作为重要举措,在学习和借鉴一流医院信息化建设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本院实际,提出了“科学筹划,综合集成,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建设思路,由此促进医院在医疗质量、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1.2 科研创新上需求 在科研创新上,着眼临床需求,在学术思想、方法、手段上创新跟进[2],走出一条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科技创新之路。2009年本院统筹有限资源,率先在中心医院建设了全军一流的实验室,实现科研人才、设备、经费、项目、信息的资源共享。2010成立了科研部,建立了对临床数据提取、实验报告测评、课题进展论证、专家实时评价、论文成果统计,以及科技干部信息自动收集于一体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提升了医院的科研质量和内涵建设。2011年出台了每年500万科研基金机制,重点扶持两个全军研究所的科研创新需求,先后为两个研究所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建立了大容量的科研专用服务器,随时提取临床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为科研需求提供有力的数据信息支撑。

1.3 人才建设上需求 医院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建设医院持久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方面,本院采取匹配学术团队、搭建发展平台、创新竞争机制来培养人才团队。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作为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使用标准。另一方面,为吸引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中心实验室,不但科研条件好,而且配套研发“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与LIS、病理、新版电子病历等系统有效融合,为有志人才科学攻关提供丰富的临床数据;此外,构建了十余种中外文知识仓库的网络传输平台,搭建远程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网上专家讲座、课题论证、查新咨询、远程数据共享等研究交流。

2 以信息技术支撑管控优化

2.1 诊疗流程上优化 一是优化门诊工作流程,实施“一卡通”和自动分诊排队叫号系统,有效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同时,采用二代身份证阅读器实现了患者基本信息的采集及身份认证,并与多家银行联合开发银医“一卡通”,借助磁卡、条形码、短信平台、自助系统、网上预约挂号等信息平台,贯通院前、院中、院后的全程联动,让患者真正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服务。二是优化辅诊工作流程,采用集成数据融合技术,整合了LIS、PACS、PASS、病理、心电、超声、麻醉、体检、医院感控、病历质量监控、手术示教、移动医护等多个临床应用系统,减少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就诊信息的时间和不必要的奔波,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诊疗水平。

2.2 质量控制上优化 在医疗过程中,每一个医疗环节都将对医疗质量产生影响[3]。为此,本院引进“合理医疗监管平台”,研发“环节病历质量监控系统”,由临床教研室定期和随机抽查病历,实时点评。同时,医务机关可全程动态监控病历,将问题病历及时反馈到临床修改,使终末质量管理变为过程管理。为了加强医院感控,本院又引入“院内感染控制管理系统”,使院内感染控制良好。尤其是新版电子病历的全面实施,使管理者参与病历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使整个医疗活动处于受控状态,为评价临床科室医疗质量提供真实依据。

2.3 经营管理上优化 在现代经营管理中,信息技术是第一要素。为此,本院引进“医院运营分析系统”,随时掌握药品、设备、财经等动态信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借助“医信通”系统,通过网络对采购事务、物资申领流程、会计事务处理、贵重物资全过程进行实时、可视监控管理,做到条码化管理、封闭式管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益。此外,研发的“医疗设备效益分析系统”,对设备单机进行核算,并对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报废、更新,以及各时间段的投资回报现状和偏差状况进行分析,提高运行效率。

3 以信息技术支撑卫勤探索

3.1 保障服务上探索 医院卫勤保障的重点之一是战时伤员医疗后送的信息化建设[4]。为此,本院在信息化服务保障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一是探索基于“军字一号”系统构建的《野战医疗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平、战时医疗数据的共享;同时,基于已建立的《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在数据采集、数据传递、系统功能上实现实时提取,快速转录伤病员的医疗基本信息、分类、后送和救治信息,快速生成医疗后送指标。二是依托军事综合数据网,在全军设立了12个训练伤网络监测(控)点,近一百个终端,定期采集军队训练伤情数据,及时掌握我军不同阶段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3.2 训练模式上探索 一是自身训练模式探索,改革以往搬箱子、抬担架、支帐篷、搞包扎的低层次重复训练模式,通过强力推广、强化训练、强制使用的方法,着力解决不会用、不敢用信息化装备的问题,让新一代卫勤装备与实战保障需求“无缝链接”。同时,在训练中突出高技术装备或系统的地位,优化训练流程,科学组训[5]。二是指导部队科学训练的探索,本院全军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针对基层部队高强度训练任务重、训练量大、考核标准高的特点,与医院信息中心联合研发了《多媒体强化循环训练法》,向部队推广运用,减少了骨细微损伤的累积及肌肉疲劳程度,确保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3.3 远程救治上探索 针对基层部队医疗技术较弱、距离较远、任务较重的实际,本院充分利用高清远程卫星网,定期对保障部队开展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服务,提高了基层医院业务水平。利用军事综合数据网,与干休所建立远程家庭病房,通过视频指导急诊、常见疾病的救治和健康指导,提高为离退休干部服务的医疗保健水平。此外,在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前卫130-A”集训等医疗保障任务中,本院通过远程医疗系统,指导战地救护人员实施医疗救治,提高医疗救治的成功率。

[1] 刘运成.军队数字化医院建设总体构想[J].人民军医,2011,54(8):740-742.

[2] 李书章.研究型医院发展战略的创新特征与建设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2):101 -103.

[3] 郑爱民.加强医疗环节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8):127 -128.

[4] 续红梅,王军民.病例分型管理与医疗质量管理模式[J].中国病案,2009,6(11):34 -35.

[5] 连 平,刘运成,龚红伟,等.谈战救信息技术与装备研制的重要性[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9):859-861.

猜你喜欢
研究型本院病历
强迫症病历簿
趣味(语文)(2021年9期)2022-01-18 05:52:42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大数的认识”的诊断病历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数码世界(2019年12期)2019-12-01 00:48:21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10
为何要公开全部病历?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7:44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30
村医未写病历,谁之过?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