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语言赫哲语的语言变迁研究①

2013-08-15 00:51:59高晓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赫哲族汉语民族

高晓梅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属于黏着语,有语言无文字。目前赫哲族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其中绝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主要聚居地为佳木斯市的敖其赫哲族乡、同江市的街律口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的四排赫哲族乡。随着社会的变迁,使用赫哲语的人数越来越少,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总人口为4664人,赫哲语已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为保护文化多样化,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多方位的研究。

一、赫哲语的濒危过程

语言的变迁与语言的接触有密切关系,社会、民族密切接触而引发语言接触,经历漫长的双语或多语阶段,而逐渐发生变化。纵观赫哲族历史,赫哲语大致经历了三个变迁阶段:

(一)赫哲语、满语、汉语有限度的语言接触

明清之际,生活在三江平原的赫哲族有三姓、四姓,顺江而下又有七姓、八姓。清代满洲贵族“招服”赫哲人,分化出第一批赫哲贵族、特权者,维持赫哲“善骑射,学国语(满语)”的政策,满语和赫哲语部分接触。雍正十年,颁定旗民屯垦制度,赫哲人已开始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但部分赫哲人特别是以渔猎为主的七姓赫哲只知渔猎,不谙耕耘,开始大量招佃耕种,使得大批汉族农民进入,土地逐渐得到开发,与先进的汉民族接触交流,因此,形成了有限度的语言接触。

(二)赫哲语、汉语宽泛度语言接触

至乾隆中期,满语的发展达到顶峰,随后满族与汉族开始深层次接触与融合,满语使用呈下降趋势。赫哲族与汉语有限度的接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开始了大范围、多层面与汉民族的接触,逐渐开始主动学习汉语、汉文化。赫哲族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日益汉化,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赫哲语运用的场合也发生了变化,由在社会交往中进行交流向在家庭里交谈使用转化,出现了赫哲族使用赫哲语与汉语的双语阶段。

(三)赫哲语、汉语纵深度的语言接触

赫哲语使用场合的变化显示出其交际功能逐渐衰退,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赫哲族与汉族交往由生活交流发展为文化交融,进一步产生语言的交融,赫哲语、汉语发生纵深度的语言接触。加之族际通婚,赫哲语的使用范围已经减缩到特殊的场合和个别的家庭之中。到21世纪初,会说和能听懂赫哲语已成为赫哲人的一种本领,赫哲语只在个别老人之间才偶尔使用,且语言使用者的年龄偏高,出现语言传承断代。赫哲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严重退化,赫哲语已经到了极其濒危的程度。

二、赫哲语变迁的原因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变迁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赫哲族的民族历史状况、语言特点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赫哲族语言发生变迁,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上的民族迁徙造成使用人口锐减

历史上民族迁徙造成赫哲族居住地和聚居状态的变化,是赫哲语变迁的外部因素。清代初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兼并北方诸部,先后对赫哲族聚居区征伐17次,许多赫哲族人随清军迁离世代居住地。清政府同沙俄政府签定《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以后,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划归俄国,这部分人口归俄罗斯,成为那乃族。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先强制散居的赫哲人并村并对一部分实施迁徙措施,分成三个部落,迁居于无法生存地理环境恶劣之地,饥饿、疾病使其人口锐减,会说赫哲语的人口大量减少。并且,多次迁徙使得赫哲族大多数人与其他民族杂居,使赫哲语的交流渠道不畅通,开始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赫哲语使用越来越受限制,从而引发民族语言的变迁。

(二)赫哲语没有相匹配的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能够克服有声语言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得有声语言得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使文化得以很好地保存并传承下去。赫哲语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字系统,没有规范化的体系,词汇的扩展多数靠从外民族语言中借词来完成的,学校普遍采用汉语授课,本民族语言无法在学校教学中得到传承。因此,在强势语言汉语的强力的冲击下,赫哲语言在结构上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

民族语言有文字才能全方位地表现和保存自己民族的文化,对于无文字的赫哲族来说,要想传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内涵走向现代化,利用有限的口语语言功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振兴整个赫哲族民族经济,提高民族经济文化的水平,必须扩大本民族语言赫哲语的语言功能,所以学习汉字,使用多数民族都懂得的汉语,把汉语、汉字作为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使得赫哲语发生变迁。

(三)文化同化促发赫哲语转用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基础,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语言和民族文化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无论在共时文化系统还是历时文化系统上,语言的文化渗透始终存在。我们把各种语言同时并存的局面看成一个人文生态的系统,系统内也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语言生命力的强弱与文化基础的深厚与否密切关联。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汉族在政治上曾多次被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一些民族所统治,但是汉语始终保持独立性,并替代了多种语言。赫哲族在与汉民族长期的密切交往中,由密切的生活交流逐渐发展为文化上的交融,进而产生了语言的交融,语言差距逐渐消失。这种语言的变迁不是因为具体的物质原因造成的,而是语言功能转移的一种文化同化现象。

这种语言同化有两种类型:强制性同化和自愿性同化。强制性的同化,通过政治、军事力量上的强制性手段来禁止语言群体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自愿性的同化指自愿放弃本族语言,并非是屈服于外来的强制性压力,而是自己主动性地选择转用另一种语言。赫哲民族逐渐转用汉语属于自愿性的语言同化,与人口多、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民族密切交往,汉民族的经济文化对赫哲族有辐射和渗透作用,为了民族发展需要,赫哲族的经济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之中,赫哲语的功能逐渐削弱,从而使赫哲族面临语言的选择,自愿选择交际功能更强的汉语,这是由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满汉两个民族多层面、大范围的接触,两种文化的直接对话与交流,结果是积淀已久的汉文逐渐占了上风。

(四)赫哲族的语言态度制约着语言选择

语言态度是指语言群体对某种语言的使用价值及其前途的主观评价。趋于濒危的语言,其使用群体的语言态度对自身语言的发展至关重要,怎样看待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语言的走向,决定着语言的选择。

赫哲族虽依然对自己母语和传统文化有认同感,意识到本族语的价值,但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不及汉族,汉语又是全国的通用语言,通常被认为地位较高。当前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之间的接触更加广泛、深入,赫哲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为了生活上的交流,工作上的需要或他人的认同感而选择具有更强的交际功能的汉语,即本族语的留存常常只能服从当时更为紧迫的生存或发展的需要。怀着对汉语的一种特殊的感情,主动学习各方面发展都居于领先地位的汉语,把汉语看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母语在交际过程中的功能逐渐削弱,赫哲语的使用遇到越来越多的障碍和限制。这种语言观念使得目前在广大的赫哲族人聚居的村庄,正在呀呀学语的幼儿被其父母所教的语言不是赫哲语,而是汉语普通话,孩子之间也是用汉语普通话进行交流,幼儿园、小学执行的都是汉语普通话教学。长此以往,很多赫哲人变得不会讲或不愿意讲家乡话了,少数人还能保持一定的母语能力,但是往往变得只能听得懂,但说得不好或不能自在地表达了。

三、赫哲语的保护对策

(一)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合作

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濒危语言保护条例,成立专门工作管理机构,把赫哲语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拨出专项资金重点立项,集中高校、科研机构人力物力协同合作,创建有效记录赫哲语的相关文字,建立抢救濒危赫哲语的基金会、网站、论坛等。高校鼓励学生以濒危语言调查描写作为学位论文,对赫哲族聚居地语言使用情况做不同程度的描写、调查、分析,制定赫哲语课本、简明读本、文化旅游读本等,开展保护赫哲语的研究工作,并纳入到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之中,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气氛以及有效的语言政策等。

(二)学校实行双语教育

赫哲族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不一定要以丧失包括语言在内的独特的传统文化作为代价。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不同语言间的接触影响越来越广泛,除了自己的本族语之外,再掌握一种交际功能更强的语言,已成为现实的需要和发展的要求。掌握通用语迅速提高赫哲族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水平,同时可以保留本族语言,事实证明很多语言群体长期使用双语的事实。充分发挥双语优势,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赫哲语授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使用赫哲语的机会,而且无形中也使赫哲语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种威望。为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并繁荣赫哲语、赫哲传统文化特性,提供一条兼而得之的可行途径,也使世界多一个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窗口,多打开一扇进入更多样世界的大门。

(三)配合文化旅游,加强媒体传播

媒体传播会对赫哲族的语言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广播节目都在使用汉语或汉语方言进行播音、配音,可以说赫哲语处在汉语言的包围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年轻的赫哲一代不得不学汉语,兼用汉语或转用汉语。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创造说赫哲语的语言环境,各文化局、旅游局可以开办赫哲特色文化旅游,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为游客配备赫哲语文化旅游读本,专门导游简介赫哲族民俗、文学以及特色词汇,配以生动的多媒体传播形式等等。尽量创造更多的赫哲语使用环境,让赫哲人以说赫哲语为自豪,主观上情感上认同赫哲文化、赫哲语言。赫哲族语言群体积极的主观意愿、肯定的语言态度和较多的语言使用机会,对于赫哲语的生存和保持,都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其根本作用在于,人类创造了这种语言符号系统,社会才能以有序方式存在并正常运转,人类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保证自己更有效的生存和发展。赫哲语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语言结构体系发生变异和变革,脱离了原来的发展轨道,将不利于赫哲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利于语言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对其采取保护行动已刻不容缓。

[1]赵正明.试论清代赫哲族的社会分化与进步[J].民族研究,1994,(4).

[2]李怀宇.浅论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转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

猜你喜欢
赫哲族汉语民族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幸福家庭(2022年2期)2022-05-14 16:26:43
我们的民族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3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